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叶悬钩子

三叶悬钩子

目录导航

形态特征

直立矮小灌木,高0.3-1厘米;枝红褐色,圆柱形,无毛,具小皮刺。小叶3枚,披针形至狭披针形,长3-7厘米,宽1-2厘米,顶端渐尖,基部宽楔形至圆形,两面无毛或下面沿主脉稍具柔毛及小皮刺,边缘具不整齐粗锯齿;叶柄长2-3厘米,顶生小叶柄长5-8毫米,侧生小叶无柄或近无柄,无毛或具疏柔毛,疏生小皮刺;托叶线形。[1]

花单生或2-3朵;花梗长1-2厘米,具细柔毛或近无毛,疏生小皮刺;苞片线形;花直径约1厘米;花萼外具细柔毛,有稀疏小皮刺;萼片三角披针形,顶端长尾尖成长条形,在果期直立;花瓣倒卵形,白色,具细柔毛,基部具爪,比萼片短得多;花丝短而稍宽,具细柔毛;花柱短于雄蕊,花柱与子房均无毛。果实球形,直径约1厘米,橙红色,无毛;核小、具细皱纹。[1]

三叶悬钩子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云南。生于海拔2000-3000米的山坡杂木林下。[1]

生长习性

三叶悬钩子根蘖苗发生于株丛周围水平分布的不定根上。虽然单花花期短,但整株花期长,属于边开花边进行果实发育类型。3月中旬花序显露,花序显露与花蕾分离两个物候期之间时间相隔约为10天,花序分离后8-12天进入初花期。由于叶腋处会不断有新生花序抽生,从4月初进入初花期,至5月下旬花期结束,整个开花期前后约持续50天。果期6-7月,果实发育缓慢。[1]

繁殖方法

三叶悬钩子可以用组织培养进行繁殖。

  1. 材料类别:腋芽。
  2. 培养条件:基本培养基为MS。启动培养基(即初代培养基):①MS培养基;继代培养基:②MS+6-BA0.2毫克/升+NAA0.1毫克/升;生根培养基:③1/2MS+IBA 1.5毫克/升,以上培养基均附加30%蔗糖和6克/升琼脂,pH5.8,培养温度为(23±2)℃,光照时间12小时/天,光照强度40-50微摩尔/平方米/秒。
  3. 无菌材料的获得与启动培养:以当年生休眠枝条的腋芽为外植体,先用自来水冲洗表面30分钟,再用洗涤剂溶液浸泡10分钟后冲洗干净。在超净工作台上,用75%酒精浸泡30秒,0.1%氯化汞消毒5-6分钟,无菌水冲洗5次,吸干水分。切去基部的受损组织,将长度为1厘米左右的单芽茎段接种于启动培养基①中。2周后开始萌发,4周后芽长成4-5厘米的新梢。
  4. 增殖培养:新梢的侧芽萌发后,每个侧芽切成2厘米左右的茎段转接于培养基②上。转入培养基②后,芽继续生长,节间不断伸长,侧芽随之萌发、生长;15-20天,芽基部出现较小的愈伤组织;25天后,愈伤组织分化出小苗;30-40天后,分化的丛生芽及侧芽进入旺盛生长时期。此时将丛生芽切成2厘米左右的带芽茎段,再转入培养基②中,进行继代培养,可不断增殖,增殖系数为4.09。
  5. 生根与移栽:选取丛生芽中的壮苗剪切成2.5厘米左右的茎段,转入生根培养基③中诱导生根,25天后基部长出6-8条长为3-5厘米的不定根,生根率达92%。培养约2周后,在培养室中打开瓶盖炼苗3天,然后从培养瓶中取出,洗去根部多余的培养基,移栽至腐殖土和蛭石(2:1)混合的基质中,遮荫保湿,成活率可达90%以上。

主要价值

叶和根皮含鞣质,可提制栲胶,全草入药,有清热解毒、止痢、驱蛔之效。[1]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无危(LC)。[2]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