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地部经水及其蒸发的水气。照海
运行规律:外来经水屯于穴内,气化之气上行天之天部。
功能作用:吸热生气。
治法:热则点刺出血,寒则补之灸之。
该穴位于人体的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1]
在拇趾外展肌止点;后方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部为胫神经本干。
咽喉干燥,痫证,失眠,嗜卧,惊恐不宁,目赤肿痛,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频数,不寐,脚气。
配列缺穴、天突穴、太冲穴、廉泉穴治咽喉病症;配神门穴、风池穴、三阴交穴治阴虚火旺之失眠症。
直刺0.5-0.8寸;可灸。
八脉交会穴-通阴跷脉。
肾经经水在此大量蒸发。
阴跷穴,漏阴穴。
1)照海。照,照射也。海,大水也。该穴名意指肾经经水在此大量蒸发。本穴物质为水泉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本穴后此水形成为一个较大水域,水域平静如镜,较多地接收受天部照射的热能而大量蒸发水液,故名。
2)阴跷。阴跷,乃穴内气血有地部的经水和天部的阳气,气血特性体现了阴急而阳缓的阴跷脉特性,故名阴跷。
3)漏阴。漏,漏失也。阴,阴水也。漏阴名意指肾经经水在此漏失。本穴物质为地部经水,因受天部照射之热,经水气化蒸发如漏失一般,故名漏阴。
4)足少阴阴跷脉之会。同照海名解。
失眠针照海、申脉,调理阴阳蹻脉,治疗52例失眠症,有良好效果。
肋间神经痛针照海1~1.5寸,用泻法,有较好效果。
癃闭照海配曲骨,先针照海,后针曲骨,以患者有尿意为佳,虚寒者配肾俞、膀胱俞,出针后令患者排尿。亦有以照海、肾俞、三阴交,中极透关元治疗尿闭。
足内翻照海配交信、公孙、蠡沟、阳陵泉,治疗中风偏瘫足内翻30例,有较好疗效。
咽喉肿痛 以照海为主,治疗急慢性扁桃体炎、咽炎、鼻咽管炎,有很好疗效。
对肾泌尿功能的调节 据报道观察健康人,空腹饮水后3小时内,针刺组与对照组平均排尿量、针刺组较对照组增加19%。
肾炎针刺照海、太溪,可使动脉压降低,尿量的减少,酚红排出量增加。
按压时,感到酸、麻、胀就可以。时间也不易太长,5—10分钟即可。为了增强清咽利喉的效果,还可以配合按压列缺穴、太溪穴合天突穴等,几个穴位相互交替,避免因按压过量而造成皮肤、软组织损伤。按摩照海穴的时候,闭口不能说话,按摩一段时间感觉到嘴里有津液出现,一定要咽到肚子里去。一般来说,点揉三到五分钟后就会感觉到喉咙里有津液出现,疼痛也会马上随之缓解。[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