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东北方言调查研究

赣东北方言调查研究

中文名 赣东北方言调查研究
作者 胡松柏等
开本 32
ASIN B00AZ9U6ZU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10040668
出版日期 2009年3月1日
目录导航

内容介绍

赣东北方言调查研究赣东北方言调查研究《赣东北方言调查研究》是2000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赣语、吴语、徽语在赣东北的交接与相互影响”的终结性成果。历经数的补充修改,《赣东北方言调查研究》即将正式付梓,以更为完善的面貌呈现给社会。[1]

全书目录

绪论

  一、本项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二、与本项研究相关的既往研究概况

  三、本项研究的有关说明

  第一章 概说

  第一节 赣东北地理交通和建置沿革

  一、赣东北地理交通简况

  二、赣东北建置沿革简况

  第二节 赣东北语言概况

  一、赣东北方言的分布和形成

  二、赣东北方言分布的特点

  第二章 赣东北方言代表方言点的音系及其特点

  第三章 赣东北方言单字音对照

  第四章 赣东北方言的语音特点

  第一节 赣东北方言语音特点综述

  一、赣东北方言语音的共同性特征和差异性特征

  二、赣东北各方言的语音特征

  第二节 赣东北方言语音专题考察

  一、古全浊声母的演变

  二、古见组声母开合三四等的分化

  三、古知章庄组声母读如端组的表现

  四、古非组声母读重唇的表现

  五、古阳声韵尾的演变

  六、古塞音韵尾的演变

  七、古人声的存废和分合

  八、古全浊上声的分化

  九、古知章庄组声母今读

  第五章 赣东北方言的词汇特点

  第一节 赣东北方言词汇的差异性与共同性

  一、赣东北方言词语的异同情况

  二、赣东北方言的差别词

  三、赣东北方言的共有词

  第二节 赣东北方言分类词目索引

  第六章 赣东北方言词语对照

  第七章 赣东北方言的语法特点

  第一节 词法特点

  一、名词

  二、代词

  三、形容词

  四、数量词

  五、虚词

  第二节 句法特点

  一、动词的体

  二、句式

  三、词序和结构

  第八章 赣东北方言的方言接触考察

  第一节 赣东北方言的接触性共有成分

  一、赣东北方言的共有成分

  二、赣东北方言接触与接触性方言共有成分

  第二节 赣东北方言接触的方式和表现

  一、赣东北方言语音接触的方式和表现

  二、赣东北方言词汇接触的方式和表现

  三、赣东北方言语法接触的方式和表现

  第三节 赣东北方言接触的特点

  一、赣东北方言在接触中的关系

  二、赣东北方言接触演化的结果

  三、赣东北方言接触演化的特性

  四、赣东北方言接触演化的趋势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两阶核心词表

  附录二赣东北代表方言点调查合作人、调查人、校

  核人一览表

  附录三本项研究前期成果和阶段性成果目录

  后记

编辑推荐

《赣东北方言调查研究》是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后记

有一句我们曾经熟悉的戏剧台词:“八年啦,别提它!”是的,为了完成本书,八年间或野外奔波,或夤夜伏案,以及操心相关的诸般事务,个中甘苦是不足为外人道的。以下仅对本书的工作过程作简略记录。
2000年,历史进入新的世纪。2月,我组织的关于赣东北方言的项目申报材料上送;5月,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立项通知书(批准号:OOBYY004)。这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设立以来上饶师范学院首次获得立项。同时,我于4月底赴广州考博,并在9月人暨南大学师从詹伯慧先生开始了又一轮寒窗生活。接下来的三年间,做课题研究和攻读学位结合,上饶、广州两地往返频仍,不敢有丝毫懈怠。2003年上半年那段抗击“非典”的难忘日子里,我四进四出广州,数番享受专项体检并隔离居住的待遇,终于交出博士学位论文《赣东北汉语方言接触研究》并于6月通过答辩,完成了学业。下半年,以学位论文为主要理论部分的书稿也告杀青,作为项目的终结性成果上报,并于12月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结项(证书号:20030744)。
2002年,我开始在南昌大学兼职指导硕士生并参与学科建设工作,所进行的赣东北方言的项目研究得到了昌大同行的重视。

序言

繁荣社会科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也是社会科学研究在中国发展和繁荣的过程。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这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增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集中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社会科学的生命在于创造,在于创新,“若无新变,不能代雄”。新的世纪,新的千年,呼唤着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呼唤着社会科学研究的突破和创新。换言之,没有社会科学研究的突破和创新,也就没有社会科学真正的发展和繁荣。理论贵在创新,创新需要勇气,需要智慧,需要执著的追求和艰辛的探索;理论重在创新,创新需要有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理论功在创新,只有创新的理论成果,才能探索规律、把握规律,才能启示实践、指导实践,才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坚持理论创新,是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和使命。
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必须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必须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