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神星最初被发现时,与谷神星(1)、智神星(2)、灶神星(4)都被认为属于行星。1811年,德国天文学家约翰·希罗尼穆斯·施罗特估计婚神星的直径可达2290公里。因为有更多类似天体被发现,它们都被重新分类为小行星或矮行星。婚神星的偏小体积和不规则形状使它无法被分类为矮行星。
下面是观测婚神星的一些里程碑∶
婚神星是首颗被观测到掩星的小行星。在1958年2月19日在SAO 112328前方经过。
詹姆斯·L·希尔顿在1999年的研究认为婚神星的轨道在1839年有微小的改变。这种变动是由于身份尚未获得确认的小行星经过附近的摄动,而且不可能是由可度量出大小的天体撞击造成的影响。 1996年,威尔逊山的胡克望远镜以自适应光学拍摄婚神星影像。
婚神星曾经对应的符号是⚵,现代天文学一般对应符号③。
婚神星属于质量较大的小行星,质量约占整个小行星带的1.0%,截至2019年,婚神星在已发现的小行星中体积第11大。它与司法星争夺石质的S-型小行星中最大者的荣衔,但最新测量已使婚神星曲居第二。在S-型小行星之中,它有异常的反射率,可能表示其表面有着不同的性质。
1~10号小行星(包括3号婚神星)与月球的大小比较
婚神星以顺行自转,北极指向黄纬27°,黄经103°(β, λ) = (27°, 103°),但有10°的晃动(不确定性),自转轴与黄道夹角达到51°。
2018年1月1日婚神星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光谱研究显示婚神星表面含球粒陨石的成分,
以及普通的石陨石中都有的含铁的硅盐酸,像是橄榄石和辉石等,可能是球粒陨石的来源。
在2001年10月2日时,测得的表面最高温度约为293K,换算可得在日心座标的近日点位置时温度可以达到301K(28℃)。
红外线影像揭露在表面可能有直径达100千米的坑洞或是喷发形状,这是在地质学意义上年轻的撞击导致的。
下面是观测婚神星的一些里程碑:
婚神星是首颗被观测到掩星的小行星。在1958年2月19日在SAO 112328前方经过。此后,又观测了几次婚神星的掩星,成果最丰硕的是1979年12月11日由18位观测者共同完成的。
由在火星轨道上环绕的太空船接收婚神星表面的无线电信号回波,以利用婚神星对火星运动造成的微小摄动来估计其质量。
婚神星的轨道在1839年左右略有变化,很可能是由其他小行星的扰动造成的。
1996年,威尔逊山天文台的胡克望远镜使用自适应光学系统拍摄了婚神星的照片,影像超过婚神星的整个自转周期,显示出不规则(多块形)状与一个黑暗斑点,估计为一个新产生的撞击痕迹。
这里列出2014至2018年婚神星视运动状况。
冲 | 冲日时 地心距离(AU) | 最大亮度(mag) | 留,顺行 | 合日 |
---|---|---|---|---|
2015年2月1日 | 1.33782 | 8.2 | 2015年3月12日 | 2014年4月13日 |
2016年4月28日 | 2.30641 | 10.0 | 2016年6月27日 | 2015年9月28日 |
2017年7月3日 | 2.07904 | 9.7 | 2017年8月27日 | 2016年11月30日 |
2018年11月22日 | 1.03276 | 7.4 | 2018年12月31日 | 2018年2月16日 |
冲 | 冲日时 地心距离(AU) | 最大亮度(mag) | 留,顺行 | 合日 |
---|---|---|---|---|
2015年2月1日 | 1.33782 | 8.2 | 2015年3月12日 | 2014年4月13日 |
2016年4月28日 | 2.30641 | 10.0 | 2016年6月27日 | 2015年9月28日 |
2017年7月3日 | 2.07904 | 9.7 | 2017年8月27日 | 2016年11月30日 |
2018年11月22日 | 1.03276 | 7.4 | 2018年12月31日 | 2018年2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