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笛福

丹尼尔·笛福

中文名 丹尼尔·笛福
职业 作家
外文名 DanielDefoe
出生地 伦敦
代表作品 鲁滨逊漂流记(RobinsonCrusoe)、杰克上校、大疫年日记、摩尔·弗兰德斯
笔名 Defoe(笛福)
出生日期 1660年9月13日
作品风格 现实主义
目录导航

人物生平

丹尼尔·笛福丹尼尔·笛福丹尼尔·笛福(1660年-1731年4月24日),[6]英国小说家,[7]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被誉为“欧洲小说之父”、“现代新闻报道之父”,他的作品,包括大量政论册子,共达250种,曾与26家杂志期刊有联系,作品无一不是投合资产阶级发展的需要,写城市中产阶级感兴趣和关心的问题。

1660年(具体日期仍有争议),笛福出生于英国首都伦敦,父亲营屠宰业(一说是油烛商),因此转而选择了经商。

1671至1674年间,笛福在詹姆斯·费希尔牧师在萨里郡的道尔金开办的学校读书,为将来当一名牧师作准备。

1681年,笛福完成第一部作品论著《冥想》,该作品是一系列抒发个人宗教情绪的论作。

1683年,开始从事商业活动,经营内衣、烟酒、羊毛织品、制砖业等相关贸易,广泛游历。在此期间,他成了家,开始了养家糊口的生活。

1684年,笛福与一个酒商的女儿结了婚,得到了女方家价值3700英镑的嫁妆。他招妻弟和妹夫作合伙人做起了小百货买卖。此外,还在欧洲范围内做生意,常做酒贸易来增加收入。不过,他在“喝醉人”的生意中遵循的是清教徒原则,反对买卖当时简直要淹没伦敦的杜松子酒和一般的烈性饮料。

1685年,参加蒙茅斯公爵领导反对天主教国王的叛乱。

1688年,荷兰信奉新教的威廉率军登陆英国,笛福参加光荣革命,使他所拥护的威廉三世登上王位。

1692年,经商破产,负债达17000镑,以后又屡屡失败,因而不得不用各种方法谋生。笛福为政府当过情报人员,并设计开发事业糊口,不久从破产中恢复了过来;同年,开始发表许多讽刺性的时事论文及诗词,以支持辉格党威廉王。

丹尼尔·笛福丹尼尔·笛福(2)1695年,被任命为皇家彩票事务负责人,开始正式使用“笛福”这个名字。

1698年,笛福发表《论开发》,提倡筑公路,办银行,立破产法,设疯人院,办水火保险,征所得税,办女学等。1701年他发表一首讽刺诗《真正英国人》,认为没有纯种的英国人,反对贵族天主教势力,为外籍的信奉新教的威廉三世辩护。此诗连印9版。[8]

1702年,发表政治论著《消灭不同教派的捷径》(又译为《对付新教徒最直截了当的办法》),用反讽手法,反对国教压迫不同教派人士,受到罚款和坐牢的惩罚,入狱6个月,枷示3次。

1703年,在狱中他仿希腊诗人品达罗斯的颂歌体写了一首《立枷颂》,讽刺法律不公。由于托利党的一位叫罗伯特·哈利的大臣的努力而获释,开始效力于托利党,积极拥护它的政纲,担任新闻记者、顾问,也因此被伦敦市民奉为英雄。

丹尼尔·笛福作品丹尼尔·笛福作品(5)1704年,丹尼尔·笛福为辉格党魁哈利办《评论》杂志,主要为哈利的英格兰——苏格兰联合政策争取支持。此后11年间他一直往来于英格兰、苏格兰之间,充当哈利及其继任者托利派戈多尔芬的秘密情报员,搜集舆论。

1705年,创作幻想式行旅小说《团结》。

1706年,出版《维尔夫人显灵纪实》,对一个流行的鬼故事作了逼真的报道。

1709年,完成历史记录《大不列颠联合王国史》。

1715年,因哈利被判入狱遭到牵连被判有罪,但博得辉格党当政者的信任,成为反间谍,从事颠覆保皇党的任务;同年,出版论著《家庭指导》,该作品是一本行为指南一类的书,受到公众欢迎。

1719年,第一部小说《鲁滨逊漂流记》[4]发表,这部小说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理想化的资产者的形象,在欧洲小说史上是一项创举。同年又出版了续篇。

1720年,创作了《鲁滨逊的沉思集》,笛福让自己的英雄做了一次环球旅行,鲁滨逊的多半旅程是从北京出发,横穿西伯利亚到俄罗斯阿尔罕格尔斯克。尽管笛福没来过中国,但在续集中谈到了当时欧洲人还不大知晓的黑龙江。此后,笛福写了几部小说:《辛格尔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 》[9]《杰克上校》等,此外,笛福还写了若干部传记,如《聋哑卜人坎贝尔传》《彼得大帝纪》;几部国内外游记,如《新环球游记》《罗伯茨船长四次旅行记》等。他的小说以《鲁滨逊漂流记》流传最广,被认为是他的代表作。

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漂流记(3)1722年,出版了小说《摩尔·弗兰德斯》《杰克上校》《瘟疫年纪事》(又译作《大疫年日记》),其中,《杰克上校》讲述主人公当兵、被贩卖、成为种植园主等一系列经历,《摩尔·弗兰德斯》讲述一个女囚犯的故事,《大疫年日记》[10]是一部以1664—1666年的“伦敦大瘟疫”为背景的小说,故事把这场鼠疫的发生、传播,它引起的恐怖和人心惶惶,以及死亡数字、逃疫的景况写得如身临其境。当时法国马赛鼠疫流行,引起了人们的特别关注,笛福的作品满足了市民对鼠疫的好奇心。

1724年,出版小说《罗克萨娜》(又译作《罗克桑那》),该作品讲述的主人公流落英国,嫁给酒商,后被遗弃,又嫁给一个荷兰商人、商人负债入狱,她也在悔恨中死去的故事;同年,出版游记《大不列颠全岛记游》。

1725年,出版小说《英国商人手册》。

1726年,出版讽刺作品《魔鬼的政治历史》。

1731年4月24日,据《伦敦信使报》刊登的消息,笛福于在英国伦敦临卡纳特林荫道自己的寓所逝世,后葬于本希尔公墓。

人物关系

丹尼尔·笛福1660年出生于英国伦敦,他的父亲是一位从事屠宰业的商人,笛福的母亲在他10岁时因伦敦一场大火而丧生。笛福14岁的时候曾受过中等教育,1683年受家庭影响开始经商,曾经营内衣、烟酒、羊毛织品、制砖业等领域。1692年,笛福生意失败,负债达17000镑,后来他开始为报社撰写政论文章来谋生。 但政论文章不但没减轻笛福的债务还给他带来了牢狱之灾,所以笛福只好转向小说创作。[3]

主要作品

出版时间

作品名称

作品原名

作品类型

1681年

《冥想》

论著

1689年
An Enquiry into Occasional Conformity[11]
1697年

《计划论》

1701年 《地道的英国人》(又译作《货真价实的英国人》)

The True born Englishman

诗歌

1702年

《对付新教徒最直截了当的办法》(又译作《消灭不同教派的捷径》)

论著

1703年

《立枷颂》

Hymn To The Pillory

诗歌

1705年

《团结》

小说

1709年

《大不列颠联合王国史》

历史记录

1715年

《家庭指导》

论著

1719年

《鲁滨逊漂流记》[4]

Robinson Crusoe

小说

1720年

《骑士回忆录》

《鲁滨逊漂流记的回想》

(又译作《鲁滨逊沉思录》)

《辛格顿船长》

Captain Singleton

1722年

《摩尔·弗兰德斯》[9]

Moll Flanders

《杰克上校》

Captain Jack

《大疫年日记》[10](又译作《瘟疫年记事》)

A Journal Of The Plague Year

1724年

《罗克萨娜》(又译作《罗克桑那》)

Roxana

《大不列颠全岛记游》

The Great Law Of Subordination Considered

游记

1725年

《英国商人手册》

小说

1726年

《魔鬼的政治历史》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Devil

论著

创作特点

出版时间

作品名称

作品原名

作品类型

1681年

《冥想》

论著

1689年
An Enquiry into Occasional Conformity[11]
1697年

《计划论》

1701年 《地道的英国人》(又译作《货真价实的英国人》)

The True born Englishman

诗歌

1702年

《对付新教徒最直截了当的办法》(又译作《消灭不同教派的捷径》)

论著

1703年

《立枷颂》

Hymn To The Pillory

诗歌

1705年

《团结》

小说

1709年

《大不列颠联合王国史》

历史记录

1715年

《家庭指导》

论著

1719年

《鲁滨逊漂流记》[4]

Robinson Crusoe

小说

1720年

《骑士回忆录》

《鲁滨逊漂流记的回想》

(又译作《鲁滨逊沉思录》)

《辛格顿船长》

Captain Singleton

1722年

《摩尔·弗兰德斯》[9]

Moll Flanders

《杰克上校》

Captain Jack

《大疫年日记》[10](又译作《瘟疫年记事》)

A Journal Of The Plague Year

1724年

《罗克萨娜》(又译作《罗克桑那》)

Roxana

《大不列颠全岛记游》

The Great Law Of Subordination Considered

游记

1725年

《英国商人手册》

小说

1726年

《魔鬼的政治历史》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Devil

论著

主要思想

艺术特色

人文精神

确定人的价值,即人文精神,是丹尼尔·笛福作品的重要主题,丹尼尔·笛福指出了实现实践活动的价值的基本途径。比如《鲁滨逊漂流记》中,[4]鲁滨逊创造性劳动的价值取向影响了后世,小说传递出经典的伦理和价值观的视角。丹尼尔·笛福的价值体系继承了以往的文学传统,在西方文化中也满足了发展趋势的需要。作者的英雄形象塑造体现了传承和弘扬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文化价值,即展示智慧和人类的力量,讴歌人类的英雄行为,体现了西方文学的基本主题和深厚的传统。[1]

宗教意识

丹尼尔·笛福的思想通常表现为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宗教价值意识,它反映了新教伦理价值的影响,显示资本主义扩张的意识形态的冲突和保守的宗教、伦理意识形态。丹尼尔·笛福和他的主人公对西方宗教问题有一个矛盾的心态,他们试图找到解释,找到与自己的愿望和行动一致的宗教,但无法摆脱根深蒂固的宗教束缚,因此,丹尼尔·笛福表现出矛盾与困惑的心态与欲望。从本质上说,丹尼尔·笛福始终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贯穿于他所信奉的新教伦理,体现了他的宗教思想。他用宗教来满足对资产阶级的理解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这只是表达了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的思想。这反映了清教主义下的商人和他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

殖民主义

丹尼尔·笛福的作品中殖民主义展现三方面:侵略扩张的先锋,对种族歧视的鼓吹和拜金主义的反射。在侵略扩张的先锋的方面,在丹尼尔·笛福的多部作品主人公对于殖民者的侵略扩张行为都是持肯定态度的。如《鲁滨逊漂流记》中的鲁滨逊、《辛格顿船长》中的威廉医生等都是积极主张对外扩张的先锋,丹尼尔·笛福对这些主人公侵略扩张行为的赞颂,是殖民主义烙印的体现。在对种族歧视的鼓吹方面,最典型的是“星期五”。“星期五”的出现,是在鲁滨逊已经用从沉船上取下的现代生活工具并在岛上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由此可见,他的出场,就是作为现代文明之下的荒岛的一名“被奴役者”而存在的。他与鲁滨逊的相识,也是在鲁滨逊用象征资本主义扩张行为的步枪,将追杀他的土著人杀死后,才得以实现。可以说,他的存在,最大限度的满足了鲁滨逊作为一个“岛主”的虚荣心和作为一个“统治者”的满足感。这实际上代表着殖民主义带来的另一个副产品——“文化侵略”。因为在殖民者眼中,只有他们创造的文明才是正确的文明,其余人类文明都是落后的。在拜金主义的反射方面,丹尼尔·笛福作品中体现在对于物质和财富的疯狂的、无节制的追逐之上,即拜金主义,如鲁滨逊、辛克顿船长和杰克上校,他们都是在疯狂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才造就了这样或那样的历险,他们的勇敢和智慧,也都为金钱而生,受金钱支配。

人物观点

真实书写

丹尼尔·笛福丹尼尔·笛福丹尼尔·笛福的作品向读者展示真实性,尽管他的小说是虚构的,但“虚构”也有特定的含义,并不是指那些超越真实的事件的捏造,即超越于人的经验之上的凭空捏造。丹尼尔·笛福的“真实观”既认同作品与客观现实之间的一致性,同时也认同作品与代表着社会文化公认常识的“读者的真实”之间的一致性。为了实现自己的“真实观”,丹尼尔·笛福创立了一种类似于“让客观事实自己说话”的现实主义创作模式。从本质上说,它是古典主义理论的核心原则——“文学模仿自然”的一种翻版。但是丹尼尔·笛福的“自然”不同于“普遍的自然”,而是以个体经验为基础的“客观事实”。他将创作对象确定在个体的人所经历的具体的事件上,让个人的世俗经验成为各受关注的焦点,首次让文学创作表现人的现实生活,开创了小说创作根植于人们实际生活中的先河,即一要反映普遍性,二要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这两大基本概念的突破。具体而言,丹尼尔·笛福的作品现实性主要表现在取材的现实性、背景的具体化、语言的朴实、细节的逼真性。

细节描写

丹尼尔·笛福在多年撰写时政文章中养成了类似新闻记者的文风,加上他信奉的清教主义诚实传统的影响,更是使他对一切虚构和想象的东西都极为反感,所以丹尼尔·笛福的作品体现出一种对缅节的真实的追求。笛福高超的叙事才能使其在细节描写上既朴素又精确,达到了逼真的境界,对事件过程的描写、对具体物品的罗列、尤其是对精细账目的罗列无一不表现出逼真性的特点。

叙述视角

丹尼尔·笛福的小说经常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作者使用第一人称叙述形式,模仿日记和忏悔式回忆录的技巧,在他发表的一系列小说作品中显而易见,这一系列小说就包括《鲁滨逊漂流记》,以及《摩尔·弗兰德斯》和《罗克珊娜》等个人自传小说。丹尼尔·笛福开创了一种“独特的小说写作技巧”,其主要作品均以人物自传(通过第一人称),模仿真实生活写成。在这些小说中,第一人称“我”即是叙述者。叙述者以主人公的身份在小说中出现,这个叙述者很显然是人物叙述者,确切地说是,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者。丹尼尔·笛福安排第一人称叙述者“我”,以“自传性回忆”的方式来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向读者讲述“我”在故事发生的实际年代的感受和行动。

聚焦艺术

从聚焦者的角度来说,丹尼尔·笛福的小说主要是以“自传性回忆”的手法创作的个人自传说,在第一人称主人公的回顾性叙述中,聚焦者始终是同一个人物,而这个人物正是主人公自己。丹尼尔·笛福以第一人称主人公作为聚焦者,始终用“我”的眼光来牵引读者的视线,把读者的视野尽量控制在“我”的聚焦范围之内,读者共享“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并且透过“我”逐渐认识和理解其他的人物和事件。这种聚焦除了具有直接、生动的特点之外,“我”的主导地位以及不可避免的主观偏见,也使“我”占有较易激发读者的同情,获取信任的优势。

再从聚焦对象的角度来说,与其它的第一人称主人公聚焦相比,丹尼尔·笛福的独特之处在他综合了流浪汉小说与清教徒撰写心灵自传时常采用的聚焦方式的基本特征。前者的聚焦重心大都是投向外部世界的具体事物,特别强调对生活的物质层面如饮食起居、日常活动等方面的描写以及对各种生存状态的描绘;后者的聚焦主要集中于清教徒的自我心灵感受,尤其是对上帝的感受。丹尼尔·笛福将两者加以综合,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模式使主人公成为聚焦对象,让读者在体会他或她的外部感受的同时也领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5]。

以第一人称主人公作为聚焦者,加之两种聚焦对象的内外结合,使读者不但见证,主人公的外在生活世界,同时也得以洞悉主人公的内在心理世界。细节的真实和心理的真实共同烘托出一个生活于真实环境中的真实个人。

叙述顺序

丹尼尔·笛福小说遵循的主要是顺时序,叙述的前后从整体上来说显示出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个人传记的形式使小说中所有的事件都按年代顺序排列成一个联合体,这个联合体中的所有事件全都发生在主人公身上,围绕着主人公而展开,笛福小说中的叙述顺序也就是按照主人公生活中的实际事件的发生顺序来确定的。他的小说开篇往往从人物的出生开始,详细交待主人公的家世及其来历,然后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按照自然的时间顺序叙述人物的冒险或生活经历 。

语言艺术

丹尼尔·笛福在作品把语言变成了一种描述性的手段,从而建立了语言和事物之间的直接联系。为了有助于读者的理解,他选择一种彻底的明了,在事实上和文体上都要说得清清楚楚的语言,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是出现了类似日常口语式的同语反复、叙事重复、啰嗦冗长、平铺直叙、措词简单等文体现象。丹尼尔·笛福只求语言朴素自然、通俗易懂,不求辞藻华丽、文体优美。丹尼尔·笛福这么做是为了营造小说细节的真实性,缩短自己的作品与广大读者之间的距离,而不得不作出的取舍。在丹尼尔·笛福的小说中除了出现了顺叙手法之外,还使用了倒叙的手法,这些追述或起补充作用,或起重复的作用,对先前已经描述过的事件进行改变、强调、或解释。

人物评价

丹尼尔·笛福丹尼尔·笛福1、醉汉是地狱的宠儿。

2、美德藐视人间的一切讥嘲,清白愈受到诽谤身份愈高。

3、一个要教育别人的人,最有效的办法是首先教育好自己。

4、开始做一件事的时候,若不是预先计算一下需要多少代价,若不是预先对自己的力量做一个正确的估计,那真是太愚蠢了。

5、可见,我们一般人,非要亲眼看见更恶劣的环境,就无法理解原有环境的好处;非要落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就不懂得珍视自己原来享受到的东西。

6、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7、只要有可能,人人都会成为暴君,这是大自然赋予人的本性。

8、在不同的环境中,人类的情感怎样变幻无常啊!我们今天所爱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恨的;我们今天所追求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逃避的;我们今天所愿望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害怕的,甚至是胆战心惊的。

9、我完全不顾父愿,甚至违抗父命,也全然不听母亲的恳求和朋友们的劝阻。我的这种天性,似乎注定了我未来不幸的命运。

10、我们今天所爱的,常常是明天所恨的;今天所追求的,常常是明天所逃避的;我们今天所希冀的,常常是我们所害怕的,甚至会吓的胆战心惊。

11、需要时好人也会变成恶棍。

12、在不同的环境下,人的感情又怎样变幻无常啊!我们今天所爱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恨的;我们今天所追求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逃避的;我们今天所希冀的,往往是我们明天所害怕的,甚至会吓得胆战心惊。

13、一个人只是呆呆地坐着,空想着自己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有用的。

14、假如你要尊重真理,就要预期在腹背受难。

15、只要我还能划水,我就不肯被淹死,只要我还能站立,我就不肯倒下。

16、我丈夫在我回来后还在那待了很长时间,安排我们的事情。起先我想回去找他,但是照他的意思我就改了主意,他也回到了英国。我们决定在英国度过我们的余生,用余生去忏悔我们前世的罪孽。

17、在人类的感情里,经常存在着一种隐秘的原动力,这种原动力一旦被某种看得见得目标吸引,祸事被某种虽然看不见,却想象得出来的目标所吸引,就会以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推动着我们的灵魂向那目标扑过去,如果达不到目标,就会叫我们痛苦得受不了。

18、等待大难临头比遭难本身更令人痛苦,尤其是无法逃避这种灾难而不得不坐等其降临,更是无法摆脱这种担惊受怕的恐惧。

社会影响

丹尼尔·笛福丹尼尔·笛福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Adeline Virginia Woolf):他(丹尼尔·笛福)确实属于那些伟大而朴素的作家的行列,他的作品,建立在对于人性中虽然不是最有魅力却是最持久的因素的理解之上 。

英国评论家杰克逊:如果人们要抓住资产阶级年轻的、革命的、上升时期的旺盛而自信的精神,那么最好的导引莫过于笛福与《鲁滨逊漂流记》了。

英国诗人瓦尔特·德拉·梅尔:他(丹尼尔·笛福)的杰作的魅力不仅仅是传奇的故事,而是这传奇故事被披上了纪实的外衣,使故事看起来真实可信。

英国小说家伊丽莎白·鲍温:笛福之前的英国作家的作品都缺乏可信度,笛福为我们设定了一条重要的规则:讲故事者必须可信 。

词条图册

丹尼尔·笛福被誉为“欧洲小说之父”“英国小说之父”和“英国报纸之父”等,他创作的《鲁滨孙漂流记》《辛格顿船长》《杰克上校》《摩尔·弗兰德斯》等小说,同以往的文学作品相比,无论在艺术形式或是在艺术质量上都有了新的突破。从某种意义上说,丹尼尔·笛福向世人推出了一种新型的小说文本,作品没有蒲柏的古典风范,也没有斯威夫特的辛辣讽刺,但也自成一家,在平直晓畅、细枝末节中见真实;同时,他的作品不再以“英雄”“伟人”为主角,而把焦点对准大街上来来往往的普通百姓及其美德,开创了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风气之先河。对英国及欧洲小说的发展都起了影响以及作用,他因此成为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