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称】《黄昏的和谐》
【创作年代】十九世纪中期
【作者姓名】波德莱尔
【文学体裁】诗歌
【作品出处】《恶之花》
那时候到了,花儿在枝头颤震,
每一朵都似香炉散发着芬芳;
声音和香气都在晚风中飘荡;
忧郁的圆舞曲,懒洋洋的眩晕!
每一朵都似香炉散发着芬芳;
小提琴幽幽咽咽如受伤的心;
忧郁的圆舞曲,懒洋洋的眩晕!
天空又悲又美,像大祭台一样。
小提琴幽幽咽咽如受伤的心;
温柔的心,憎恶广而黑的死亡!
天空又悲又美,像大祭台一样。
太阳在自己的凝血之中下沉。
温柔的心,憎恶广而黑的死亡!
收纳着光辉往昔的一切遗痕!
太阳在自己的凝血之中下沉。
想起你就仿佛看见圣体发光!
郭宏安译[1]
“时辰到了”,诗的开头这样说道,没有丝毫的迟疑和停顿,似乎从诗人的口中脱口而出。诗人等了好久了吗?无论如何,黄昏已经到了。诗人开始展开自己的心怀,用那美丽的意象,用那有着灵魂的事物来象征诗人的心灵或别的什么。
在这黄昏的时刻,花儿散发着芬芳,似乎在倾吐灵魂的忧郁,诗人听到了声音;小提琴在幽幽咽咽地倾诉,那音乐似诗人心灵的流淌,流淌着诗人的悲伤,又似冥和着天空,天空是美的,那种愁云惨淡的凄美。在这个黄昏,如血的太阳下沉,染红了西边的天空。在那一刻,诗人敏感的心如花一样在战栗,诗人完全沉浸在对美好时光的回忆中,为那天空的悲哀和美丽震撼了。最后,诗在“神座一样灿烂”的氛围中结束,诗人在黄昏的美丽中、在美好的回忆中获得了解脱,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这首诗是波德莱尔的代表作,也是欧洲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它形象地表现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和美学追求。诗中的每一个意象都是诗人心灵的流露,是诗人的情感抒发。那花的战栗就是诗人的颤栗,那幽咽的声音就是诗人心的哭泣声,那天空的凄愁象征着诗人忧郁的心境。诗人奔走在这喧嚣的世界,体味情感的波澜,在万物中,在它们的动静中寻找诗的意象,寻找心灵的象征,摹画心灵的美。诗人的美是忧郁的,无论那花、那音乐、那天空都蒙着重重的帷幕,沉沉的。
另外,诗的诗体颇为独特。诗人放弃了惯用的“商籁体”,而采用来自马来的诗体:全诗上段的二四两句和下段的一三两句重复,韵律严格。这不仅加重了诗的意象,使情绪的表达更加浓重,而且也增强了诗的节奏,音乐感极强,一咏三叹,缠绵悱恻。其实,对音乐感的追求也是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一个特点,有人就曾说过,这首诗是诗歌对音乐的胜利。[1]
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法国最伟大诗人之一,象征派诗歌先驱,现代派的奠基人。波德莱尔从1841年开始诗歌创作,1857年发表传世之作《恶之花》。
黄昏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