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队Collection》中的大淀的原型是旧日本海军的一艘大淀级轻巡洋舰。
太平洋战争前,日本海军的对美作战思想的核心的渐减邀击作战中,要求大型舰队潜艇在广阔的太平洋上猎杀美军舰队。但因此而产生了潜艇如何在太平洋上搜索定位敌舰和各潜艇的通讯协同问题。因此日本海军决定建造一级具备搭载较多侦察机、具备前出侦察能力的轻巡洋舰,作为潜水战队旗舰来协助潜艇部队作战,因此大淀级应运而生,成为旧日本海军建造的最后一级轻巡洋舰。其舰名取自宫崎县最大的河流大淀川。
和日本海军其他轻巡不同,大淀级并不作为一线作战的水雷战队旗舰而设计。因此虽然拥有接近重巡的排水量,但武备上仅装备了两门由最上级改装重巡时换下的三年式155MM三联装舰炮,以及4门九八年式100MM连装高射炮和6门九六年式25MM三联装高射机枪。节省下的重量和空间用于强化水侦搭载和运用能力,其舰体后部设置了大型水上飞机格纳库,并设置长达44米的弹射器和一台起重机,可搭载多达6架水上侦察机执行任务。其锅炉采用了翔鹤级航母相同的型号,最大航速可达35.5节。
该级舰原计划建造“大淀”、“仁淀”两艘,但最终只建成大淀号一艘,于1943年2月服役。因为预定搭载的紫云侦察机性能不佳而被中止研发,加上入役时渐减邀击作战战略早已破产,其作为潜艇战队旗舰的作用彻底丧失,成为联合舰队中尴尬的存在。1944年3月为作为旗舰专门进行了司令部改装。改装完毕后,成为新任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丰田副武的旗舰。后因战局恶化,丰田将司令部转移至横滨日吉,大淀因此成为日本联合舰队最后一任旗舰。后该舰参与莱特湾海战,礼号作战和北号作战。1945年7月,于吴港大空袭中被美军舰载机轰炸倾覆。
大淀级轻巡洋舰1号舰——“大淀” | |||
图鉴编号:183 → 183b | |||
CV:川澄绫子 | 人设:藤川 | ||
改造等级:大淀(Lv 1)→大淀改(Lv 35) | |||
耐久 | 34→47 | 火力 | 24(48)→32(63) |
装甲 | 19(34)→32(68) | 雷装 | 0(39)→14(49) |
回避 | 35(70)→40(78) | 对空 | 18(62)→22(74) |
搭载 | 12→12 | 对潜 | 0(39)→13(39) |
速度 | 高速 | 索敌 | 24(80)→28(84) |
射程 | 中 | 运 | 24(69)→30(79) |
最大消费量 | |||
燃料 | 35→35 | 弹药 | 30→35 |
搭载 | 装备 | ||
0→0 | 15.5cm三连装炮(主炮)→15.2cm连装炮 | ||
6→6 | 10cm连装高角炮(炮架)→舰队司令部设施 | ||
6→6 | 零式水上侦察机→13号对空电探改 | ||
0→0 | 装备不可→未装备 |
大淀级轻巡洋舰1号舰——“大淀” | |||
图鉴编号:183 → 183b | |||
CV:川澄绫子 | 人设:藤川 | ||
改造等级:大淀(Lv 1)→大淀改(Lv 35) | |||
耐久 | 34→47 | 火力 | 24(48)→32(63) |
装甲 | 19(34)→32(68) | 雷装 | 0(39)→14(49) |
回避 | 35(70)→40(78) | 对空 | 18(62)→22(74) |
搭载 | 12→12 | 对潜 | 0(39)→13(39) |
速度 | 高速 | 索敌 | 24(80)→28(84) |
射程 | 中 | 运 | 24(69)→30(79) |
最大消费量 | |||
燃料 | 35→35 | 弹药 | 30→35 |
搭载 | 装备 | ||
0→0 | 15.5cm三连装炮(主炮)→15.2cm连装炮 | ||
6→6 | 10cm连装高角炮(炮架)→舰队司令部设施 | ||
6→6 | 零式水上侦察机→13号对空电探改 | ||
0→0 | 装备不可→未装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