杉叶藻科

杉叶藻科

目录导航

形态特征

  双子叶植物纲菊亚纲的一科。多年生水生草本,具匍匐根状茎。茎直立不分枝,其下部多浸在水中,上部则出露于水面之上。叶线形 ,4~12枚轮生 ,沉水叶往往比气生叶长而软 。花小 ,单生于茎上部的叶腋 ,两性 ,稀具单性雌花,花萼大部分与子房合生 , 具明显的边缘 , 无花瓣 ;雄蕊1;子房下位,具1颗悬垂的倒生胚珠 。果为不开裂的核果 。仅杉叶藻属1属3种,几乎分布于全世界。生沼泽地区。中国有杉叶藻1种,分布于西南到东北 。 该科植物的亲缘关系尚待探索,A.恩格勒主张把本科作为一个独立的亚目(杉叶藻亚目)。近代的系统学家根据其胚珠结构及化学成分认为与传统的管花目有关系,而接近车前科。

生长习性

  杉叶藻喜日光充足之处,在疏阴环境下亦能生长。喜温暖,怕低温,在16~28℃的温度范围内生长较好,越冬温度不宜低于10℃。

常见种类

   杉叶藻杉叶藻:茎直立,粗壮,单一,圆柱形,上部挺出水面,高15-50厘米;根状茎细长,匍匐,生于泥中,于节处生多数细根。叶轮生,6~12,1轮,无柄,线形,长1~1.5厘米,宽1~2毫米,略弯曲或伸长,质软,全缘,但生于水中者较长。花小,单生,通常两性,稀单性,无柄,生于叶腋;花萼绿色,大部分与子房合生,长约1.5毫米,宽约1毫米;雄蕊1枚,生于子房顶部,略偏一侧,位于雌蕊前方,花丝短,花药广卵形,红色,被疏毛或无毛;雌蕊1枚,花柱与柱头呈丝状,直立或略弯曲,被疏毛,比花丝长,顶端常位于花药背部两药之间,子房下位,椭圆形,1室。果实为核果,椭圆状,长1.2-1.5毫米,顶端近截形,表面绿色,光滑。

繁殖培育

   杉叶藻采收种子较难,故采用 无性繁殖:① 分株繁殖:将 地下茎切取3~5个分蘖的茎栽植;② 扦插繁殖:将茎剪成8~10厘米的插条,插入苗床培养。在幼苗期生长较慢,因此,要及时清除杂草与杂物。肥料需求量较多,适当施追肥,促进植株的生长发育,形成美观株形,提高观赏价值。生长旺盛期可每隔2~3周追肥一次。

药用信息

  【异名】当布噶日(藏名)。

  【来源】为杉叶藻科植物杉叶藻的全草。

  【采集】6~9月采收。

  【性味】苦,微甘,凉。

  ①《西藏常用中草药》:"凉,苦。"

  ②《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微甘,凉。"

  【归经】《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入肝、肾、胃三经。"

  【功用主治】清热凉血,生津养液。

  ①《西藏常用中草药》:"镇咳,舒肝,清血热,透骨蒸。治肺结核咳嗽,两胁疼痛,痨热骨蒸。"

  ②《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凉血止血,养阴生津,治高热烦渴,肠胃发炎。"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4钱。外用:研末撒。

  【选方】治外伤出血:杉叶藻茎叶,研末撒。

亲缘关系

  该科植物的亲缘关系尚待探索,A·恩格勒主张把该科作为一个独立的亚目(杉叶藻亚目,Hippuridineae),英国学者J·哈钦森则把杉叶藻属放在小二仙草科中,隶属于千屈菜目(Lythrales)。近代的系统学家根据其胚珠结构及化学成分认为与传统的管花目(Tubiflorae)有关系,而接近车前科(Plantaginaceae)。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