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并不产丝绸。考古发现,湖南的古代蚕桑区在湘江上游的零陵、衡阳地带。唐、宋期间三百多年,这两个地区每年要给统治阶级赋贡纱罗或平绝二万尺。后来由于历代朝庭官家滥伐森林,致使水土流失,使湘南变成了红壤干旱地带,曾经繁荣的蚕桑生产无形中消失。桑蚕的生存“逐水草而居”,一路沿湘江而下,向洞庭湖区发展。至元初,棉花的栽植迅速推广,岳阳、常德、益阳等沿洞庭湖区域乃全中国十分重要的丝棉产区。岳阳、常德、益阳等沿洞庭湖桑蚕、木、棉基地是湘绣得以大成气候的重要保障。
湘绣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从长沙战国楚墓和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大量绣品中,可以窥见当时湖南地方刺绣技艺已经达到令人惊讶的高度。
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以长沙县为中心,“妇女工刺绣者多,事纺织者少”。自咸丰八年(1858年)至1915年期间,长沙约开设湘绣庄40多家,其中有的绣庄还在北京、天津、上海、武汉等地设有分号。光绪二十四年(1898),湘绣名家胡莲仙在长沙开设的湘绣庄闻名于世。湖南省宁乡县画家杨世焯也熟谙刺绣、雕刻等手工艺,参与了湘绣的设计,使湘绣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长处,得到了丰富和提高。
自20世纪初以来,湘绣屡次获奖,声誉日增。
1909年,在南京举行的南洋劝业会上,湘绣被赞誉为“迹灭针线”。
1911年,湘绣在意大利都朗博览会上获最优奖。
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博览会上又获4块金牌。
20世纪20年代,湘绣艺术家李凯云设计了孙中山先生的湘绣棺罩。20世纪30年代,湘绣艺术家杨佩珍绣制的“罗斯福肖像”,现仍珍藏于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小白宫博物馆。湘绣的产值最高达80万银元,产品1/3出口。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西湖博览会总报告书》“绣品”一节中,湘绣就占了一半的篇幅。
20世纪50年代以来,湘绣有了迅速的发展,成立了湖南省湘绣研究所,作品的艺术水平也日益提高。70年代末,湖南省湘绣研究所在传统双面绣的基础上创制了双面异物绣,即正、反两面轮廓相同而形象不同的双面绣。1979年又创制了双面全异绣,即正、反两面形象、色彩、针法等完全不同的两种画面。代表作品有“狮、虎”绣屏和“望月”绣屏。“狮、虎”绣屏的正面是仰天长啸的上山猛虎,反面却是低头夜行的下山雄狮。“望月”绣屏的正面为透过轻帘,只见丽人侧影,仰望明月;另一面是闺阁仕女云髻堆翠,在颦笑之余又流露出哀怨之情。双面全异绣要求设计者构思巧妙,绣制者在运针时具有藏针、隐线的高超技艺,而且丝毫不露针迹。
1958年,在长沙楚墓中发现的龙凤图案绣品图案之精美,绣工针法之细腻,早为世人叹而观止。
湘绣的"绝招"要数20世纪下半叶的双面全异绣,设计的巧妙和针法的变化二者结合得惟妙惟肖,使湘绣技艺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湘绣工作者一改过去传统产品多为单面绣的工艺,着力发展双面绣艺术,同时又创制出难度更大的“双面全异绣”,使湘绣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它在一块透明底料的正反两面,绣制出两个主题、构思、色彩、针法各异的物象。例如,一幅《狮虎》座屏绣品德一面是一只仰天长啸的上山虎,而另一面是一只低手夜行的下山狮,一上一下,正面的虎头转到反面变成了狮尾,两面的形象迥然不同,令人瞠目。如双面全异绣“花木兰”绣屏,取材于《木兰词》中的名句。一面绣的是“万里赴戎机……寒光照铁衣”,一面的绣的是“当窗理云鬃,对镜贴花黄。”这样不仅出色地反映了木兰女扮男装,披坚执锐的英雄形象,又反映了“脱去战时胞”身着女儿装的少女校态,而且使对比的形象更加生动。一面戎装,一面红装,其构思之巧妙和绣艺之精湛,堪称巧夺天工,令人拍案叫绝。因此,双面全异绣使湘绣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这也是湘绣在刺绣中形成独树一帜的流派。
新中国成立后,湘绣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的“黄金期”。借助毛泽东主席携带《斯大林绣像》等大批湘绣产品访问苏联的“东风”,湘绣产品迎来了面向苏联与东欧的第一个出口高潮。中苏关系破裂后,湘绣出口一度受阻,生产跌入低谷。
1972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四十来件刺绣衣物,说明远在2100多年前的西汉,湖南地方刺绣即湘绣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辉煌灿烂的楚绣与马王堆汉绣,不但是中国刺绣史上足资骄傲与自豪的一章,也是湘绣顺理成章的最初发展之源。”
20世纪70年代初,进入产业调整期。实现了日用湘绣与装饰湘绣并举,同时由向苏联出口转向对香港的转口贸易。到80年代初出现“湘绣四大厂家”鼎立局面,形成第二个发展高潮。一直到1987年,湘绣都是湖南轻工行业第一出口创汇大户。
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百家争鸣”期。随着乡镇企业和个体经济的兴起,“四大企业”只余一家,企业起落成为常态。
湘绣(5)21世纪初,湘绣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2012年前后,湘绣产业再次回暖,但持续时间短暂。
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刺绣工艺品的总称。现代意义上的湘绣主要是在湖南民间刺绣工艺的基础上融入古代宫廷绣,士大夫闺阁绣的技艺与某些形式,同时吸取了苏绣和粤绣及其他绣种的精华而发展起来的刺绣工艺品。
湘绣主要以蚕丝、纯丝、硬缎、软缎、透明纱和各种颜色的丝线、绒线绣制而成,其构图严谨、色彩鲜明,各种针法容于表现力,通过丰富的色线和千变万化的针法,使绣出的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无论平绣、织绣、网绣、结绣、打籽绣、剪绒绣、乱针绣等都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注重精细入微地刻画物象的外形和内质。
湘绣强调写实,质朴而优美,形象生动,结构上虚实结合,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的绘画、刺绣、诗词、书法、金石各种艺术融为一体。
湘绣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作品具有极高的传统手工技艺价值和地域性文化艺术价值;湘绣绣品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明,形神兼备,动静互彰,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成为湖南乃至中国的“艺术名片”。湘绣(5)
湘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以湖南长沙为中心,是在湖南民间刺绣工艺的基础上,吸取了苏绣和粤绣的精华而发展起来的刺绣工艺品,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强调写实,质朴而优美,形象生动。特点是丝细,后用皂荚仁溶液蒸煮,再裹起来揩拭,防止绒丝起毛,其光细胜眼于发丝,湘绣在配色上善于运用深浅灰及黑白色,加上适当的明暗对比,增强了质感和立体感,结构上虚实结合,善于利用空白,突出主题。其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绣品丰富多彩。
湘绣湘绣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形象生动、逼真,质感强烈,它是以画稿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晕色”,在刻意追求画稿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故其独特技艺,尽在“施针用线”之中。湘绣针法多变,以掺针为主,并根据表现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自然纹理的不同要求,发展为70多种针法。线色万千,根据各种不同画稿的题材,运用各种不同的针法,选配各种不同色阶的绣线——丝线或绒线,凭借针法的特殊表现力和绣线的光泽作用,使绣制出来的物象,不但保存着画稿原有的笔墨神韵,而且通过刺绣工艺,增添了物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起到了一般绘画所不及的艺术效果。以致湘绣独成一派,到清末“湘绣盛行,超越苏绣,已不沿顾绣之名。法在改蓝本、染色丝,非复故步矣”。[5]
“以针为笔,以缣素为纸,以丝绒为颜色”,绣工们大大发挥掺针参色的作用,巧妙地以各种原色花线在质地上参互调合。用于同一色彩由深到浅或由浅到深的过渡,表达出逐渐变易又混合均匀的色阶,创造了各种绚烂和谐悦目的色彩。用第一号深色线刺绣后,接绣第二号深色时,衔接必须参差不齐,互相交错,且不着痕迹,色彩才能和谐。交接搭线不可过长,也不可一线太长,一线太短。这是湘绣与其他绣品针法的基本区别之处。成为湘绣的特点之一。
绣线的运用,粗细相间,色泽有别,兼以适当夸张。湘绣绣工劈线,是一种特殊技能,湘绣的匀薄细腻与这一技能的日益进步分不开。以手指劈线,可劈至2开、4开、8开、16开等。线劈开后,千丝万缕,分辨不出差别,但绣上质地,求得对比统一,突出主题,达到明暗的自然变化,阴阳浑然一体。
湘绣既吸收了传统绘画的优点,又充分发挥刺绣工艺的特长,逐渐形成了形象写实,设色鲜明,风格质朴的地方风格。在构图上,主题突出,虚实结合,大胆利用绣料上的大片空白,既省工,又美观。在造型手法上,则在线描的基础上,适当地有些明暗对比变化,以加强物象的质感和主体感。湘绣的针法除了常用的掺针(又称搀针)外,还有游针、毛针、鬅毛针、齐针、平针、网针、打子针等几十种。
狮、虎是湘绣的传统题材,特别以虎更为著名。为了表现猛虎皮毛的质感,湖南刺绣艺人在毛针的基础上创制了鬅毛针。后来,又由著名匠师余冬姑、余振辉姐妹俩加以不断完善。鬅毛针的绣法是,丝线排列成聚散状撑开,一端粗疏、松散,一端细密,使之如同真毛一样,一端入肉,一端鬅起。经过艺人层层加绣后,所绣制的虎毛,刚劲竖立,力贯毫端,毛色斑斓,生动逼真。湘绣
湘绣题材广泛,品种繁多,既有收藏价值极高的艺术珍品,又有实用大方的各类日用品,如时装、挂屏、手帕、被面等等;既有壮丽豪放的巨型作品,又有玲珑精巧的小件。有的富丽堂皇,有的典雅端庄,各具特色,雅俗共赏。
湘绣的主要品种有:花鸟、山水、风景、人物、肖像、走兽、条屏、册页、被面、绣衣、围巾、手帕、披巾以及双面绣、双面异绣、双面全异绣、大型精雕精绣座屏、挂屏等。湘绣常用的形象,花卉中有牡丹、月季、茶花、菊花、梅花、兰花、竹子等;鸟类有凤凰、孔雀、锦鸡、丹顶鹤、鹰、鸳鸯、鸽子、八哥、喜鹊、白头等;走兽有狮子、虎、马、鹿、猫、狗、松鼠、熊猫等;还有人物、山水、小花草、金鱼、蝴蝶、书法等无不可绣制。
品种和特色湘绣的日用品主要有官服、镜袋、扇套、手帕、荷包、椅披、桌围、被面、枕套、帐帘、神袍、戏装、袈裟、绣衣、绣鞋等。欣赏品有中堂、条屏、屏风等。湘绣
制稿
制稿是湘绣的第一道工序,一幅好的绣品离不开一个好的构图。此时,设计者脑中对于艺术领悟能否完全转换成版面,制搞是非常关键的一环。一个高明的制稿艺人,能够完全地将他面前的照片、图案,甚至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物体按照设计者的意识用素描勾勒在一张小小的蜡纸之上。
临稿
勾勒于蜡纸之上的素描之后,要用一根细小如发丝的小针按照绣稿的细线刺出匀称的小孔。完成之后,将已经裁好的真丝缎面放于纸稿底部,临拓出一张张的绣稿。
选料
定义:根据绣品的种类和工艺表达要求选择最佳的底料。
原则:按单面绣、双面绣选料;普通缎料和精品缎料选料。
主要品种及用途:
①、素库缎:简称硬缎,是一种材质较厚的真丝底料,主要以白、米黄为主,因材质名贵,主要用于绣制极品、精品湘绣。
②、软缎:材质较软,以白色、仿古色为主,主要用于绣制普通绣品。
③、透明尼纶、透明真丝:以白色为主,主要用于绣制极品、精品双面绣。
印版
印版定义:将制作好的手工模版用油墨印刷至底料(缎面)的过程。
配色
绣稿出来了,剩下的就是配线了,一般多种颜色,近两千个色相,全靠配线艺人一双眼睛根据设计者的思路配出恰当的颜色。线料的介绍:线料主要分为丝线、绒线、金银线等。线料颜色介绍:湘绣绣线色彩的丰富,是与其他绣种区别的主要特点之一。据《雪宦绣谱》记载,有青、黄、红、黑、白(以上正色)、绿、赭、紫、交、葱(以上间色)9类,88种原色,因其深浅染制成745种不同的色彩。湘绣绣工认为一切物象感光效果未必即能以700余种色彩包括无遗。所以,湘绣用色基本上可称为“有色皆备”。
饰绷
一件绣品在刺绣之前需要将其紧紧绷于一个绣花棚架之上,并压条,拉筋。在绣制的过程中还要根据需要换好几次绷架。绷架根据绣品不同有大号的,中号的,小号的,高的,矮的,特大的,手绷近20多种型号,一般的绣品都选择中号的绷架饰绷。湘绣单面绣
绣制
绣制在刺绣艺术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一幅好的绣品与一个技艺精湛的湘绣艺人是分不开的。通常一名湘绣艺人要达到绣制精品的程度非十余年刺绣经历不可,千针万线游走于绣稿之上,看线,选线,通常一名湘绣艺人要达到绣制精品的程度非十余年刺绣经历不可,千针万线游走于绣稿之上看线,选线,辟丝,分线穿针,断线,一丝一缕上都极见功底。
拆绷
拆绷相对于绣制来说比较的容易。将绣好的绣品细心拆下,除掉上面多余的绒线和线头。将已经绣好的绣品放松,拆下。但是整个过程需要非常的细心。
刺绣
针法的介绍:
a、齐针:齐针是湘绣的基本针法之一,也是各种针法的基础。平绣的针法是:起落针都要在纹样的边缘,线条排列均匀,且紧不能重叠、稀不能露底,力求齐整。平绣按丝理不同分为直、横、斜三种,即直缠、横缠、斜缠。
b、散套:散套是欣赏品中最常用的,也是运用得最广泛的针法之一。它的主要特点是等长线条,参差排列,皮皮相迭,针针相嵌。由于线条的组织形式比较灵活,丝理转折自如,镶色浑厚和顺,绣面细腻平服,因此能够细致地表现花草,翎毛等的生动姿态。
c、施针:施针是绣制人像、动物、飞禽等的主要针法。它的特点是用稀针分层逐步加密,便于镶色,丝理转折自然,线条组织灵活。
d、虚实针:由虚虚实实的线条组成,线条等长参差,由粗到细,排列是由稀到密,针脚亦逐步由长到短。
e、乱针绣因其表现力强,已经成为独具一格的新品种。乱针绣粗看似乱,其实乱针:乱中有律,它是利用长短参差的直斜、横斜线条交叉掺合而成,能一次、再次地掺色。由于线条组织成交叉形,因而在掺合后,仍能保留多种色线的固有色。色彩掺和的次数不拘,直至光、色、形都符合要求为止。
f、打点:打点是传统针法之一,历史上多用它来绣制日用品。解放后,刺绣工人创造性地用它来绣制欣赏品,效果很好。打点绣是以纱为底,按纱格经纬点斜绣,每点一针,聚集而成。
g、戳纱:戳纱也是传统针法之一,用以绣人物的服饰,装饰性很强,戳纱以纱为底,用许多小几何形花纹组成图案。
h、接针:短针前后衔接连续进行,后针接前针的末尾连成条形。
i、滚针:两线紧捻,连成条纹,线条转折比较灵活。无论绣直线或曲线都比较恰当。
j、打子:也是刺绣传统针法之一,即用线条绕成粒状小圈,组成绣面。因为每绣一针见一粒子,所以称为“打子绣”。在欣赏品中多用来绣花心;或单独用来绣静物,如花篮等。
k、擞和针:针法组织与散套大同小异,不同的是散套针线条重叠,擞和针线条平铺。散套针的针迹隐伏于线条间,擞和针的针迹比较显露。擞和针在绣欣赏品上多用来绣树干和石头。
l、集套:集套是绣圆形纹样的针法,以等长参差线条分皮顺序进行,绣时后皮线条嵌入前皮线条中间,丝丝相夹,并衔接着再前一皮线条的末尾。每一针针迹都要对准圆心,在近圆心处要做藏针。
m、正抢:用齐针分皮前后衔接而成,由外向内顺序进行。
n、反抢:用齐针分皮前后衔接而成,由内向外有规则地进行,丝理方向一致,皮头相互衔接。
o、鬅毛绣:鬅毛绣表现力强,主要运用于猫科动物的绣制上,直至光、色、形都符合猫科动物要求为止。
整烫
绣品绣制完成之后,应将其整烫。因为绣线在近一百多度高温下更能折射出丝质的光泽。让整副绣品充满了动感和活力。
饰裱
湘绣双面绣任何一件湘绣艺术品,都离不开精心饰裱。也是绣品的最后的工序。通常,一件绣品在饰裱和框架的选择方面应与绣品的构图和颜色搭配。
历史价值
湘绣作为古老而传统的民间手绣技艺,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代代相传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不仅是我国艺海之林的一朵奇葩,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瑰宝,更是湖湘文化的杰出代表。有“魔术般的艺术”、“最珍贵的刺绣品”之美誉。
艺术价值
湘绣作为一门独特的传统文化艺术,其艺术内涵博大精深。绣师们以针代笔,以线作色,将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融于湘绣之中,通过针、线将人物、山水、风景、花鸟、走兽、字画、书法、金石等多种艺术融会贯通,进行艺术再创造,从而使绣品更加生动逼真、质感强烈、栩栩如生。
品牌价值
湘绣作为湖南的“省粹”,历史悠久,闻名海内外。并多次作为国礼赠送给国外元首和政要。被赞誉为“奇异的手,绝妙的作品”。
商业价值
湘绣系列产品因湘绣的传统工艺特征和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内涵而享誉海内外,广泛用于馈赠、装饰、收藏以及服装、服饰、头巾、床上用品,产品销往欧、美、亚、非及港、澳、台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初期,曾经是湖南的出口支柱产业。湘绣得到保护和发展,不仅可起到弘扬中华文化、振兴传统产业的作用,而且可极大地解决农村妇女劳动力就业,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湘绣产品依据其创稿的新颖度、刺绣的精细度、装饰的豪华度及其具有的欣赏价值与珍藏价值分为:珍藏品、极品、精品、普品(合格品)。工艺质量一般用这几个字来概括:平、齐、净、亮、密、活。这几项做到的越多档次越高。并要求产品所用丝线光泽丰富细腻,颜色饱满持久,具有韧性。所用绣地轻薄而不易变形,不易崩坏。绣品图案典雅、精致。所绣作品平齐、细密、匀、顺、光、有灵气、不呆板,有丝线的柔和光泽。作品具有不腐,不蛀,不褪色的特点。
湘绣(5)(一)原料要求。
1.丝线质量要求:真丝线用当地的皂荚仁溶液进行处理,再根据图案的不同需要把一根丝线劈成成1/2、1/4、1/8、1/16乃至更细,一根线劈丝份数不少于16丝,128毛的真丝线。
2.底料质量要求:优质库缎、软缎或软质白画布,并符合国家质量技术要求。
(二)画面要求。
1. 刺绣图案:健康并具有美感。
2. 刺绣图案: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合法图案。
3. 图案内容:以绘画类、摄影类、书法类及其他美术作品。
(三)工艺要求。
以湘绣纯手工传统工艺制稿、选料、配色、饰绷、绣制、拆绷、整烫、饰裱、检验等工艺程序进行生产。
(四)针法要求。
采用湘绣传统72种针法。分平面绣类、织绣类、网绣类、结绣类五大类还有后来不断发展完善的鬅毛针以及乱针等针法。
1.平绣类:以线平铺料面的绣法。
2.织绣类:以线交织成一定形状的绣法。
3.网绣类:是以各种色线相互牵连,结成网状。
4.扭绣类:是以线扭结连环组成图案,适于绣小件日用品和服装上的图案。
5.结绣类:是以线结成颗粒状或圈状,组成图形或局部纹样。
各种针法要根据画面要求应题施针,顺纹有序,不露底,绣面底料不得有针眼缝、色彩搭配自然,无线头。
(五)装裱要求。
1. 软裱:要将剪下的绣片用真丝锦绫装裱,图案清晰、质感好、无气泡,不脱壳,不断裂,角度准确,丝缕直,纹样正,通幅整齐。
2. 硬裱:要将剪下的绣片用胶水贴在三隔板或纤维板上,绣片四周用卡纸装裱。装裱时要去污、清晰,绣面绷平、整洁、无浆迹、无脏斑。镜框、镜架规格正确,油漆光亮、本质表层无伤痕、斑节。画面刺绣部分与装裱幅面之比不得少于70%。
(六)质量特色。
1.产品所用丝线光泽丰富细腻,颜色饱满持久,具有韧性。所用绣底真丝轻薄而不易变形,不易崩坏。绣品图案典雅、细致、有丝线的柔和光泽,所绣作品平齐、细密、匀、顺、和、光、有灵气、不呆板,区别于机绣。作品具有不腐,不蛀,不褪色的特点。
2. 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湘绣(5)湘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西汉初期,湖南地区的刺绣技术已高度发达,可在汉代以后,却莫名消失,直到清朝光绪年间,平江绣女李仪徽首创掺针法,才使湘绣重新崛起。1898年,长沙“吴彩霞”绣庄的开设,标志着湘绣正式走向商品化的道路。湖南湘绣研究所精心创制的《雄师》、《饮水虎》等湘绣精品已成为了中国工艺美术国家珍品,荣获了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研制的双面绣《杨贵妃》、《望月》等被国家有关部门珍藏;贺香港回归的大型湘绣双面座屏礼品《百鸟朝风·洞庭春色》在香港回归典礼上得到中外来宾的高度赞扬和齐口好评。在国庆52周年前夕,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沙坪镇的沙坪湘绣厂根据董希文先生的同名油画,由8名绣女历时14个月精心绣制的《开国大典》,绣片长201厘米,宽124厘米,画面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在天安门举行开国大典时的盛况。
然而,在绝对现实的市场经济中,湘绣无比荣耀的背后却难掩尴尬的现状——在国际市场上,高档装饰品苏绣占了80%,湘绣仅占5%;在国内,湘绣只占30%,而苏绣占60%的市场。一些湘绣生产厂家纷纷倒闭,湘绣出口受困,现有市场也是惨淡经营。长沙市海关数据显示,湘绣已经从湖南省大宗出口商品中销声匿迹。对此,许多业内人士认为,湘绣快走到穷途末路的境地。湘绣生“锈”了!
机器印刷冲击传统工艺
与其他传统工艺一样,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日益发达的现代文明面前,湘绣的危机,戛然而至。
湘绣诞生于民间的湘绣,一直有“与日常用品结合、注重实用”的传统,因而早期湘绣主要的顾客群是平民百姓。后来,随着湘绣工艺的发展,慢慢由日用品转移到了工艺品,其品位、档次得以大大提升。
到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随着机器印刷湘绣作品的出现,湘绣在日用品上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大片市场。而在工艺品市场,改革开放以后诞生的一些个体、私营企业,为了自己的短期利益,把粗制滥造的湘绣作品投放市场,以低廉的价格冲击精品湘绣,使湘绣在工艺品市场上的声誉大受打击。
湘绣人才青黄不接
人才的青黄不接,跟经济利益不无关系。在具有多种就业选择并能获取更高收入的前提下,愿意从事湘绣特别是刺绣的人越来越少。据介绍,绣工们从很小时学绣,要经过20多年的磨炼才能成为一名熟练工,一般来说,到40多岁技艺才能达到炉火纯青的阶段。无论是在国有企业,还是在民营企业,绣工的工资普遍都不高,这显然没有多少吸引力。
精品遭遇“克隆”病
湘绣湘绣的可复制性常常影响顾客的购买决心。 省湘绣研究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坦言。与其他艺术品不同的是,一件湘绣作品完成后,可以马上根据原作品的构图和设计,重新刺绣另一件崭新的作品。而且,如果由同一位刺绣大师执手,还有可能超过原来的工艺,因为他已有了更丰富的经验。湘绣精品遭遇“可复制”硬伤已成为众多湘绣厂家颇感头痛的问题。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湖南省长沙市的刘爱云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长沙市群众艺术馆获得湘绣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湘绣(5)湘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西汉初期,湖南地区的刺绣技术已高度发达,可在汉代以后,却莫名消失,直到清朝光绪年间,平江绣女李仪徽首创掺针法,才使湘绣重新崛起。1898年,长沙“吴彩霞”绣庄的开设,标志着湘绣正式走向商品化的道路。
2008年,湘绣年产值突破5亿元人民币,每年出口总额达到120万件(套)以上,带动农村就业人员近6000人。其中,星沙湘绣工业园已引进相关湘绣配套企业60余家,园区经营商户500余家全部建成,形成年产销10亿元人民币规模,带动就业人群约30000人。
2010年,沙坪湘绣总产值达到1.5亿元。
2010年,沙坪湘绣年产值达到1亿元。
2012年,湘绣行业共有相关企业100多家,拥有8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12名湖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从业人员近20万人,年产值超5亿元。
湘绣(5)1910年,湘绣在南洋劝业会上被誉为“浑笔墨于无痕”,“字格簪花,迹灭针线”。
1911年,湘绣一件绣屏在意大利都朗博览会上获得最优奖。
1915年,湘绣绣品又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一等奖。
1995年,长沙沙坪镇被国务院授予“中国湘绣之乡”的称号。
2005年10月,湘绣《长寿鸟》获“中国四大名绣展评”一等奖。
2005年11月,湘绣《安南绣像》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精品展”刺绣类惟一金奖。
2006年,湘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6年,沙坪被授予湘绣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基地。
2011年3月28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湘绣”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14年,湖南省湘绣研究所被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2]
湘绣(沙坪产区)产地范围为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沙坪社区、茶子山村、自安村、钟石村、金霞村、成功村、竹坡村、告塘村、海塘村、双湖村、汉回村、乌溪村、广胜村、大安村、板塘村、大明村、大星村、白霞村、中岭村、罗汉庄村、伍家岭村、高源村、高岭村、涝刀河村、凤羽村、涝刀河社区、彭家巷社区、太阳山社区、群力社区、霞凝社区、天井社区、新源社区32个自然村、社区镇现辖行政区域。
湘绣(5)湘绣(沙坪产区)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国家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湘绣(沙坪产区)的法定检测机构由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
湘绣(5)绣地:又称"底子"、"地子",即安在绷架上的刺绣料子,有绸、缎、纱、布等。
花样:刺绣稿上的图案称为花样;勾在绷上的称为"墨样"或"纹样"。
一绒:一根花线的二分之一称一绒。
劈线:即将一根花线分为若干份。
一丝:一根花线的十二分之一称为一丝。
起、落针:刺绣过程中运用绣针的两个动作,自下而上的称为起针,自上而下的称为落针。
针法:针法是刺绣中运针的方法,也是线条的组织形式。
针脚:每一针绣出的线条,俗称针脚;线条长短,又称针脚长短。
丝理:又称"丝缕"或"丝路",是刺绣线条排列的方向。
"皮头":在每个刺绣小单位中分批绣制的层次,术语称"皮头"。
出边:凡是分皮绣制的针法,第一皮即称出边,亦即物体边缘的第一皮。
湘绣市场上湘绣良莠不齐,那如何能挑选到一幅好的湘绣呢?挑选湘绣时最主要的是看湘绣表面的光洁度,如果绣的比较稀的话,光洁度就不够,好的绣品针线绣的很密,使图案有立体感,光洁度高。同时从湘绣花线的粗细也可以辨别出优劣,湘绣中一根花线的1/2粗称“一绒”,1/12粗称“一丝”。“劈丝”即将一根花线分为若干份。湘绣会根据不同的布质、色彩及题材,灵活综合运针,而且花线劈丝粗细合度,从而充分表现物体形象的质感。如绣金鱼鱼尾,用线要细,排针要虚,才能表现轻薄、透明感。再比如绣猫,根据对象毛丝变化规律掌握丝理,绣出来的猫毛茸茸地形万言书逼真生动,而绣的粗糙的猫毛就会象钢针一样扎着。
湘绣的座架一般为中国古典式红木雕花,因此看架子也是分别湘绣好坏的一种办法。质次的湘绣架子的材料一般都用白木,时间一长就容易龟裂。白木的手感很粗糙,而红木的手感细腻。
北京雕漆、江西景德镇瓷器、湖南长沙湘绣并称为中国工艺美术三长。
湘绣(5)湘绣是以素库缎、素软缎、硬缎、交织软缎、透明尼纶等为底料,用各色真丝绣花线纯手工精心制作的高档、昂贵的手工艺品。具有极高的装饰性和收藏价值。保存湘绣时,平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轻拿轻放,防止玻璃破碎。
2、宜挂放在通气、干燥的地方,以防霉变。
3、尽量避免风吹、阳光直射。
4、日用、实用品宜干洗。(如真丝围巾、披巾、手帕、领带、被面等)
5、避免将汗珠或其它碱性液体滴在绣品上。
6、避免与粗糙、带毛刺的物质接触,使丝绸“跳丝”造成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