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后村

中文名 文山后村
面积 3平方公里
目录导航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34年,本村创办萃欣小学。1942年,建立文山后小学。1958年,办起了幼儿园。1968年,小学附设初中班。1963年,村集体投资4800元,建起校舍24间。教学设施逐步配套,教学质量逐年提高。自恢复高考至2002年,由原籍考入大中专院校者68人,其中获高级职称者2人,中级职称10人。 1942年起,本村秧歌队年年春节参加上级政府组织的汇演,活跃了本村及邻村群众文化生活。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不足100公斤,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其时有要饭者13人,当长工的60多人。建国后,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7年,人均粮食345公斤。1978年,人均粮食463公斤。2002年,人均存款2200元。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民住宅都是破旧草房,村内街道高低不平,通往外村路是羊肠小道。1991年,投资5万元,修筑了东到孙家夼村、西到赵疃的村级公路,村内街道平坦,并修筑了环村路,方便了交通。2002年,村民都住上了红瓦房,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6平方米。 集体福利合作化后,随着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福利也逐年提高。1962年建立卫生室。1975年实行合作医疗,为群众身体健康提供了保障,实现了小病不出村。1979年,村集体投资3600元,购置发电机自行发电,用上电灯,结束了煤油照明的日子。1981年,集体投资8万元,全村用上电网供电。1982年,集体投资1万元购买了电影机,自放电影,活跃了村民的文化生活。1996年,投资18.6万元,安装了自来水设备,户户吃上了自来水。2000年,投资6万元,安装上有线电视。2002年,有154户安装上电话。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33年,赵芳楠、于清溪在香山小学教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最早的党员。1941年,赵锡德、于清彦入党,同年成立了党小组,赵锡德任组长。1942年成立了党支部,于清彦任党支部书记。在党组织领导下,先后开展了反奸、反特、反恶霸斗争。同年发动群众,组织民兵参加抗日战争,对日军开展地雷战、麻雀战,成为全国闻名的“雷乡”。在抗日战争时期,本村民兵共埋地雷1000余枚,配合人民军队作战360多次,消灭日伪军600余人,炸毁敌汽车2辆,炸死敌人战马3匹,破坏敌用公路20公里,炸毁敌用电杆96根,缴获各类枪支6支、子弹1000余发、手榴弹690枚、刺刀5把、指挥刀2把、钢盔2个、电线850公斤,夺回敌人抢去的粮食3.1万公斤。1945年,胶东军区授予本村特等模范爆炸村光荣称号,涌现出胶东区至全国各级民兵英模16名。党支部先后组建了几批子弟兵团随军作战,参加了万第讨伐赵保原战斗、崂山消灭还乡团战斗、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及解放苏州、杭州、上海等战斗。自党支部成立以来,曾有于清彦、于敬宽、于化虎、于敬胜、于春会、于进江、于敬本、于永朴、于丕寿、赵培仁、于永红任党支部书记。党支部多次被中共烟台市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5个,党员68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改称大队管委会。1968年,大队管委会改称革命委员会。1980年,复称大队管委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民兵、治安、妇女等组织。到2002年,曾有于敬宽、赵芳连、于敬尧、赵丕芝、于敬本、于敬区、李桂芳、于永朴、邢世根、赵华东、邢东军担任村主要行政负责人。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