郭秉宽

郭秉宽

中文名 郭秉宽
逝世日期 1991年
性别
目录导航

个人简历

郭秉宽郭秉宽1904年11月20日 出生于福建省龙岩县。

1918年 入厦门鼓浪屿寻源书院学习。

1919~1924年 在上海复旦中学学习并毕业。

1924~1927年 在北京燕京大学医预科学习并毕业。

1927~1928年 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

1928~1934年 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获医学博士学位等。

1979年10月,九三学社第六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83年12月,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88年12月,九三学社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生平介绍

郭秉宽,原名奎中,曾用英文名Kuo Ping-Kuan。1904 年11月20日出生于福建省龙岩县。父亲体弱多病,经常用无锡丁福保的“家庭药库”为自己和家人治病。郭秉宽从开始懂事之日起,父亲就决心将他培养成一名医生。14岁那年,郭秉宽读完中学一年级后,父亲就把他送到厦门鼓浪屿教会办的寻源书院,以便打好英语基础。一年后,他转学到上海复旦中学。20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他在燕京大学医预科的3年和北京协和医学院1年的本科学习期间,北京的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华侨学生黄千驹自动离校,参加北伐军,后来为国捐躯。这消息使郭秉宽的心灵受到很大震动,于是他参加了燕京大学的地下共产主义学习小组,开始接触一些革命理论。在他感到迷茫之时,在北京协和医学院眼科任教的皮乐德(A.Pillat)教授向他伸来支援之手。皮乐德是奥地利维也纳人,身材高大,蓄着唇髭,整天带着微笑。他是当时世界眼科权威Erust(1851~1930)教授的得意门生,为人正直,对中国人民十分友好。他治学严谨,为了搞清营养缺乏与眼病的关系,他深入到难民营中作实地调查研究,肯定了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角膜软化症的三大临床特征。他的研究结果得到公认,沿用至今。

《眼科全书》《眼科全书》他还发明了一种治疗青光眼的新手术方法,这方法后来以他的姓氏命名。在他的建议下郭秉宽自费到当时在世界眼科中心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留学6年,期间生活极为艰苦。因家道中落,到1929年寄自家庭的经费即告中断,除国内亲友的少量资助外,他主要靠勤工俭学维持学业,他给奥地利学生上中文课,给中国留学生补习德语,又担任中国驻德使馆的抄写员。他于1934年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同年,皮乐德在中国任满回到奥地利。他介绍郭秉宽在维也纳市立总医院担任了2年眼科住院医师。皮乐德不但帮助郭秉宽掌握临床技术,还教他如何撰写论文。皮乐德经常邀请郭秉宽到家中作客,师生间关系极为亲密。在这的两年中,郭秉宽注意到一些眼科患者虽然并无任何症状,但角膜上会出现直径0.5毫米的圆形或卵圆形的小白点,组成不同的轮廓。小白点可连续成线,白线的轮廓不规则,长有断裂。白线也常形成环状,环内有许多同样的小白点。白点病变位于前弹力层水平。角膜上皮光滑,周围角膜组织正常。他运用维也纳当时领先于世界的临床眼科病理技术,查清这些小白点是由脂类物质积聚而成,并称之为角膜白环(der weiss Ring,white ring)。他将见到的11个病例总结成论文,刊登在1936年出版的德国眼科杂志上。此发现后被英国S.W.S.Duke-Elder教授主编的Textbook of ophthalmology (London:Henry Kimpton,1946,《眼科全书》)第二卷2021页所引用。书中说:文献中很少提到这种临床表现,可能是此征象容易被忽视,或病变很小而无症状之故。但郭秉宽两年内就见到11例,可见角膜白环并非十分罕见。

主要论著

1 郭秉宽.《对于赵雁冬同志“踢开向科学进军的绊脚石”的答复》.中华眼科杂志,1957,7(1):81~82.

《眼科学》《眼科学》2 郭秉宽,倪逴,吴本茀.《原发性视乳头色素瘤》(一个病例的临床与病理报告).中华眼科杂志,1958,8(10):614~617.

3 郭秉宽.主编.《眼科学》.第一版.1950.

4 郭秉宽,褚仁远.《青少年近视眼纵横谈(1)近视的成因和预防》.大众医学,1983,2∶23~24.

5 郭秉宽.《现阶段的我国沙眼问题》.中华眼科杂志,1954,4(3):163~169。

主要贡献

1、开拓中国的眼遗传学研究:

《眼科学》《眼科学》郭秉宽是中国眼遗传学工作的开拓者之一。他在所著《眼科学》中明确提出了用优生学预防进行性高度近视眼的可能性。1957年,在反右运动中,《中华眼科杂志》围绕这个论点展开一场震动中国眼科学界的争鸣。他被批判为“科学的绊脚石”、“马尔萨斯反动人口论的宣传者”。1979年,全国眼遗传学组成立,他被聘为顾问。1980年6月,在江西省吉安市召开了第一届全国眼遗传学术会议,他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对我国眼科遗传学发展的一些看法”的报告,阐述了眼遗传学的重要性;指出人体遗传病已发现3000多种,到1960年发现的眼遗传病就达246种。他还对如何在我国开展眼遗传病研究提出了十分重要的建议。1980年,他招收中国第一批眼遗传学硕士研究生。他指导研究生完成了“双生子中近视眼的发病率及遗传规律”和“双生子视网膜母细胞病”的研究。研究论文被第24届世界眼科会议选为大会宣读论文。

2、发现沙眼早期诊断的体征:

1940年,中国沙眼流行,而早期发现病理对沙眼的防治意义极大。但是按照当时的眼科教科书和杂志,早期诊断沙眼的体征为:在睑结膜上发现滤泡和乳头样病变,或在睑结膜涂片上发现包涵体。郭秉宽为找到一种更为简便而又准确的诊断方法,他遇到沙眼病理,即用20倍的放大镜,在手电筒照射下,仔细观察。最后终于发现:在早期沙眼病例,甚至在某些仅有极轻微临床症状的病例中,均可在上方角膜缘处发现早期角膜血管翳。他将8年的研究心得写成论文“初期角膜血管翳——沙眼原发性角膜感染早期诊断的重要体征”。该文后来发表在1942年的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美国眼科杂志》)上。这个发现使许多沙眼病理得以早期发现。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