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权

除权

中文名 除权
对象 股东
外文名 exitright
目录导航

除权日

除权日是转增或者配送股以后市场可流通总股数增加,那么原来的市场价格必须进行除权。不然对后来买股票的人就不公平了,一样的总市值,股数增加了,价格却没降。

形成原因

除权除权导致上市公司总股本发生变化的情况有很多,主要包括:上市公司实施送股、转增、增发、配股、回购注销等。其中,送股和转增是比较常见的会导致除权的情况。由于目前在公开和定向增发的定价方面,都有“发行价格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二十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的百分之九十”的规定,即和市场价颇为接近,因此上市公司均未进行除权处理。如6月份实施公募增发的三房巷。不过,由于配股在定价方面没有被要求接近市场价格的原则,上市公司在针对原股东配股时,往往配股价远低于市场价格,因此在配股实施完成后,都会进行除权处理。如人福科技于2006年8月7日实施配股除权,配股比例为10:3,配股价3.80元,配股除权前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为5.77元,除权当日的基准价的计算公式为(5.77元/股×10+3×3.80元/股)÷13股=5.32元。

操作技巧

在除权操作上,首先要掌握以下一个简单的公式

除权除权A=[(B+E×D)/(1+D+C)]

A:除权后的市价

B:除权前一天的收市价

C:送股率

D:配股率

E:配股认购价

如某股送配方案为10股送1配1,如当天价为8.9,配股价为3.6。A=[(8.9+0.1×3.6)/(1+0.1+0.1)]=7.72即除权价为7.72元。

用以上公式可计算除权后的市价,而市价的高低则因权值的大小而不同。另外,我国相关制度还规定,证券发行人认为有必要调整计算公式的,可以向证券交易所提出调整申请并说明理由。证券交易所认为必要时,可调整除权(息)参考价计算公式,并予以公布。除权除息对投资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是否会填权和填息,中线投资者可以选一些业绩较好、权值较高的股票在低价位时大胆购入,目标是在一个不长的时间内能填权,这样老股差价没损失.所配的增资股等于是“零成本”,卖多少赚多少,这也是许多投资人乐于参与除权的原因。短线投资者一般可在除权后介入,以赚取填权的差额,既可赚钱又可避免短时不能填权的风险,短线操作者多以有限的资金,求取最大的运转效率,并不想承担一旦除完权不但填不了权,而且价格上还有损失的风险。是否参与除权交易,主要看大势。当大势走软,接手不强,参与除权的中短线筹码就会使除权行情走势下行。

而只要大势转强,除权股不论当时是否填权,中短期基本上都会填权。当然选择高权值的绩优股也很重要,大势没戏,个股乱跳也许是这一段行情的表现形式,所以股民应特别注意备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

选择好的绩优股参与填权。选择这类股票首先从行业类别判断该上市公司从事的行业是否属于朝阳产业,再详细了解该上市公司的真实业绩如何。

投资人士在除权消息未出之前抢低点买入,在消息出来时卖出,是一种稳健的投资手法。

操作策略

除权前

除权除权含权股,多为控盘庄股。一般而言,含权权数越大,庄家控盘程度越高。通过公开的送转股信息,喜欢跟庄的投资者可以轻松地发现一批庄股。只不过含权的消息一定是滞后于股价的涨升的。除权前的庄股走势与同期大盘强弱的对应关系,是研判该股是否具有买入价值的重要手段。弱市背景下,含权庄股如果能走出独立的上升行情,那么除权前介入的胜算就较大。如深市的健特生物,2001年12月份起,大盘连续暴跌,该股却能在送股除权前一波三折地创出历史新高。之后大盘出现中级反弹,该股除权并完全填权。大势淡尽,含权庄股仍能逆市连续上扬,说明庄家对后续的操作充满信心,加之弱市时极少人敢买入屡创新高的品种,延长了庄股运作的时间,加大了庄股的上升空间。

除权后

弱市中,庄股除权之后,往往会有一段沉闷的贴权走势,或平台下跌,或直接走下降通道。相对于平台换档式下跌,直接走下降通道,许多跟风盘会很快抛弃幻想,自动离场,落入洗盘陷阱,通道越陡,短线机会越丰富。满足以上技术要求,且除权后流通盘仍偏小的品种就是上佳选择。如本周风光无限的隆源双登,前期10送10除权后流通盘仍不到3000万股,在除权后跟随弱市连续下跌15%后,趁大势反弹,连续三天冲击涨停。所以我们在选择除权后的庄股时,首先要精选除权后流通盘仍偏小的品种。因为小市值品种筹码收集困难,庄家一旦达到控盘程度,就有可能呆在其间几年。

被关注程度

被关注程度最大的股,就是龙头股。近期的哈医药、隆源双登就是最吸引大家注意力的龙头股。哈医药在10送2股之后,在大盘萎靡不振的几个月里,从13元填权至目前的18元,隆源双登在每股暴涨10元的疯狂抢权之后,仍能迅速收复失地,靠的就是他们一呼百应的龙头气质。以往的深发展、四川长虹,就是依靠不断地除权填权来维护他们的龙头地位。除此以外,一批鲜为人知的小盘股,经过多年的高送配,满填权,不知不觉中市值翻番几倍,德隆系旗下的个股最为经典,金信系的浙大网新、长丰通信紧随其后。最不显山露水的是东阿阿胶了,该股的周K线图恐怕是两市独一无二的,最低点与最高点始终维持在9-18元,其间多个除权缺口的封闭造就了长线投资者的神话。最被关注与最容易忘记的除权庄股,机会最大。

市场表现

除权除权我们可以看到,增发新股的上市公司,其股票在除权当日确实出现了与大盘独立的下跌走势。进一步观察其全天的市场交易价格,我们还可发现,从与两个交易所的除权价相比来看,除了深康佳和东大阿派两个交易所未作除权处理,在 10家进行除权处理的公司中除了上海医药情况比较特殊,高于除权价外,其余9 家均较交易所除权价出现不同幅度的下跌,即出现比正常除权缺口更大的下跌缺口。从与老股东持股成本相比来看,情况基本也是这样(详见附表一)。而且,在此后的一段交易时间里,绝大部分股票股价也是一蹶不振,处于低位徘徊。而从未进行除权处理的深康佳和东大阿派来看,深康佳在新股上市当日、东大阿派在复牌当日也均出现下跌走势,出现“跳空”下降缺口。这说明无论是按照交易所的除权方法,还是采用市场上计算老股东持股成本的方法来除权,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公司股价下跌、老股东持有股票价值“缩水”这一情况。

由以上结果,可初步判断,上市公司增发新股除权后股价下跌,与其股价除权方法并无必然联系,可能有其他的原因。事实上,交易所提供的除权价只不过是个参考价格,并不能对投资者实际买卖价格进行强行控制。对投资者来说,交易所的除权价可能最多是起了个心理导向的作用。关键要问为什么有人愿意在这样的价位上抛售股票。如果绝大多数投资者的平均成本比较高,纵使交易所的除权价比较低,但只要大家都不愿意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抛售,市场价格是不会低于交易所除权价的,也就不会有老股东持有股票价值“缩水”情况发生。

除权除权事实上,通过分析,我们容易发现,除了深康佳和真空电子外,几乎所有实施增发新股的公司股票在增发方案公布前,极少数是在实施前,股价已提前启动上涨。特别是,那些最先实施增发新股方案的那批公司,其累积涨幅十分惊人,远远超过了同期大盘的涨幅。详见附表三。加之,中国投资者素有“见利好出货”的操作定式,其结果必然会使除权后的股价出现大幅下跌的走势。深康佳之所以除权前不涨反跌,主要是其方案比较复杂、模糊,迟迟不明确,以及不对老股东配售造成的。真空电子下跌,则是前期公司股价在高位已保持了很长一段时间,而最后终因增发价格偏高、与市场预期差距较大,以及方案实施时间过于紧张、投资者缺少配售资金等引起。

增发方案是造成除权后股价大幅下跌的另一重要实质性因素。从附表四可以看到,由于绝大多数公司增发方案,特别是最早一批增发公司,其增发价格折扣非常大,一般在50%至83%之间不等,而其对老股东配售的绝对数量却比较少,大大少于新股东持有的数量,最多的是新钢钒、上菱电器和中关村,比例1:1至1.5, 其他的比例均在1:0.4至0.6之间,深康佳和东大阿派则不向老股东配售, 其直接后果必然是使新股东成本大大低于老股东持股成本,也大大低于交易所除权价,从而在除权上市后形成大量的低成本筹码。这些大量的低成本筹码,在市场主力获利了结行为带动下,必然选择抛售股票,加重抛售力量,结果可想而知,老股东必然套牢、利益受损。

另外,增发后股票流通盘大幅增加也是诱发抛售的重要因素。从附表五中,可以看到,增发后公司流通股本都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增加最小的东大阿派也有21 %以上,最早一批的,大都增加1到3、4倍,有的甚至增加了5倍多。这对于一贯在意盘子大小的我国投资者来说,肯定有着较大的心理压力。进一步观察,后期几只增发数量较少,其折扣也较少的公司股票,其股价的下迭幅度相对就要小一些。

此外,增发新股的程序及处理安排,对增发股票市场表现时间先后也有一定的影响。具体可从附表六进行分析。

分析与比较

除权除权国内及国际主要市场对实施增发新股的公司股票,在技术上通常都对其股价进行除权处理。但两者遇到的情况却有很大差别。当前,市场中议论比较多的几种主要除权方法有:(1)是按总市值不变除权,即根据除权前后公司发行的总股本的市值不变来除权。(2) 是按照公司可流通股份的市值不变除权。(3)是根据公司老股东增发前后持有的股份市值不变原则, 即老股东持股成本来除权。

对于国际主要市场来说,其通常是采用“公司股本总市值不变”的原则来除权。由于其规则规定上市公司的所有股份都可以流通,所以按照上述第(1)种和第(2)种办法进行除权其结果是一样的。至于第(3)种除权方法, 由于其新股配售价格通常采用市价折扣方法,且通常情况下,价格折扣不会超过10%,增发新股的数量通常也不会超过原总股本的20%,老股东所配售股份数量则更少,所以即使是按上述第 (1)种和第(2)种办法除权,其结果与按照第(3)种除权方法的差异十分有限。

举例来说,一家总股本为1亿股的公司,现增发新股2000万股,其中50 %向老股东配售,采用市价折扣法,折扣率为10%。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上述除权方法的除权价。按照第(1)种、第(2)种办法来除权,其除权价=[原总股本×前收盘价+增发股本×前收盘价×(1-折扣率)]÷(原总股本+增发股本)=[(1+0.2×0.9) ÷(1+0.2)]×前收盘价=0.983×前收盘价。若采用第⑶种除权方法, 则其除权价=[原总股本×前收盘价+老股东可配售股份×前收盘价×(1-折扣率)] ÷(原总股本+老股东可配售股份)=[(1+0.2×0.5×0.9)÷(1+0.2×0.5)]×前收盘价=0.991×前收盘价。前一种方法仅比后一种方法低0.8%×前收盘价。 如果老股东配售的比例增加,则两者的差距将更小。即使老股东不参加配售,两者的差异最大也仅有1.7%×前收盘价。以20元的股票计算,绝对价格相差仅0.34元。 而在我国则不能作这样简单处理。由于政策规定,每家上市公司总股本中平均约有2/3 的国家股、法人股和转配股不能上市流通,而且绝大多数增发新股的发行价较市价折扣率非常大。从已实施的公司来看,除了东大阿派和深康佳折扣率较低,分别为 4.2%和8.1%,其他都在15%至82.9%之间。在这种情况下,按照上述三种除权方法必然会产生不同的除权结果,所以在除权时,就需要对除权方法进行恰当地选择。

目前,上海证券交易所对实施增发新股股票的除权公式是:除权参考价= (前收盘价×原股本+发行价×增发股本)÷(原股本+增发股本)。此处的原股本是指该公司的总股本,但不包括发行的B股。深圳证券交易所的除权公式是:除权参考价=(股权登记日收盘价×原总股本+发行价×增发数量)÷除权后总股本。 此处总股本中不包括发行的B股。由此可见,两个交易所对增发新股除权方法, 是采用类似“公司A股股本总市值不变”的原则来进行的。

为什么说是“类似总市值”,是基于以下的原因。由于我国现有的绝大部分股票的市场价格,是在没有庞大的国家股、法人股和转配股上市的情况下形成的,其市场交易价格存在着明显的高估现象。而且由于大多数新股增发价格较市场价折扣比较大,与市价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如果要以高估的市场价格及偏低的新股发行价,以及A股股本计算出的结果不能称之为总市值,更不能作为该公司的内在价值。如此看来,在我国运用第(1)种总市值方法来除权, 也就是目前沪深两个交易所对增发新股的除权方法,确实存在着值得商榷之处。

从理论上讲,从市场的角度出发,第(2)种方法是最切合市场实际的, 也是国际上通常所采用的方法。而且,它们与增发价格的差距也是最小。但是,由于目前绝大多数公司的增发方案都选择了低价发行,且相对于原流通股本其增发股本数量一般都比较大,在此情况下,如果要按此方法来除权,势必会造成大多数公司除权价大幅度低于老股东持股成本,“老股东市值”大幅缩水的情况(详见附表二),这样做恐怕会损害老股东的利益,可能会出现影响市场和社会稳定的问题。

第(3)种除权方法,虽然照顾到老股东的实际利益, 但又会出现使新股东获利更大,反过来对老股东更不利的情况。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现阶段运用上述三种除权方法,可以说各有优缺点,都不是最完美的方法。从平衡各方面的因素考虑,两个交易所现行的除权方法可能是没有办法的方法,也是大家比较容易接受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再辅之以增发方案的改进,还是能够起到除权参考价的作用的。

事实上,投资者自己也是可以主动缩小与交易所除权价的差距的。由于目前绝大多数公司增发方案中,并没有明确规定老股东不可以同时参加其上网发行部分的申购,所以只要老股东在参与优先配售的同时,积极参与上网申购,就会一定程度上降低自己的持股成本,从而缩小与交易所除权价的差距。

具体作用

实际上,除权的目的就是调整上市公司每股股票对应的价值,方便投资者对股价进行对比分析。试想一下,如果不进行除权处理,上市公司股价就表现为较大幅度的波动。而进行了除权,投资者在分析股价走势变化的时候,就可以进行复权操作,而使得除权前后的股票走势具有可比性。

不过,也有一些特殊情况,上市公司股价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变化,而无法进行除权处理。例如上市公司在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时候,非流通股股东将所持有的一部分股份作为获得流通权的对价支付给流通股股东,虽然流通股股东所持的股数增多了,总股本未发生变化,股票对应的价值也维持原样,因此便不进行除权处理,但对于流通股股东而言,每股的持股成本则发生了改变。在实施对价的时候,上市公司股价往往以放开涨跌幅的方式,来反映这一特殊情况。

市场影响

除权一方面可以更为准确地反映上市公司股价对应的价值,另一方面也可以方便股东调整持股成本和分析盈亏变化。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实施高比例的送股和转增,会使除权后的股价大打折扣,但实际上由于股数增多,投资者并未受到损失。除权对于股东而言影响是中性的。

然而,上市公司通过高比例分配等方式将总股本扩大,将股价通过除权拉低,可以提高流动性。股票流通性好的上市公司,如果业绩优良,往往容易得到机构投资者的青睐,这在实施定向增发和后续可能实施的融资融券业务中都是重要的因素。

除权后,如果不进行复权处理,上市公司的股价就会形成一个较大的缺口,使K线和技术指标都出现不正常的变化,不利于投资者进行技术分析。不过,在一般的股票分析软件中,都有对K线进行复权的选择操作,并分为前复权和后复权,有的软件为下复权和上复权。所谓前复权是指将上市公司历史股价按除权后的价格进行调整,就是将除权前的市场数据也进行除权处理,使股价走势具有连贯性,便于投资者分析目前的股价和历史相比的累计涨跌幅。所谓后复权是指将现阶段的股价按除权前的价格进行调整,就是将除权后的市场数据换算回除权前的价格,而是股价走势连贯,便于投资者按照除权前的成本分析目前的获利幅度。

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进行除权后,投资者往往对填权抱有乐观预期。实际上填权不是必然的。除权后上市公司的股价是否回补除权缺口,关键在于其每股价值是否得到提升,以及整体市场因素。例如驰宏锌锗在4月12日实施了10送10股派30元的超高比例分配,股价在4月11日的收盘价为147.45元,4月12日除权后的收盘价为79.45元,如果要完成填权,股价就必须要重新涨至150元左右,而目前其市场价为84元左右,完成填权恐怕是很困难的,除非每股净资产也出现同样较大比例的上升。

所以,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的除权,要理性分析其原因,以及对股价的影响,对于填权行情不可过于迷信,更应看重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

除权缺口

由于制度因素的原因,股价在上市公司送配后,总股本增多,每股收益相对送增股本以前摊薄,股价随即降低,股价会出现除权、除息缺口,表现在除权价与股权登记日的收盘价之间的跳空。这种缺口的出现为股价在新的一轮波动中提供了上升空间,诱发填权行情。缺口是技术分析的重要研究对象,对股价的未来走势的研判有相当重要的作用。除权缺口是缺口形态的一种,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