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见光1666 年,英国科学家牛顿第一个揭示了光的色学性质和颜色的秘密。他用实验说明太阳光是各种颜色的混合光,并发现光的颜色决定于光的频率 。
颜色环上数字表示对应色光的频率,频率单位为太赫兹(THz),波长单位为纳米(nm),颜色环上任何两个对顶位置扇形中的颜色,互称为补色。例如,蓝色(480~435nm)的补色为橙色(595~580nm) 。
可见光的主要天然光源是太阳,主要人工光源是白炽物体(特别是白炽灯)。它们所发射的可见光谱是连续的。气体放电管也发射可见光,其光谱是分立的。常利用各种气体放电管加滤光片作为单色光源 。
可见光遥感(visible spectral remote sensing)是指传感器工作波段限于可见光波段范围(0.38~0.76微米)之间的 遥感技术。
可见光 电磁波谱的可见光区波长范围约在0.38~0.76微米之间,是传统 航空摄影侦察和航空摄影测绘中最常用的工作波段。因感光胶片的感色范围正好在这个波长范围,故可得到具有很高 地面分辨率和判读与 地图制图性能的黑白全色或彩色影像。但因受太阳光照条件的极大限制,加之 红外摄影和 多波段遥感的相继出现,可见光遥感已把工作波段外延至 近红外区(约0.9微米)。在成像方式上也从单一的摄影成像发展为包括黑白摄影、红外摄影、彩色摄影、彩色红外摄影及多波段摄影和多波段扫描,其探测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可见光遥感以画幅式航天摄影机的应用为标志的 航天摄影测量很有发展潜力。
可见光通信技术,是利用荧光灯或发光二极管等发出的肉眼看不到的高速明暗闪烁信号来传输信息的。将要传输的信号连接在照明装置上,在接收端前端加一个光电转换装置,插入电源插头驱动照明装置工作即可使用。利用这种技术做成的系统可实现在室内照明的同时,进行信息传输,因而具有广泛的开发前景。
可见光云图 卫星观测仪器在可见光波段感应地面和云面对太阳光的反射,并把它显示成一张平面图象,即为 可见光云图。图像的黑白程度是表示地面和云面的反照率大小,白色表示反照率大,黑色表示反照率小。一般说来,云愈厚,其亮度较亮。如果太阳光的照明条件一样,对同样厚的云来说,水滴云比冰晶云要亮。如大厚块的云,尤其是积雨云,为浓白色;中等厚度的云( 卷层云、高层云、雾、层云、积云等)为白色;大陆上薄而小块的云区(如晴天积云)为灰白色等。
波长不同的 电磁波,引起人眼的颜色感觉不同。 可见光
颜色 | 波长范围 |
红 | 770~622nm |
橙 | 622~597nm |
黄 | 597~577nm |
绿 | 577~492nm |
蓝、靛 | 492~455nm |
紫 | 455~350nm |
相对应的,可见光的频率在 3.9×10 14~8.6×10 14Hz 之间。
颜色 | 波长范围 |
红 | 770~622nm |
橙 | 622~597nm |
黄 | 597~577nm |
绿 | 577~492nm |
蓝、靛 | 492~455nm |
紫 | 455~350nm |
可见光(2) 通过研究发现色光还具有下列特性:
互补色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得到白光。如蓝光和黄光混合得到的是白光。同理,青光和红光混合得到的也是白光。
颜色环上任何一种颜色都可以用其相邻两侧的两种单色光,甚至可以从次近邻的两种单色光混合复制出来。如黄光和红光混合得到橙光。较为典型的是红光和绿光混合成为黄光。
如果在颜色环上选择三种 独立的单色光。就可以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成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色调。这三种单色光称为 三基色光。光学中的三基色为红、绿、蓝。这里应注意,颜料的 三原色为青,品红,黄。但是,三原色的选择完全是任意的。
当太阳光照射某物体时,某波长的光被物体吸取了,则物体 显示的颜色(反射光)为该色光的补色。如太阳光照射到物体上,若物体吸取了波长为400 ~435nm的紫光,则物体呈现黄绿色。
可见光可见光辐射一般指太阳辐射光谱中 0.38~0.76 微米波谱段的辐射,由紫、蓝、青、绿、黄、橙、红等七色光组成。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须的和有效的 太阳辐射能。到达地表面上的可见光辐射随 大气浑浊度、太阳高度、 云量和天气状况而变化。可见光辐射约占总辐射的45~50%。
可见光 有人说物体的颜色是物体吸收了其它色光,反射了这种颜色的光。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比如黄绿色的树叶,实际只吸收了波长为400~435nm的紫光,显示出的黄绿色是反射的其它色光的混合效果,而不只反射黄绿色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