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家油坊村

中文名 孙家油坊村
人口数量 580
目录导航

大事记

1939年4月投降日军的土匪刘黑七部一股窜入本村,烧毁房屋多间,抢走大牲畜4头。

1941年本村解放。

1947年秋重点进攻胶东的国民党第八军200余人驻扎本村。在其营长带领下,奸污妇女14人,抢走牲口12头,并由内奸引路,将八路军藏于后沟地瓜窖内的2000余套被服及布匹、棉花等军需物资焚毁。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55年,粮食亩产145公斤,总产4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00公斤,总产20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400公斤,比1978年增长100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573公斤,总产12.9万公斤。 1968年,首次栽植苹果树5000株。1987年以来,党支部发动群众栽植红富士、新乔纳金、嘎拉等苹果新品种。1997年,栽植红提葡萄0.7公顷。2000年,全村果园面积达到10公顷,总产量15万公斤。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240万元,其中农业96万元,畜牧养殖业70万元,林业70万元,其它4万元。

第二、三产业改革开放后,第二、三产业发展较快。主要有油坊、印刷厂、粮店、农机维修部及理发店、修鞋铺、小商店等。2002年,第二产业收入400万元,其中工业、建筑业各占一半。第三产业总收入230万元,其中运输业100万元,商饮业100万元,服务业30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共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20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生活相当贫苦。当时385人的小村庄,就有32条讨饭棍,长年在外扛活的42人,下关东的25人。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提高。2002年,全村有汽车5辆,拖拉机83辆,三轮车30辆,摩托车50辆,电话100部,彩电180台,电冰箱25台,洗衣机4台。 村庄建设建国初期,居民住房多为破旧不堪的小草房,街道不整齐。建国后,对街道进行了整修,旧房翻新。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由建国前的不足6平方米,扩大到25平方米。 社会福利1980年,集体投资10多万元,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1984年,集体补助近3万元,普及了电视。1987年,村又投资10多万元,家家用上了自来水。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38年,孙必俭经地下党员赵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第一名党员(后脱党)。后成立联村党总支部。随着党组织不断壮大,1946年本村成立党支部。1949年10月党员身份公开时,全村有党员31名。2002年,有党小组3个,党员27名。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孙必俭、孙家恩、孙仁善、孙必胜、孙才芝、孙必德、孙有焕、孙有京、孙必俊。自孙必俊任党支部书记以来,村党支部多次被市镇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其本人被评为优秀党支部书记。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1年,成立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成立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孙必章、孙必坤、孙家春、孙必学、孙必胜、孙仁善、孙家武、孙有义、孙伯芝、孙有焕、孙必德、孙有京、孙有国、孙有光。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