尘肺病

尘肺病

多发群体 粉尘作业人员
别称 肺尘埃沉着病
主要症状 咳嗽、咳痰、胸痛、呼吸困难
发病部位 肺部
目录导航

病因简介

1.生产性环境中很少有单纯石英粉尘存在,通常是多种粉尘存在,应考虑混合粉尘会有联合作用。

2.工人的个体因素和健康状况对尘肺发生也起一定作用。

3.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越高,发病时间越短,病变越严重。

4.矽肺发生病变程度与肺内粉尘蓄积量有关,蓄积量主要取决于粉尘的浓度、分散度,接尘时间和防护措施。粉尘浓度越高,分散度越大,接尘工龄越长,防护措施差,吸入并蓄积在肺内的粉尘量越大,越易发生矽肺,病情越严重。

临床表现

尘肺病人由于长期接触生产性尘,使呼吸系统的防御机能受到损害,病人抵抗力明显降低,常发生多种不同的并发症。

尘肺病无特异的临床表现,其临床表现多与合并症有关。

咳嗽

早期尘肺病人咳嗽多不明显,但随着病程的迸展,病人多合并慢性支气管炎,晚期病人多合并肺部感染,均可使咳嗽明显加重。咳嗽与季节、气候等有关。

咳痰

咳痰主要是呼吸系统对粉尘的不断清除所引起的。一般咳痰量不多,多为灰色稀薄痰。如合并肺内感染及慢性支气管炎,痰量则明显增多,痰呈黄色粘稠状或块状。常不易咳出.

胸痛

尘肺病人常常感觉胸痛,胸痛和尘肺临床表现多无相关或平行关系。部位不一,且常有变化,多为局限性。一般为隐痛,也可胀痛、针刺样痛等。

呼吸困难

随肺组织纤维化程度的加重,有效呼吸面积减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呼吸困难也逐渐加重。合并症的发生可明显加重呼吸困难的程度和发展速度。

咯血

较为少见,可由于呼吸道长期慢性炎症引起粘膜血管损伤,痰申带少量血丝;也可能由于大块纤维化病灶的溶解破裂损及血管而使血量增多。

其它

除上述呼吸系统症状外,可有程度不同的全身症状,常见有消化功能减。

检查方法

1.体征

早期患者一般状态尚好,晚期则营养欠佳。晚期患者,特别是并发肺结核或肺部感染时,肺部可听到啰音。有肺气肿、气胸、肺源性心脏病时,可出现相应的体征。有杵状指时,应留心其他并发病的可能。

2.X线表现

接触石英粉尘,特别是吸入高浓度石英粉尘所致典型矽肺的X线表现是首先在两上肺野出现圆形小阴影。两侧基本对称,以外侧更为明显。但肺尖不受累及,如肺尖出现阴影则并发肺结核的可能性较大。

随病情的发展,除两上肺野外,中、下肺野也出现圆形小阴影,肺内小阴影增多、变大,密集度增高。严重的病例,两肺密集阴影,恰似漫天风雪(暴雪状)。随小阴影的增多,肺纹理发生变形、中断,直至不能辨认。

大阴影经过几年的演变,有向肺门和纵隔移动的趋势,并有肺门上抬,肺下部气肿加重,残留的肺纹拉直呈垂柳样。在肺的周边部可见疤性肺气肿,其间有残留的肺段间隔线。

在接触高浓度的石英粉尘、病情严重的病例,可因矽结节中心坏死后发生矽结节钙化,并常伴有肺门淋巴结蛋壳样钙化。在出现矽结节钙化后,病情常变缓和,可多年处于稳定状态。

病情诊断

诊断原则

根据可靠的生产性粉尘接触史、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资料,以技术质量合格的X射线后前位胸片表现作为主要依据,参考动态观察资料及尘肺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其它肺部类似疾病后,对照尘肺诊断标准片作出尘肺病的诊断和X射线分期。

诊断标准

2009年7月,卫生部发布新版《尘肺病诊断标准》。新标准将尘肺明确分为三期,删除了旧版中“无尘肺0”和“无尘肺0+”的表述。

新标准增加了观察对象,具体为:粉尘作业人员健康检查发现X射线胸片有不能确定的尘肺样影像学改变,其性质和程度需要在一定期限内进行动态观察。

根据新标准,X射线胸片表现分为三期:

  • 一期尘肺是指有总体密集度1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至少达到2个肺区。

  • 二期尘肺是指有总体密集度2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个肺区;或有总体密集度3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达到4个肺区。

  • 三期尘肺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有大阴影出现,其长径不小于20毫米,短径不小于10毫米;有总体密集度3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个肺区并有小阴影聚集;有总体密集度3级的小阴影,分布范围超过4个肺区并有大阴影。

  • 尘肺病诊断结论的表述是:具体尘肺病名称+期别,如矽肺一期、煤工尘肺二期等。未能诊断为尘肺病者,应表述为“无尘肺”。

治疗原则

尘肺病人应及时调离粉尘作业,并根据病情需要进行综合治疗,积极预防和治疗肺结核及其它并发症,以期减轻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病人寿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根据尘肺X射线分期及肺功能代偿情况,需要进行致残能力鉴定的依照GB/T16180处理。

并发症状

1.呼吸系统感染

主要是肺感染,这是尘肺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2.自发性气胸

较少见,为肺组织和脏层胸膜破裂,空气进入胸膜腔形成气胸。

3.肺结核

粉尘作业工人,特别是矽尘作业工人,比一般人群易患肺结核。

4.肺癌及胸膜间皮瘤

主要见于石棉作业工人及石棉肺患者。

5.慢性肺心病

见于部分晚期患者,这是因为慢性支气管炎使气道狭窄,通气阻力增加,产生阻塞性肺气肿,肺动脉压升高,而致慢性肺心病。

6.呼吸衰竭

上呼吸道及肺部感染、气胸等诱因是导致发生失代偿性呼吸衰竭的主要原因,滥用镇静及安眠类药物也是导致尘肺患者呼吸哀竭的原因之一。

治疗措施

尘肺的治疗是脱离粉尘污染环境,治疗和预防各种并发症为主,防止并发症会延缓尘肺的进展。

1.对症治疗和并发病的治疗

尘肺确诊之后,就应调离粉尘作业岗位,病情较重者应休息或安排疗养,在冬春两季要注意防止呼吸道感染。患者应在医疗监护下工作或休息、组织作保健体操、太极拳等活动,以增强体质。给予对症治疗,以缓解症状、减轻痛苦。积极预防、发现和治疗并发病,待别是预防和治疗结核病极为重要。

2.药物治疗

(1)常用药物:克矽平、汉防己甲素及铝制剂,可延缓尘肺的进展。

(2)中医中药治疗:主要有行气活血、清肺润燥,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加肺通气功能和延缓肺纤维化进展的作用。常用药物有川芎嗪、丹参酮注射液,银杏叶制剂、痰热清等。

3.手术介入治疗

尘肺病理为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肺功能下降,对尘肺合并结核球,其他肺组织纤维化轻者,可考虑手术切除结核球;对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肺大疱,严重影响肺功能者,不适合手术治疗。近年来,不少医疗单位开展肺灌洗术,肺灌洗适合于近期大量接触粉尘且矽肺一期以下患者,不适合矽肺二期及有严重合并症患者。

疾病预防

1、工艺改革、革新生产设备:是消除粉尘危害的主要途径。

2、湿式作业:采用湿式碾磨石英、耐火材料,矿山湿式凿岩、井下运输喷雾洒水。

3、密闭、抽风、除尘:对不能采取湿式作业的场所,应采用密闭抽风除尘办法,防止粉尘飞扬。

4、接尘工人健康检查:包括就业前和定期健康检查,脱离粉尘作业时还应做脱尘作业检查。

5、个人防护:佩戴防尘护具,如防尘安全帽、送风头盔、送风口罩等。

护理事项

1、精神护理:可导致病情的加重,而保持良好的情绪和乐观的精神状态,避免不良的应激性精神因素刺激,积极配合医疗保健,可使疾病向有利于健康的方面转化。

2、增强体质:病人根据实际情况,坚持做医疗体操,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如打太极拳、练气功,清早散步等,既能增强体质,又能锻炼心肺功能,但锻炼时因人而宜,避免过分劳累。

3、饮食及生活起居的护理:由于尘肺病人的脾胃运动功能失常,因此应选择健脾开胃,有营养易吸收的饮食。如:瘦肉、鸡蛋,牛奶,豆粉,新鲜蔬菜和水果,忌服过冷和油腻性食物;尘肺病人应格外注意气候的变化,增减衣物;锻炼耐寒能力从夏季开始,坚持全年用冷水洗脸。

4、气温适宜:由于冬季气温寒冷,持续时间长,是导致上呼吸道发炎,肺内感染的主要因素,因此要保持居室的适宜温度,整洁及空气新鲜,对减少上呼吸道感染有积极的预防意义。

5、尘肺合并肺心病及心衰的护理:由于尘肺病直接影响肺功及肺组织结构,致慢性纤维增生伴有小血管损坏。

患病职业

1、矿山开采:各种金属矿山的开采,煤矿的掘进和采煤以及其它金属矿山的开采,是产生尘肺的主要作业环境,主要作业工种是凿岩、爆破、支柱、运输;

2、金属冶炼中矿石的粉碎、筛分和运输;

3、机构制造业中铸造的配砂、造型,铸件的清砂、喷砂以及电焊作业;

4、建筑材料行业,如耐火材料、玻璃、水泥、石料生产中的开采、破碎、碾磨、筛选、拌料等;石棉的开采、运输和纺织;

5、公路、铁路、水利建设中的开凿隧道、爆破等。

产生影响

社会问题

尘肺病是危害中国工人健康的最严重的职业病。权威机构报告国内尘肺病累积病例及可疑尘肺(0+)病例近百万,尤以煤炭系统为重,每年尘肺病给国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80亿元,同时在国内外还造成不良的政治影响。面对众多的现有患者,企业特别是历史包袱较重的煤炭行业,在面临企业下放、结构调整的困难情况下,难以对大量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而社会上更是散布着许多已与用人单位脱离的尘肺患者,成为急需救助的弱势群体,这些都已演变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

基金会

中国煤矿尘肺病治疗基金会(China Coal Miner Pneumoconiosis Treatment Foundation 简称CMPF),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主管,是由已故老部长高扬文同志倡议,在两届政府总理的亲切关怀和民政部、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卫生部的大力支持下,于2003年10月31日经民政部批准正式登记注册的。这是党和国家关爱煤矿工人健康,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注弱势群体的具体体现;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有力举措;是煤矿尘肺病矿工的福音。

国家卫健委

2024年4月2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有关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健康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王建冬介绍,尘肺病是中国报告数量最多的一种职业病,约占全部报告职业病总数的90%。按照现行《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包括职业性尘肺病在内的职业病诊断要综合分析病人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结果、病人的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结果,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才能做出职业病的诊断。

职业病的诊断是归因诊断,也就是对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的有毒有害因素与其所患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判定。职业性尘肺病诊断在医学技术方面并不存在任何难题,主要难点在于劳动者接触粉尘危害后到出现尘肺病症状,往往要经过10多年时间、个别病例甚至超过30年以后才会出现相关症状,这时候病人发现得了尘肺病,才会去职业病诊断机构进行诊断。这些尘肺病病人多数是农民工,不少农民工曾经在多个存在粉尘危害的用人单位工作过,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难以确认,有些用人单位可能早已不存在,也就无法提供职业病诊断必要的证据材料,最终可能导致无法诊断为职业性尘肺病,也就无法享受职业病的相关待遇。所以说,尘肺病患者难以诊断为职业性尘肺病,在临床诊断技术上一点都不难,难就难在取得相关诊断证据,以致无法进行职业病归因诊断。

针对无法明确责任主体的尘肺病患者救治问题,近年来,国家积极开展防止因病返贫监测,将尘肺病纳入30种监测大病专项救治病种,保持相关救治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纳入监测范围的因尘肺所致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户”的救治率达99%以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利用中央转移地方支付资金已在28个省份、依托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了829个尘肺病康复站,提供免费、就近的康复服务,服务对象包括无法明确责任主体患者在内的各类尘肺病患者。同时,推动地方加大救治救助力度,尘肺病集中地区也积极开展相关救助工作,制定出台了相关保障措施。下一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地方制订出台更多尘肺病患者救助保障政策,在努力遏制尘肺病增量的同时,多措并举、分类救助,保障好尘肺病存量,维护好劳动者职业健康合法权益。[4]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