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美学

艺术美学

作者 范梦
页数 312页
书名 艺术美学
出版日期 2011年2月1日
定价 49.80
类型 艺术
目录导航

名词概述

最高的理性活动是包括一切理念的审美活动,真和善只有在审美中才能接近,而美把真的科学知识和善的道德行为综合实现于艺术之中,因此,艺术高于哲学。正是在审美直观中,而不是在数理逻辑的推演中,哲学家才领悟到了宇宙的奥秘。

  它提出“构造说”,认为宇宙是作为一个绝对的宇宙精神。正是由于这种绝对的驱使,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仅仅成了满足他们天赋本质中的一种不可抗拒的冲动”;而这种“天才”(灵感)乃是“上帝的绝对性的一个片断”。在这种灵感,亦即审美直观中,作者突破了有限的感性形式的束缚乃与无限的宇宙本体相汇合,把握到了“整个生存的根本”。也由此推出艺术与美的本质在于体现了“绝对同一性”的真与善、必然与自由、实在与理想、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在美学史上艺术哲学有艺术按照从感性过渡到精神、精神性逐步超越物质性的方向形成一个依次的类别系统的原则。并把艺术分为实在的与理想的两大系列:实在系列包括音乐、建筑、绘画和雕刻,而理想的系列则包括文学的各种形式:抒情诗、史诗和戏剧。在每个系列中最后都将趋于统一。

  艺术美学[1]思想对以后的黑格尔等美学家及流派影响深远。

图书推荐

《艺术美学》

基本信息

作者: 万书元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190496

上架时间:2008-9-25

出版日期:2008 年7月

开本:16

页码:268

版次:1-4

内容简介

本书是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重点教材。作者从新的角度,以新的体系来建构艺术美学。全书共分八章,对艺术美学的基本属性、艺术的基本结构、艺术风格及其 审美形态、艺术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艺术审美体验、艺术的价值结构作了深入而全面的阐释。

本书与同类教材最大的不同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关注当代艺术动态的发展,增加了新媒体艺术(实验视频影像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并且也加重了中国本土艺术方面的内容,比如书法、戏曲以及杂艺等;二是在艺术的风格与形态中,将素朴与感伤、幽默与讽刺、隐喻与象征等范畴纳入,使教材内容更加厚实,更具有学术性。

本书语言流畅,图文并茂,可作为文史类、艺术类、工程类学生的教材,也可供大中专教师、文艺爱好者、业余研究者教学参考和研究参考。

编辑推荐

《艺术美学》是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上编 艺术美学理论
第一讲 美学与艺术
第一节 什么是美学
第二节 艺术的特性
第三节 美学与艺术的比较
第四节 艺术美学与艺术鉴赏

第二讲 美与审美教育
第一节 美是什么
第二节 美的类型
第三节 审美教育

第三讲 美感与艺术的发生
第一节 美感是什么
第二节 美感的发生
第三节 美感的特性
第四节 美感与艺术发生的因素

第四讲 艺术美的功能
第一节 什么是艺术美
第二节 艺术作品与观众
第三节 艺术美的功能

第五讲 艺术的风格与流派
第一节 审美追求的多样性
第二节 艺术风格
第三节 艺术流派
第四节 艺术家的修养

第六讲 美学与艺术学的类别
第一节 中国美学现状
第二节 美学类别
第三节 中国艺术理论现状
第四节 艺术学类别

第七讲 中国美学体系
第一节 儒家美学
第二节 道家美学
第三节 禅宗美学
第四节 中国近现代美学

第八讲 西方美学体系
第一节 和谐说
第二节 理念说
第三节 模仿说
第四节 上帝说
第五节 西方近现代美学

下编 艺术作品审美
第九讲 绘画艺术审美
第一节 绘画艺术的审美特性
第二节 中国绘画赏析
第三节 西方绘画赏析
第四节 中西绘画比较

第十讲 雕塑艺术审美
第一节 雕塑的类别与特性
……

作者简介

郭道荣,1963年生,1988年毕业于西南师范人学。现为成都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剐院长,从事艺术理论教学及研究十余年。先后发表学术论文《论中国传统文化》 《禅宗与中国山水诗》《禅宗与中国山水画》《老庄美学思想之我见》《现代艺术的形而上意味》《人类生存的环境》(连载)等及随笔、书评40余篇;出版专著《自事其心重读庄子》;参与撰写教材《从原理到形态普通艺术学》;完成《泸沽湖地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等竹级重点课题。其教学成果多次获省级奖励,现从书现当代艺术研究。

后记

这是我开始学术研究以来所写的最吃力的一部著作,也是耗时最长的一部著作。
艺术美学这门课,我教了将近十年。《艺术美学》列入国家“十五”规划也已经是第六个年头了。其实在列入国家教材计划之前,我已经有了教案,但是,我一直不敢拿出来。直到拖无可拖,推无可推,几乎到了出版社规定期限的最后一刻,我才匆匆将教案修改完毕。也是直到这时候,我才可以像许多著作大家在同样的情境下所做的那样,长长地舒一口气。
按照原来教案中的安排,本教材也应该有十二章,也就是说,除了本书包含的八章之外,还应该有四章,即艺术与美的创造;艺术创造的过程;艺术解释的逻辑;艺术批评的维度。为了理清思路,也为了节省篇幅,权衡再三,最后还是删除了这些章节。现在看来,这个决策是非常正确的。
我始终认为,艺术美学和艺术理论,应该各有各的侧重点。

文摘

第一章 美学范畴体系论
任何具有科学形态的美学专著都是由美学命题体系和美学范畴体系所构成。美学命题是指美学家对研究对象及其每一个重要方面和因素的本质特征所作的接近于定义式的理论判断。美学专著中的一系列美学命题处于不同的层次上,具有内在的联系和统一性,合起来能够以理论判断的方式把握美学对象的整体及其各个方面的因素,因而可以是自成体系的。美学范畴是美学家在研究和论述美学对象时形成和运用的基本的、不可缺少的美学概念。由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多面性和丰富性,美学范畴也必须能够以概念的形式反映和把握美学对象的重要关节点,因而也应自成体系,而且必须为确切表述美学命题服务,并与美学命题体系有机地组织起来,共同构成庞大的美学体系大厦。
一、对美学体系的自觉追求
反对自觉追求体系,在某种程度上等于放弃真正的科学研究,甘愿把美学研究降低为发表零碎感想,允许概念混乱、命题模糊,甚至自相矛盾。学术理论本质上不仅要个别地研究现象,还要研究这个现象与有关的各种现象间的联系,这样才能全面地从根本上把握事物的本质。任何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只有体系完整与不完整、自觉追求体系与非自觉追求体系的差别,而不存在有无体系的差别。《老子》一书从总体上说就是有严密完整体系的:其分,如树之枝外生枝;其合,如水之百川汇海。石涛在《画语录》中,把“一画”作为逻辑起点,生发出一画与万画、蒙养与生活、心与物、受与识、笔与墨、有法与无法、法与化、似与不似等等一系列成对概念,建立起相当严整的概念体系。

序言

真善美是进步人类的自觉追求,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一直贯穿着这种追求。真善美不论在人们的行动中或在任何有价值的理论观念中都是不可截然分割的,而是互相联系、互依互补的。固然可以说,审美活动和艺术创作主要追求美,但艺术美的创造须以艺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和对人类精神的良好作用为基础和目的,而后两者的内涵正可以由真和善两个概念来概括。同样,人类的任何科学研究、生产实践、革命斗争以及广泛的社会生活,从宏观上看,也都或多或少地包含审美因素,也无不这样那样地与人们的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相联系。因此,以研究美和艺术为主要对象的美学的作用和地位,即使是从人类对真善美的总体追求这一目标来看,也是不容忽视的。
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是审美活动最集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艺术创作,不论是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文学、戏剧、工艺品的设计和制作乃至建筑艺术,以及当代最重要的艺术品种电影和电视,都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因此青年学生都把相当大的精力和相当多的时间放在艺术技艺的实际掌握上,这是十分合理和必要的。但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还有另一方面的因素也很重要,那就是文化艺术修养的不断充实和提高。因此,在各大专院校与文学艺术有关的系科中都开设有包括中外文学、中外文艺史论、中外哲学、中外美学在内的文化课。一些老一辈的中国画家和书法家在过去早已自觉地学习古典诗词和各种文化典籍。而最近数十年,由于政治运动过于频繁,加上艺术商品化思潮的冲击,致使有些学习文学艺术的青年学生产生了重视纯技术观点,轻视包括美学和美术史论在内的文化课学习的倾向。从长远的观点看,这不利于他们艺术水平的提高。但也有相当多的青年人已经认识到技艺是有限的,而高品位、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艺术是无限的。先哲所提倡的“技道两进”确实是文学艺术的正道。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