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临西县,此为维西设治之始,治所罗衰间之地,即在今塔城镇内。
截至2020年6月,塔城镇下辖7个行政村:川达、海尼、柯那、塔城、启别、巴珠、其宗。[1]镇人民政府驻塔城村。
塔城镇地处维西县城保和镇东北部,东与香格里拉县五境乡、上江乡临金沙江相望,东南与玉龙县塔城乡为邻,南连永春乡,西及西南与康普乡、白济汛乡、攀天阁乡接壤,北接德钦县拖顶乡、霞若乡。塔城镇行政区域面积766.73平方千米。
塔城镇地处横断山脉的云岭纵谷地区,地形起伏变化大,山体狭窄,河流纵横交错,河谷深切,山峰高峻。地势南高北低,腊普河由南向北转东贯穿全境。境内最高峰木木佐位于塔城镇西北,海拔3844米;最低点金沙江江中心位于塔城镇其宗村民委员会,海拔2042米。
塔城镇属中温带低纬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夏秋雨热同期,四季气候分明。多年平均气温15C,1月平均气温5.1℃,极端最低气温-5℃(1982年12月27日);7月平均气温20.9℃,最低月均气温5.1℃(1978年1月和1983年1月),最高月均气温20.9℃;(2006年7月)。平均气温年较差15℃,最大日较差25℃(2009年2月10日)。生长期年平均352天。无霜期年平均210天,最长达230天,最短为185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032小时。0℃以上持续期365天。年平均降水量850毫米,年平均降水日数为210天,最多达228天(1990年),最少为160天(2009年)。极端年最大雨量1370.6毫米(1955年),极端年最少雨量711毫米(1960年)。降雨集中在每年7—8月。
塔城镇境内河道属金沙江流域,河流总长度184.5千米。主要河道有一级河腊普河,总长79千米,流域面积876平方千米;二级河道有许贡箐河、格花箐河、喇嘛寺河、英都湾各打河、川达河、东口河、格登河、打龙农河、海里角河、格里卓河10条,总长105.5千米。境内最大的河流为腊普河,从朵那各至其宗流经境内川达、海尼、柯那、塔城、启别、其宗6个村民委员会,长76千米,流域面积873平方千米,年均流量18.7立方米/秒。
塔城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铁、锰、大理石等,现已开采的有多那阁铁矿、戈登锰矿。其他自然资源有珍稀动物滇金丝猴、水獭、黑熊等。自然灾害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涝灾、泥石流、滑坡、虫灾等。最严重的一次涝灾发生在1994年4月7日,因连续降雨7天以上,导致低温而突降大雪。
2011年,塔城镇耕地面积1.89万亩。
2011年末,塔城镇辖区总人口1.57万人。总人口中,男性9429人,占60%;女性6284人,占40%;14岁以下2885人,占18.3%,15—64岁1.16万人,占73.89%;65岁以上1230人,占7.81%。有藏、傈僳、纳西、彝、普米、白、回、汉8个民族。2011年,塔城镇人口出生率10.68‰,人口死亡率7.2‰,人口自然增长率3.48‰。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0.5人。
截至2019年末,塔城镇户籍人口16085人。[2]
2011年,塔城镇财政总收入1356万元,比上年增长28.8%。2011年,塔城镇农民人均纯收入3974元。
截至2019年末,塔城镇有工业企业10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7个。
2011年,塔城镇可利用草地面积40.2万亩,林地面积1120.99万亩。粮食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麦为主。2011年,塔城镇生产粮食762.62吨,其中水稻192.54吨,小麦165.46吨,玉米265.83吨,大麦6.65吨,燕麦4.81吨,青稞14.63吨。2011年,油料作物种植面积0.045万亩,产量6.05吨;蔬菜种植面积2.36万亩,产量789.141吨,主要品种有白菜、萝卜、瓜、豆、茄子、辣椒、西红柿、葱、蒜,其中大白菜144.16吨,白萝卜138.6吨,四季豆45.65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牛、羊、家禽为主。
2011年,塔城镇生猪饲养量4.2万头,年末存栏2.4万头;羊饲养量1.7万只,年末存栏1.4万只;牛饲养量1.4万头,年末存栏1.2万头;家禽饲养量3.5万羽,上市家禽1.8万羽。2011年,生产肉类1234吨,其中猪肉986吨,牛肉164吨,羊肉56吨,禽肉28吨;禽蛋9吨;畜牧业总产值7386万元。截至2011年末,累计造林7.09万亩,其中防护林58.51万亩,经济林3633亩,竹林12亩,农民住宅四旁树木4.33万株,林木覆盖率86.33%,活立木蓄积量0.51万立方米。2011年,水果种植面积165亩,产量6.27吨,主要品种有苹果、梨、柑橘,其中苹果53吨,梨33.5吨,柑橘14吨。
2011年,塔城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000多万元。
2011年末,塔城镇信用社各类存款余额7050万元,比上年下降1.56%;各项贷款余额2171万元,比上年增长26.16%。
2021年11月,入选云南省第九届云南省文明村镇候选公示名单。[3]
2011年末,塔城镇有幼儿园2所,在园幼儿69人,专任教师2人;小学7所,在校生1231人,专任教师8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2%;初中1所,在校生674人,专任教师22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9.9%,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2011年,教育经费达967.13万元,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325.6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7.92%、28%。预算内教育经费(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16%,比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
2000年,塔城镇开通调频转播台。2011年末,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及迪庆人民广播电台,广播综合覆盖率98%,全年公共广播节目播出时间6000小时。1989年建塔城电视台,发射(转播)塔高12米,覆盖半径1千米。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254户,电视综合覆盖率96%,全年公共电视节目播出时间6000小时。
2011年末,塔城镇有镇文化站1个,村文化活动中心28个,各类图书室8个。文化行业从业人员1人。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热巴舞、锅庄舞、玄子、傈僳舞。
2011年末,塔城镇有体育场地68处,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35%。
2011年末,塔城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个,其中卫生院1所;病床20张,其中公立卫生机构床位2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3张,固定资产总值1683万元。专业卫生人员20人,其中执业医师3人,执业助理医师4.人,注册护士4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3人、执业(助理)医师0.4人、注册护士0.25人。201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66/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1.55万人,参合率94%。
2011年,塔城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42户,人数235人,支出50.47万元,比上年增长8.9%,月人均178.97元;城市医疗救助1人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089户,人数4314人,支出606.86万元,比上年增长4.8%,月人均117.23元;农村五保分散供养169人,支出24.84万元,比上年下降0.8%;农村医疗救助42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5314人次,共支出27.42万元,比上年增长42.18%;农村临时救济6450人次,支出36万元,比上年增长2.7%,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78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6.81万元,比上年下降51.8%。
邮政电信
2011年末,塔城镇有邮政局代办所1个,电信服务网点1个。固定电话用户81户,电话用户普及率2%;移动电话用户3500户,移动电话普及率87.28%。
给排水
2011年末,塔城镇有自来水厂1座,铺设干线水管4千米,生产能力50吨/日,生活用水2万吨;居民自来水普及率100%,年人均生活用水26.57吨。
供电
2011年末,塔城镇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座,主变压器1台,总容量3150兆伏安;高压输电线路1条,总长度97千米,用电负荷93万千瓦。
园林绿化
2011年末,塔城镇有花坛12个,绿化面积700平方米。
2011年,塔城镇境内德维(塔)二级柏油路过境,里程为48千米。
香水百合
全面把握市场动向,加强技术服务,拓宽领域,依托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基地。粮食生产上实施“种子工程”,大力推广优良品种,调入优良玉米种8000公斤,优质水稻种327公斤,完成玉米粮种播种8529亩,山区玉米地膜覆盖使用11050公斤。及时足额兑现了4.6万元的玉米良种补贴。完成高产示范基地527亩,其中水稻327亩,玉米200亩。白芸豆种植3301亩,产量达435910公斤;推广无公害蔬菜基地150亩,其中大棚蔬菜5.31亩;推广稻田养鱼3.47亩。由农民自发组织的塔城种养殖经济合作协会注册成立,2006年秋在启别、柯那两村推广独蒜栽种130亩;完成了80亩的香水百合栽种,实现收入17.5万元。
塔城镇民间艺术
维西县塔城镇境内流行着一种藏族古老的民间艺术——热巴,它的传承历史悠久,流传地域广阔,其古朴的风貌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在全国藏区独树一帜。塔城镇古称“喇普”,藏话之意为“神川”。所以有的则称为“神川热巴”。
“神川热巴”这一古老的艺术,不像其它民间歌舞那样随时可以唱跳,它以敬神祈福为演出宗旨,在演出之前要用一段时间作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演出日期也须择定,开演之前还有一些祭祀礼仪,这就形成了传统的一套演出习俗。
“神川热巴”的产生
“神川热巴”的由来在民间有许多的传说,但主要的内容多为藏传佛教中的故事。传说一:“远古时众神建造寺庙,在夜间被妖魔鬼怪破坏,经过很长时间的修建始终不能建成,最后请一神灵创造了热巴,要求俊男、美女数人夜间在工地上通宵达旦地跳,制止了鬼怪的破坏,最后建成了寺庙。”传说二:“是由达摩相师创造,并于公元11世纪随藏传佛教的传入而传入。”而热巴也作为民间的祭祀、敬神、祈福的舞蹈流传至今。热巴作为一种传统的祭祀舞蹈,从开始的原始部落祭祀礼仪演变为今天的民间表演艺术,历经二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岁月,在表演各方面都有了变化。对于这些说法却无文字可考。
“神川热巴”的特点
在全国藏区流传的三大类型的热巴中,“卖艺谋生的流浪热巴和以表演为媒介经商的热巴”两大类型,都有明显的商业性,尤其是流浪艺术人的表演,将热巴这一古老民间艺术不断摊陈出新,极大地改变了它的原始面貌。而只有“不流动”,不以换取报酬为特点的塔城“神川热巴”,至今仍保留着原始古朴的风貌,让人能看出原始宗教祭祀礼仪的诸多痕迹,这正是它的珍贵之处。在热巴舞蹈表演的场次之间,也许是为了小憩,也许是为了增添热闹气氛。加进了跳马鹿、耍白鹤、舞孔雀或凤凰以及称之为“附咱”的喜剧小品表演。
“神川热巴”的舞蹈
在表演前选好场地和吉日,在正月十五、二月八或四月初一转山节,农事选择多在春种秋收之后,属狗、猪、鼠、马、羊等日子,表演人数多在男女各20人以上,村寨小的司可以各12人左右。表演时在选定的场地内燃起篝火,演出前举行祭祀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向天地神灵敬献茶、洒、哈达,热巴的表演只能在晚上进行,从黄昏直到第二天清晨。第一场要请众神灵,向他们敬酒叩拜。最后一场是送走神灵,仍有敬酒叩拜。
神川热巴的舞蹈动作,其特点是舞姿、舞步的变换主要体现在男舞者身上,女舞者没有自己特殊的动作,他们都是跟随男舞者的动作而进行舞步变换,主要基本动作抬腿蹬踏、跳跃、碎步、转体、弯腰、下蹲、叉腰、挥手、甩手等,一个动作的节拍由2拍至8拍不等。
塔城“神川热巴”是一种以击鼓作为伴奏,由歌、舞、独白等组合而成的大型集体歌舞。塔城境内流传的热巴历史悠久,风格独特,属正统古典派热巴,在全国藏区可谓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