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村。因村后一土山上长有槐树,故命村名槐山。后因山后又建一村,命名后槐山村,为与其区别,遂改名为前槐山村。明末清初,隋姓从栖霞县石桥夼村搬来,姜姓从姜家秋口村迁来。后来刘、米等姓相继迁入。 前槐山村位于海阳市北部,地处东经120°58′,北纬37°05′。东与徐家店村为邻,西与西槐山村、坛山村相连,南与柳林堡村相望,北与后槐山村接壤。隶属徐家店镇。距镇政府驻地2.5公里,距市政府驻地45公里。 全村耕地面积82.4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苹果、蔬菜等。 2002年,全村有281户,827人。有姜、李、刘、隋、宋、米、修、葛、崔、赵、王、张等12姓,均为汉族,其中人口较多的是姜姓。
1941年本村解放。
1942年冬日军胶东拉网大扫荡,在本村南河打死村民5人。
1955年成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6年成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77年用上电网供电。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20公斤,总产14.8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280公斤,总产32.3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560公斤,比1978年增长了28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470公斤,总产25.4万公斤。 1983年以来,发动群众栽植苹果,品种有红富士、乔纳金等十几个。2000年,果品总收入24万元。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961.1万元,其中农业754万元,畜牧养殖业202.1万元,其它5万元。
第二、三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本村建起面粉厂、油坊、商店等。在外从事建筑业的人员10余人。2002年,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为140人。第二产业总收入122.3万元,其中工业72.3万元,建筑业50万元。第三产业总收入264.4万元,其中运输业239.4万元,商饮业15万元,服务业10万元。
文教科技1940年,成立前槐山小学。1962年,成立幼儿园。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专院校者30人。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不足100公斤,依赖糠菜度日。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全村人均粮食170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250公斤,解决了温饱。2002年,有各种运输车辆180辆,摩托车60辆,电话120部,彩电201台,冰箱46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不整,破烂不堪,村民住房以草房为主,人均住房面积5.6平方米。建国后,住房条件不断改善。20世纪90年代后,村民新建住房全为清一色的砖瓦房,部分农户采用铝合金门窗、瓷砖或大理石地面。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超过20平方米。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5年8月,村党支部成立,姜合任党支部书记,时有党员6人。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先后开展了反特、反奸、反恶霸斗争,组织支前担架队4支,支前民工30人。曾任党支部书记的有姜合、崔志、杨进宽、姜会、米春庆、姜志生、姜厚等、李志庆。2002年,全村有3个党小组,党员30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3月,成立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文革”期间,改称大队革委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米祝亭、姜成宝、刘文义、米春庆、米进起、修保成、姜志生、姜永敏、刘崇新、姜永松、李志庆、刘崇华、姜厚等、姜永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