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是由火焰、蒸汽、热液体、电流、化学物质等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损伤,随着人们安全意识和产品安全性的提高已经大大减少,但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中仍然难免时有发生。烧伤深度的估计,一般采用三度四分法,即一度烧伤、二度烧伤(浅二度烧伤、深二度烧伤)和三度烧伤。严重的烧伤不仅损伤皮肤,还可深达肌肉、骨骼甚至内脏。[1]
烧伤急救一度烧伤:表现为受伤处皮肤红、肿、热、痛,感觉过敏,无水泡出现;
浅二度烧伤:表现为受伤处皮肤疼痛剧烈、感觉过敏,有水泡,泡皮薄,泡液清亮;水泡破裂后可见创面红润、水肿明显;
深二度烧伤:表现为受伤皮肤痛觉较迟钝,可有或无水泡,水泡较小,创基苍白,间有红色斑点;拔毛时可感觉疼痛;
三度烧伤:皮肤感觉消失,无弹性,干燥,无水泡,蜡白、焦黄或碳化;拔毛时无疼痛。
烧伤面积的判断:伤者自身的手掌面积约为人体体表面积的1%,可由此为标准粗略估计,成人烧伤面积超过10%、儿童超过5%就应住院观察,以免出现休克,危及生命。
烧伤的急救原则是迅速脱离火源或其他致伤源,保护创面,尽快转诊。
(1)火焰烧伤应立即脱去着火的衣服,就地打滚灭火,或跳入附近小河、水池中,而抢救者用自来水或用哪个毯子等大衣进行压盖灭火。
(2)热液烫伤应立即脱去被浸湿的衣服,并长时间用冷水冲洗。
(3)酸碱或化学腐蚀物质烧伤,立即脱去浸渍化学物质衣服,并长时间用大量清水冲洗。
(4)电击伤时,应用木棒等绝缘物体立即切断电源。
若有由火焰或化学物质造成的吸入性损伤,而造成呼吸困难者,应立即进行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畅通并给氧。
轻度烧伤科夫止痛片,或肌内注射哌替啶。大面积烧伤科尔缓慢进行静脉注射。特别注意用药时间和剂量。
同时有其他外伤,如骨折,大出血,应及时进行处理。
防止创面被污染,择用干净洁布,或衣服、被单进行包裹,减少活动量,不能感染了。
烧伤急救化学烧伤比单纯的热力烧伤为复杂,由于化学物品本身的特性,造成对组织的损伤不同,所以在急救处理上有其特点。现就常见的几种化学烧伤分述如下:
强酸类
强酸类如盐酸、硫酸、硝酸、王水(盐酸和硝酸)。石炭酸等,伤及皮肤时,因其浓度、液量、面积等因素不同而造成轻重不同的伤害。酸与皮肤接触,立即引起组织蛋白的凝固使组织脱水,形成厚痂。厚痂的形成可以防止酸液继续向深层组织浸透,减少损害,对伤员健康极为有利。
盐酸、石炭酸的烧伤,创面呈白色或灰黄色;硫酸的创面呈棕褐色;碳酸的创面呈黄色。
如系通过衣服浸透烧伤,应即刻脱去,并迅速用大量清水反复地冲洗伤面。充分冲洗后也可用中和剂--弱碱性液体如小苏打水(碳酸氢钠)、肥皂水冲洗。石炭酸烧伤用酒精中和。硝酸烧伤用攸琐溶液中和,效果更好。但若无中和剂也不必强求,因为充分的清水冲洗是最根本的措施。
强碱类
强碱类如苛性碱(氢氧化钾、氢氧化钠)、石灰等。
强碱对组织的破坏力比强酸为重,因其渗透性较强,深入组织使细胞脱水,溶解组织蛋白,形成强碱蛋白化合物而使伤面加深。
如果碱性溶液浸透衣服造成的烧伤,应立即脱去受污染衣服,并用大量清水彻底冲洗伤处。
充分清洗后,可用稀盐酸、稀醋酸(或食醋)中和剂。再用碳酸氢纳溶液或碱性肥皂水中和。根据情况,请医生采用其他措施处理。
磷
磷烧伤,在工农业生产中常能见到,在战时磷弹爆炸也常造成烧伤。磷及磷的化合物在空气中极易燃烧,氧化成五氧化二磷。伤面在白天能冒烟。夜晚可有磷光。这是磷在皮肤上继续燃烧之故。因此伤面多较深,而且磷是一种毒性很强的物质,被身体吸收后,能引起全身性中毒。
磷对肝脏具有很强的毒性,引起肝细胞的坏死,肝脂肪性变;对血管损伤,可引起广泛的出血:对肾脏、心肌及神经都有毒性。
磷中毒病人一般情况衰竭,头晕头痛,全身乏力,肝区疼痛、肿大、出现黄疸,肝功能不正常。尿少,尿检查出现红细脑、蛋白,也可以看到血尿,严重者尿闭。皮下毛细血管出血,可见到紫癜(红色的小出血点,压之不褪色)。肝脏受损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肝炎,急性黄色肝萎缩而致死。
急救处理的原则是灭火除磷、然后用有关液体包扎。如磷仍在皮肤上燃烧,应迅速灭火,用大量清水冲洗。冲洗后,再仔细察看局部有无残留磷质,也可在暗处观察,如有发光处,用小镊子夹剔除去,然后用浸透l%的硫酸铜纱布敷盖局部,以使残留磷生成黑色的二磷化三铜,然后再冲去。也可以用3%双氧水或5%碳酸氢纳溶液冲洗,使磷氧化为磷酐。如无上述药液,可用大量清水冲洗局部。
一般烧伤多用油纱布局部包扎,但在磷伤时应禁用。因磷易溶于油类,促使机体吸收而造成全身中毒,而改用2.5%碳酸氢钠溶液陋敷两小时后,再用干纱布包扎。
对于全身中毒者,主要是采取保护肝脏的疗法,如静脉注射50%高渗葡萄糖液,或静脉点滴5一10%的葡萄糖液,加入大量的维生素C。服用其他保肝药物如肝泰乐。肾脏损伤出现蛋白尿、血尿者,可应用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注射,卧床休息。[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