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亭渚别范零陵云

新亭渚别范零陵云

文学体裁 五言诗
作品名称 《新亭渚别范零陵云》
目录导航

作品信息

   【名称】《新亭渚别范零陵云》
   【年代】南朝齐
   【作者】谢朓
   【体裁】 五言诗

作品原文

   新亭渚别范零陵云
  洞庭 张乐地, 潇湘帝子游②。
  云去苍梧野,水还江汉流③。
  停骖我怅望,辍 棹子夷犹④。
  广平听方籍, 茂陵将见求⑤。
  心事俱己矣, 江上徒离忧⑥。

作品注释

  ①这是一首送别的诗。 范云当时去做 零陵郡的 内史,可能是被贬出去的,所以作者在这诗中写出两人临别之际无限忧愁。本来范云希望能够受到国家的重用, 谢朓自己也希望能够施展才能,但范云因谪而远去零陵,自己也因病而呆在家里,两人的心事都不能实现,因此, 江上送别,十分调怅。 新亭:在今南京市南。零陵郡治在今 湖南省 零陵县北。 
  ②洞庭 张乐:传说古时黄帝曾在洞庭演奏 咸池之乐。潇湘帝子:传说帝尧的二女 娥皇女英曾随舜前往南方,没有赶上而死于湘水。这两句是说,洞庭是 古代帝王奏乐的地方,潇湘是娥皇女英曾游的地方,而范云赴零陵正要经过这里。 
  ③苍梧:山名,即 九疑山。传说舜南行死于苍梧之野。这两句是说,行云正在远去, 江水却在归来。比喻作者与范云一去零陵,一在建业。 
  ④停骖:即停车。骖(cān参):古代四马驾车,两旁的马叫骖。夷犹:犹豫不前。这两句是说,自己送范云,车子停在江边,怅望不返;而范云也停船江上,不忍离别。 
  ⑤广平:指广平太守 郑袤(mòo冒),晋朝人,曾做广平太守,有政绩,为百姓所爱。听方藉:声望将高起来。藉,甚、盛。茂陵:指 司马相如。相传司马相如作《 子虚赋》, 汉武帝读了,大为赞赏,经 杨得意推荐,遂被召见。这两句是说范云本想能象郑袤那样有声望,自己也想象司马相如那样被赞赏。 
  ⑥心事:指上面所说的两人的愿望。离:同“罹”。遭受。这两句是说两人的这种心愿都没有实现,因此,江上分手之际,只有忧愁而已。

作品鉴赏

  新亭是东吴时建筑的旧亭,在建康(今南京)郊外。水边陆地为渚;诗中又有“江上”云云,可知新亭是江边上的一座亭子。诗人在这里送别他的好友 范云。
  与范云都是 竟陵王 萧子良的“ 竟陵八友”之一,他们友情深笃,过从甚密。好友离别,已属难堪,而这次分别又非同一般。这从诗的题目可窥探到些微消息。零陵郡治在今湖南零陵县北,范云此次是去赴任零陵内史,所以 谢朓称他为“范零陵云”。荆楚古来被视为蛮夷之乡,京官外任荒远之地,很有点贬谪的意味。当时,范云写了一首《 之零陵郡次新亭》诗,末有“沧流未可源, 高颿(同帆)去何已”之语,虽颇含蓄委婉,但很有不胜惆怅之情。那么,作为谢朓,好友远谪而去,他的心情当然也是很不平静的。
  诗一开头,就将诗笔放纵出去,从范云将去之地湖南着笔,从彼地的往古之时写起:“洞庭张乐地, 潇湘帝子游。”洞庭,山名,又称 君山,在 洞庭湖中。张乐,犹言作乐。潇湘,水名,湘水至零陵县西与 潇水合流,故名潇湘。这里,诗人写了两个古老、美丽而又动人的故事。相传古时黄帝曾在洞庭奏 《咸池》之乐;帝尧的二女 娥皇、 女英曾追随舜前往南方,没有赶上而死于湘水。诗人以此来代指友人将要去的地方,用心良苦。本来,蛮夷之地,瘴烟湿热,无乐可言;但,如果照实写来,对将要前往赴任的朋友来说,该是非常大的刺激。所以,诗人 灵心一动,从这两个古老的传说写起,巧妙地引出友人将要去的地方,既回避了触目惊心的刺激,又兼顾到了诗本身结构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可谓精巧至极。“云去苍梧野,水还江汉流。”苍梧即 九嶷山,传说舜南行就是死于苍梧之野。第三、四句,仍承上那个古老的传说写下来,但笔势已开始收束。悠悠白云,飘然远去,轻烟弥漫于苍梧之野;而滔滔江水,滚滚而来,波涛汹涌汇集于建康城边。通过云水往还的景色描写,诗人将诗笔悄悄地收拢回来,从彼时彼地逐渐聚束到此时此地。他的那颗忧愁之心,先到苍梧之野萦回了一圈以后,现在,宛如乘着思绪的木兰之舟,沿着滔滔江水,徘徊到新 亭江边。离别就在此地、就在此时。诗人仿佛猛然从浮想联翩中清醒过来,停车驻马,目送已泛舟江中的友人。骖,古代的 三驾马车,停骖即停车。辍棹,停止划桨。夷犹,即犹豫。五六两句一写友人,一写自己,用了一个大的镜头:一个岸边立马,怅然若失;一个江中辍棹,犹豫不舍。形象含蓄地表达出了深沉的 依依惜别之情。
  这种离别,交织着复杂的感情。失意,怀才不遇,便是其中的一个主要成份。最后四句,明白地道出了这一心迹。广平,指晋人郑袤。郑袤曾为广平太守,有政缋,为百姓所爱。籍,盛、隆的意思;“听方籍”意即声望将高盛起来。诗人用郑袤的典故,是勉励范云,希望他到任零陵后,能像郑袤那样,政有显绩,声望日隆。而“茂陵”句则是自喻。汉代大 辞赋家 司马相如晚年谢病,居住茂陵,汉武帝曾遣人求其文章。诗人以司马相如自比,希望自己也能像他那样,受到赏识。这与其说是写理想、抒怀抱,不如说是 强打精神,互慰衷肠。因为,现实毕竟是冷酷无情的。好友远往他乡异地,自己寂寞都城,这才是现实,不可能 海阔天高,奢谈理想、抱负。所以,透过表象,读者不难体会到一种无可奈何的意绪,滋滋 漫溢出来,以至最后化作了无可奈何的感叹:“心事俱已矣,江上徒离忧”离,同罹,遭受。远大的抱负,宏伟的理想,都已随着滚滚波涛,飘然而逝了,而今只有江上离别,只有无穷无尽的忧愁而已。离别的痛苦,加上失意的寥落,在诗人的心头上蒙上了一层巨大的失落之感,忧愁、苦闷、沉寂、怅惘,多重意绪深深地纠缠着诗人,使他始终怅然独立新亭,望着滔滔江水,任凭它带走诚挚的友情,搅扰五味俱全的情怀,荡涤无限渺茫、无限悠远的“心事”。
  这首 诗的艺术结构很奇特。一般说来, 送别诗都是从此地遥想彼地,从现时憧憬将来;而谢朓此诗,率皆 反其道而行之。他在时空的安排上设置了一个超乎寻常的大逆转:时间,从往古的黄帝奏乐、二妃南行写起——先将时间倒退回去,然后再慢慢收束回来,一直写到与友人送别之现时;地域,从范云将在之地洞庭潇湘(实指零陵)写起——先将地域 推宕开去,然后再悄悄拉拢过来,由江汉之水,顺流直下,一直写到离别之此地。在此基础之上,再由物境而入心境,将诗笔深入到心灵深处,抒发怀友之思和惜别之情,描绘失意之志和失落之感。这样一条由远及近、由景入情的线索,蜿蜒络绎于诗的始终,表现出诗人构思上的精巧和诗篇结构上的 戛戛独造。很有意思的是, 韩愈有一首送别诗 《送湖南李正字归》,其艺术结构竟也与此诗基本一致:送别地点是在河南,友人将往之地也是在湖南。韩愈着笔也是从彼时彼地开始,用了十句的篇幅描绘彼此的山川风景和风土人情,最后二句才写到送别之地的此情此景。韩愈是不是取法于谢朓,没有更多的证据,似乎不能断言。然而,同是送别诗,同是 送友人往湖南,结构方法竟又相同,这一些,当不会是偶然的吧。

作者简介

   谢朓
  (464—499) 南朝齐诗人。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 太康县)人。出身世家大族,祖、父辈皆刘宋王朝 亲重,祖母是 史学家 范晔之姐,母亲为 宋文帝之女 长城公主,与 谢灵运同族,经历有些类似,时与谢灵运对举,亦称 小谢,与谢灵运并称“ 大小谢”。初任 豫章王太尉行参军,后在随王 萧子隆、竟陵王 萧子良幕下任 功曹、文学等职,颇得赏识,为“竟陵八友”之一。 公元495年出任宣城太守,故有谢宣城之称。因告发岳父 王敬则谋反事受赏,举为 尚书吏部郎。后被诬陷死于狱中。现存诗二百多首,其中 山水诗的成就很高,观察细微,描写逼真,风格清俊秀丽,一扫玄言余习。写景抒情清新自然,意境新颖,富有情致,且佳句颇多。明人辑有 《谢宣城集》,今人郝立权有《谢宣城诗注》。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