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源性急性胰腺炎

目录导航

病因介绍

结石(25%):

胆道系统的结石在体内发生移动,不仅结石本身可造成壶腹部的狭窄,而且结石可引起黏膜的损伤,造成继发性水肿或感染,加重狭窄,壶腹部狭窄,胆道内压力增加,胆汁逆流入胰腺,胰酶被激活,引起胰腺自身消化。

感染(20%):

胆道系统的细菌感染时,胆汁内含有大量细菌及其代谢产物,其中的某些成分如细菌酰胺酶等可激活胰酶,造成胰腺的自身消化和急性炎症;胆总管的炎症可直接累及胰管,胰管引流不畅而向胰组织内逆流而发病。

其他(10%):

胆道寄生虫,瘢痕狭窄,肿瘤及奥狄括约肌功能不全等均可造成胰管梗阻,胰液排泄不畅,胆汁逆流等而发生本病。

胆道的各种疾病,包括结石,蛔虫,感染,瘢痕狭窄,肿瘤,炎性水肿等均可引起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共同通路”是其发生的解剖基础,其中结石和感染是最常见的原因。

发病机制

①结石嵌顿于壶腹部,胆汁通过共同管道逆流入胰管内,感染即带入胰管,②胆石排泄过程中,使Oddi括约肌发生麻痹性松弛,肠内容物反流入胰管,导致胰腺炎,③毒性物质对胰腺组织的损伤,它们包括:游离胆汁酸,细菌,非结合胆红素及溶血卵磷脂,游离胆汁酸具有毒性,可损害胰管黏膜屏障;细菌能分泌葡萄糖醛酸酶(β-glucuronidase),后者能分解结合胆红素为非结合胆红素,而非结合胆红素对胰腺有毒性;急性胆囊炎病人胆汁内有溶血卵磷脂,它能直接损害胰组织。

疾病预防

1、本病系由胆道疾病引起,因此,积极治疗胆道疾病,可有效防止本病的发生。例如﹐预防肠道蛔虫﹐及时治疗胆道结石以及避免引起胆道疾病急性发作﹐都是避免引起急性胰腺炎的重要措施。

2、控制脂肪摄入,胰腺炎治疗期间,不要吃肥腻的肉类、避免酗酒,饮食结构中以吃低脂食品为主,如豆制品、鱼,虾、蛋以及一些瘦肉。

并发症

1、黄疸

少数出血坏死型病人,黄疸是严重腹腔内感染引起的肝功能损害的表现。

2、休克

部分病人脉搏加快,血压降低,呼吸加快,面色苍白,肢端厥冷,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

3、出血征象

局部皮肤呈青紫色,可见于腰部,前下腹壁或脐周。

常见症状

1、症状

(1)腹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起始于上腹部,出现早,典型者常突然感脐上偏左疼痛,持续性并有阵发性加重,呈刀割样,常放射至肩部,胁部和腰背部,随着炎症的扩散,腹痛范围可呈带状,或向全腹扩散。

(2)恶心和呕吐:是本病的早期症状,几乎在腹痛的同时出现,初期发作较为频繁,常常为喷射状,内容有食物和胆汁,晚期出现肠麻痹,可呕吐出粪样物。

(3)腹胀:是本病的常见症状,腹胀的程度与胰腺炎的病变程度有一定关系,轻者持续2~3天,重者可持续7天以上,常伴有排气,排便中止。

(4)黄疸:一般较轻,多为阻塞性,但少数出血坏死型病人,黄疸是严重腹腔内感染引起的肝功能损害的表现。

(5)其他:发热,消化道出血,休克征等可出现于部分病人。

2、体征

(1)腹部压痛和腹肌紧张:多数患者腹部压痛,以上腹部为主,腹肌多紧张,但其程度不如胃肠穿孔或胆囊穿孔,部分病人有弥漫性腹膜炎表现。

(2)休克:部分病人脉搏加快,血压降低,呼吸加快,面色苍白,肢端厥冷,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

(3)出血征象:外溢的胰液沿组织间隙达到皮下脂肪,使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因而局部皮肤呈青紫色,可见于腰部,前下腹壁或脐周。

(4)肠梗阻及移动性浊音:肠梗阻常为麻痹性,腹腔内出血,渗出较多时,可叩出移动性浊音。

疾病检查

1、血液检查

本病常有低血容量休克及合并感染 白细胞计数大多增高,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增加,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血糖在发作早期增高,持续数小时至数天,急性坏死型者血钙在2~5天开始下降,如果在1.75mmol以下,说明病情重笃,血尿淀粉酶增高是诊断胰腺炎的重要依据之一,急性胰腺炎病人70%~95%表现有血清淀粉酶增高,24h到达高峰,5天以内恢复正常,持续增高12天以上者,表示已有并发症存在,尿淀粉酶增高稍迟出现而持续时间较长,血清脂肪酶在发病后24h增高至1.5康氏单位以上。

2、腹腔穿刺

急性坏死型胰腺炎时,腹腔穿刺常可抽到混浊液,且可能见脂肪小滴,并发感染时可呈脓性,腹腔液淀粉酶常增高,往往高于血清淀粉酶,且持续时间也比血清淀粉酶长2~4天。

3、腹部平片

急性胰腺炎病人中有2/3可显示异常,具体表现有:胰腺阴影增大,边缘不清,密度增高,局限性肠麻痹,横结肠截断征(仰卧位时可见结肠的肝曲,脾曲充气,而横结肠中段无气)。

4、胸部透视

可见左侧膈肌升高,中等量左胸腔积液,或左下肺不张。

5、B型超声检查

可发现胰腺弥漫性肿胀,增大,轮廓线略呈弧状膨出,阳性率可达45%~90%,并可发现胆道疾患。

6、CT检查

是现代灵敏的非侵袭性诊断方法,70%~90%的病人有不正常表现:局灶性或弥漫性胰腺增大,密度不均,外形不规则,胰腺或胰腺周围液体积聚等。

诊断鉴别

诊断

急性胰腺炎的诊断目前仍缺乏统一标准,常要结合临床,生化指标和影像学检查结果作出综合判断,1988年日本制定的标准如下:

1、急性腹痛发作伴有上腹部压痛或腹膜刺激征。

2、血、尿或腹水中胰酶升高。

3、影像学检查,手术及活检发现胰腺有异常,具有含第1项在内的2项以上标准并排除其他急腹症者即可诊断为急性胰腺炎,临床可供参考。

早期或水肿型胰腺炎应与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胆道疾病,肠梗阻及阑尾炎等相鉴别,出血坏死型胰腺炎需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绞窄性肠梗阻,肠系膜血管栓塞,心肌梗死等相鉴别,通过一些特殊检查仍不能鉴别时,应作剖腹探查,本病同非胆源性胰腺炎的鉴别有时很困难,但是由于两者治疗基本相同,因此,不是鉴别的重点。

治疗方式

本病常需中西医结合治疗,尤其是对于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更应当配合抗休克、抗感染、对症支持、手术等措施。

1.控制饮食和胃肠减压

症状轻者进食少量清淡流质,恶心、呕吐、腹胀明显时,需胃肠减压,中药可自胃管注入。

2.支持疗法

静脉补充电解质,维护足够的循环血容量,补充足够、全面的营养,对于提高本病疗效十分重要。

3.抗生素的应用

主要是抑制肠道细菌生长,预防和控制继发感染常选用广谱抗生素。

4.抗胰酶疗法

抑制胰腺分泌等措施均可应用。

5.手术治疗

目前的趋势是在积极对症、支持疗法的基础上,待病人的急性症状已缓解之后,再采取延期手术,多在急性发作后7天左右进行。但是对于诊断不肯定和经使用各种支持疗法病情仍进行性恶化者,应及时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应根据胆道病变的不同而选择。对于胰腺本身的处理可采用胰腺引流、胰腺切除等术式。

疾病护理

保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保持心情舒畅,有乐观、豁达的精神、坚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不要恐惧,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饮食保健

1、绝对禁酒:一般痊愈需2--3个月,预防复发,仍须相当长的时间内避免食用富含脂肪的食物。

2、忌食油腻性食物。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并能促进胆汁分泌,而胆汁又能激活胰腺中的消化酶,可使病情加重。因此,含脂肪较多的食物,如肥肉、花生、芝麻、油酥点心、油炸食品等均应禁止食用。

3、禁用肉汤、鱼汤、鸡汤、奶类、蛋黄等含脂肪的食物。

4、忌辛辣刺激调味品,如辣椒、花椒粉、咖哩粉等。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