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嗉囊,具有贮存食物和软化饲料的作用。胃分腺胃和肌胃。肺为海绵状,紧贴于肋骨上,无肺胸膜及横膈,肺上有许多小支气管直接通气囊,共有9个气囊。无膀胱,每天排尿很少,与粪一起排出,尿呈白色,为尿酸及不溶解的尿酸盐,呈碎屑稀粥状混于粪的表面。没有汗腺,散热蒸发主要依靠呼吸。体表被覆丰盛的羽毛,因而怕热不怕冷。
鸡性成熟年龄4~6个月,21天孵化,体温41.7(41.6~41.8)℃,呼吸频率12~21次/分,潮气量4.5ml,心跳频率120~140次/分,血压(颈动脉压)150mmHg,总血量占体重的8.5%,红细胞335(306~344)万/mm3,白细胞32,600/mm3,血小板13~23万/mm3,血红蛋白10.3(7.3~12.9)g/100ml,红细胞比重1.090,血浆比重1.029~1.034,血液pH7.42。
鸡的凝血机制好,红细胞呈椭圆形,有大的细胞核,染色后细胞浆为红色,细胞核为深紫色,利用这个特点,在进行炎症时的吞噬反应试验时,采用鸡红细胞作炎症渗出液内白细胞吞噬异物,效果很理想。将雄鸡睾丸手术摘除,可进行雄性激素的研究。这时可见雄性性特征退化,冠、须不发达、颜色干白,翼毛光亮消失,性情温顺安静,不再斗架,很少啼鸣,腿长也缩短等。鸡还可适用于遗传学研究(如肌肉营养不良的研究),霉形体病、马立克氏病、病毒病等传染病的研究,关节炎的研究,白血病等肿瘤的研究。
![]() |
![]() |
![]() |
![]() |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它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也称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被国际兽疫局定为甲类传染病,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按病原体类型的不同,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禽流感三大类。非致病性禽流感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仅使染病的禽鸟体内产生病毒抗体。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类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食量减少,产蛋量下降,出现零星死亡。高致病性禽流感最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感染的鸡群常常“全军覆没”。
预防:(1)管理传染源:①加强禽类疫情监测;②对受感染动物应立即销毁,对疫源地进行封锁,彻底消毒;③患者应隔离治疗,转运时应戴口罩。
(2)切断传播途径:①接触患者或患者分泌物后应洗手;②处理患者血液或分泌物时应戴手套;③被患者血液或分泌物污染的医疗器械应消毒;④发生疫情时,应尽量减少与禽类接触,接触禽类时应戴上手套和口罩,穿上防护衣。
性状鉴别:鸡卵内膜(凤凰衣):药材为皱折状薄膜,其薄如纸,为大小不等的碎片状,边缘不整齐,一面白色无光泽;另一面淡黄色而略带光泽,并附有血丝。质轻,略有韧性,易破碎。气微,味淡。以干燥、无碎壳片及杂质、色白、完整者为佳
鸡肉:每100g含水分74g,蛋白质23.3g,脂肪1.2g,灰分1.1g,钙11mg,铁1.5mg,磷190mg,硫胺素0.03mg,核黄素0.09mg,尼克酸8mg。尚含维生素A、C及E(即生育酚tocopherol 2.5mg/g)(前者小鸡肉含量多)。灰分含氧化钙0.015%,氧化铁0.013%,氧化镁0.061%,钾0.56%,钠0.128%,全磷酸0.58%,氯0.06%,硫0.29%,还含有胆甾醇60~90mg/g及3-甲基组氨酸。经过烤炙的鸡肉,其所含脂肪中含有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及C18∶2脂肪酸(即脂肪酸有18个碳原子及两个双键);胸肌肉及大腿肉与皮肤及腹部相比较,脂肪中的C18∶2、C18∶3、C20∶4的脂肪酸较多,而C18∶0、C18∶1的脂肪酸较少。
2.鸡脑:一般成分,与其他动物的脑相似。含有游离组氨酸0.4g/10kg,鹅肌肽(an-serine)0.4g/10kg;还含有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苏氨酸、脯氨酸、甘氨酸、丙氨酸、β-丙氨酸、γ-氨基丁酸、缬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赖氨酸、精氨酸。
3.鸡血:每100ml血含血红蛋白10.3g。红细胞每克干物含维生素K 8Dam-Glavind单位,血浆每克干物含维生素K 20Dam-Glavind单位。
4.鸡胆:含鹅胆酸、异石胆酸、胆酸:32-羟基-7-酮胆烷酸、3-酮胆-4,6-二烯酸、四羟基降固醇胆烷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