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体指起源或流行于网络的新文体,通常是由于一个突发奇想的帖子、一次集体恶搞或者是一个热点事件产生,网络文体一般形式自由,特点鲜明,在一段时间内会引起较高的关注度。常见的网络文体有“知音体”“校内体”“走近科学体”等。
当下互联网上新锐文体各领风骚,流行语体层出不穷,继知音体、梨花体、脑残体、纺纱体、红楼体、传教士体等层出不穷的文体之后,一种新的文体——以“甜腻嗲”为特色的蜜糖体——在网民间流传,被网民们誉为“2009年最流行的网络语体”。
正在网上流行的蜜糖体,其标志性表达包括“亲耐滴,偶灰常稀饭你”。翻译过来,意思就是“亲爱的,我很喜欢你”,说话的口吻和行文的风格有如蜜糖,既娇又嗲,既甜又腻。而源自杂志《知音》的知音体、模仿《红楼梦》文风的红楼体都与传统意义上的语言风格大相径庭。从童话故事、经典名著到武侠小说、动画电影,都被网友改头换面。比如,知音体有《封神演义》——为前妻登上神仙宝座,八旬教授不畏牛鬼蛇神;《孟姜女哭长城》——贫贱女怒斥攀比盖楼风,为农民工丈夫讨回尊严。 传教士体同样是网络写作的一种新潮风格,这种写法来源于网上一个异常火爆的帖子,帖子揭露了外企公司不为人知的秘密,在各大外企公司中产生了强烈反响。传教士体的特点是一句话就是一段,中间不加任何标点符号,并使用大量修饰词。 各种网络新文体层出不穷,颠覆了延续多年的传统行文习惯和语法。在网上,不少好事网友对这些网络语体进行归纳总结,提供“教学范文和美文参考”,居然还提炼出了“知音体标题的四大武器”、“纺纱体写作的七不规范”等“秘籍”。 一边是新的语言风格频现,一边却是文坛权威的排斥,《辞海》拒绝接纳“超女”、“快男”就是一例。《辞海》声称为保持品位,明确拒绝将“超女”、“快男”等风靡坊间的娱乐词汇收入其中。与此相似,知音体、梨花体、蜜糖体……这些更小众化的语言风格自然不会进入文坛主流的法眼。
嗲不死你呕死你
走红过程:创始人是天涯网友“爱步小蜜糖”,2月15日刚刚在天涯注册ID的她,在天涯的第一次发言是回复一个关于LV的帖子:“555……糖糖也好想要一个LV滴包包啊,糖糖滴mammy用滴就素LV。而且有好多好多个哦……糖糖滴daddy说,
等糖糖考上大学了,一定会买个LV滴包包送给糖糖哦,好期待呀,嘻嘻……O(∩_∩)O~”众网友纷纷拜倒。仅凭几个回帖,3天内她就迅速走红,创下了天涯成名最快的纪录。
文体特点:“小蜜糖”说话、Q聊、写博时总是一幅“语不腻人死不休”的架势。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身边都能找到这样的例子,只不过腻歪程度不同。
教学示范:“蜜糖体”无论称呼别人还是自己一定要用叠字昵称,叫妈妈mammy,叫爸爸daddy,5555……(呜呜呜)挂嘴边,O(∩_∩)O~表情不能少。一些日常的词语,用“蜜糖体”说出来立刻感觉大变,如把“是”说成“素”,“可是”变成“可素”,“这样子”说成“酱紫”,“非常”说成“灰常”;“的”和“地”都用“滴”代替,句子的最后总要加上语气词……
奇文欣赏:糖糖滴脸蛋也素粉圆粉圆滴捏,偶家猪猪经常捏糖糖滴脸蛋,捏得糖糖好痛哦,555……八过糖糖滴mammy告诉糖糖,等糖糖长大了,就会变成像mammy一样漂亮滴,虾米鹅脸哦…糖糖要快点……快点长大哦。嘻嘻……O(∩_∩)O~
文体由来:源于知名杂志《知音》。知音体对八卦的贡献不仅仅是提供了一种流行的文体和标题,而且
也是冷艳教的开山文字。
2007年8月,一网友在天涯发帖呼吁:大家用无敌优雅冷艳的“知音体标题”来给熟悉的童话、寓言、故事等重新命名!一帖激起无数网友的创作欲望。
文体特点:用煽情的标题来吸引读者。
简单教程:将简单的事情优雅化,用无敌冷眼的语言来表达,比如《嫦娥奔月》可以改为《铸成大错的逃亡爱妻啊,射击冠军丈夫等你悔悟归来》,《唐伯虎点秋香》可以是《我那爱人打工妹哟,博士后为你隐姓埋名化身农民工》……
奇文欣赏:1998年夏天的一个深夜,我穿着白色的裙子,戴着白色的帽子,旁若无人地开一辆让人注目的白色的车,在高速公路上疾驶。此时,北京一家公司年轻的老总郭扬开一辆黑色奥迪车同向行驶,车速不快,被我超过时,他不经意地扫了一眼我的侧影,不由一怔,竟对我一见钟情。后来他告诉我,因为这个侧影让他觉得我的气质特别高贵,但当时他并不知道我是谁。
回音体的流行自于恶搞视频《包青天公审采花贼》。网友用电视剧《包青天》的画面,然后自己给包大人配音,在审判采花贼时,包说:“看什么看,这是肥音你懂吗,……你懂吗,懂吗,吗?”“肥音”就是“回音”。从此,将一句话逐字缩短模拟回音成了一种“回音体”。
琼瑶体,又名奶奶体,起源于言情小说家琼瑶的文章以及琼瑶剧的对白,通常都给观众肉麻至极不能忍受之感。网友将琼瑶体的特点总结为:琼瑶体的语言绝对删简就繁,宁滥毋缺,能绕三道弯的决不只绕两道半,能用复句结构的决不用单一结构,能用反问句的决不用陈述句,能用排比句的决不用单句,能哭着说喊着说的决不好好说。
如:男:“你无情你残酷你无理取闹!”
女:“那你就不无情不残酷不无理取闹?”
男:“我哪里无情哪里残酷哪里无理取闹?”
女:“你哪里不无情哪里不残酷哪里不无理取闹?”
男:“我就算再怎么无情再怎么残酷再怎么无理取闹,也不会比你更无情更残酷更无理取闹!”……(无限循环)
梨花体谐音“丽华体”,因女诗人赵丽华名字谐音而来,因其有些作品形式相对另类,引发争议,又被有些网友戏称为“口水诗”。
梨花体写作方法如下:1、随便找来一篇文章,随便抽取其中一句话,拆开来,分成几行,就成了梨花诗;
2、记录一个4岁小孩的一句话,按照他说话时的断句罗列,也是一首梨花诗;
3、当然,如果一个有口吃的人,他的话就是一首绝妙的梨花诗;
4、一个说汉语不流利的外国人,也是一个天生的梨花体大诗人。
校内体,就是原来的校内网、现在的人人网常用的几种标题形式。总的说来,校内体总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想撞墙感,不是疼痛就是伤感。常用的标题形式有:“每个××上辈子都是折翼的天使”;“遇到××的人,就嫁了吧”;“女孩,还记××的那个男孩吗?”
后宫体即后宫优雅体,有些网民认为后宫优雅体已然成为一种顶替“非主流”的网络文化。
后宫优雅是新浪微博上面的博主名,她在博客上面自称拥有私家飞机。自曝送车给张杰、帮俞灏明移民、与许多大牌艺人私交甚好。她这样炫富后来成了网络红人,有了两万多粉丝。这种文体也被网友看做是网上“装”的人常用的表达方式。
文体由来:又称纱比体、陛下体……最早是从百度某地方贴吧传出,一个网名叫“女王夜叉”的女吧主经常用一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古怪文体对吧友进行“训示”,从一开始被网友鄙视批判到后来开始模仿跟风,演变至最后甚至有人成立了“纺纱教”专门学习此类文体的使用———当然,其中暗含的对其创始人的讽刺是不言而喻的。
文体特点:顾名思义就是仿照莎士比亚语体,需要达到那种由英文翻译成中文的阅读效果,务必使说话如莎士比亚戏剧一样优美。
简单教程:倒装句决不改成主动句式,而且要尽量词不达意,决不能使用粗俗的字眼,坚决摒除网络流行语如偶(我)、表(不要)等,称呼应该注意使用敬语如您、阁下,最重要的是发言决不能使用标点符号。
奇文欣赏:因为人用大脑思考你是苹果你用果核所以你不懂。
我亲爱的朋友们也许是时候听听一些忠告了,虽然难免会有些刺耳,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将非常的诚恳。
2010年10月,武汉市纪委书记车延高的诗集《向往温暖》摘得鲁迅文学奖诗歌奖项;与此同时,有网友在微博摘录其描写著名演员徐帆的新近诗作《徐帆》,引起网友热烈讨论。
这种直白的几近不像诗歌的诗体被网友称作“羊羔体”、是继“梨花体”之后又一“口水诗”的代表。车延高说,这首诗采用的是一种零度抒情的白话手法,“是我写作的一种风格,是我写作的一种尝试。”
“埋汰体”的出现和应用是极为不好掌控的,要承受住自我的创意和所描写产生出的效果双重刺激,几乎是边受刺激边创作,边创作边继续受刺激,既然想要更好的效果,那么口味就会越来越重,强迫自己再多吐几遍或是干呕几回,貌似练就“葵花宝典”,过程苦痛而结果更痛苦,一般写这样文章的人手里握的何止是一把双刃剑,简直就是一个超级狼牙棒,伤着别人也刮着自己。
十一期间,天涯论坛上的一个帖子让一位名叫“小月月”的人物迅速蹿红。这位女主角体型肥胖、喜怒无常、言行乖张,却得到了众多网民的“追捧”。几天时间,帖子的点击率达到了千万数量级。
网友找来找去,没有什么与这个“小月月”相关的玉照可供瞻仰,都是大段大段的文字介绍,此女如何横空出现,其一言一行如何给芸芸众生造成莫大的影响,介绍的比较隐晦,了解的不够透彻,于是暂且屏蔽透过衣服看肌肤的冲动,下下工夫去找找更加详尽的文字,让自己去感受大家的感受,希望能在激动中再产生一些冲动。
有事实证明,“小月月事件”是某书商利用网民口味,策划的一次低俗文化炒作。就像《赤壁》让曹操、周瑜玩“三角恋”,《大话西游》让唐僧爱上白龙马,似乎越俗、越出位越受欢迎。一方面,俗文化能排解压力,使人产生解脱和刺激感,更适合消遣。但另一方面,人民论坛的调查中,45.8%的人无奈表示,主流文化不吸引人,大众只能“被低俗”。
咆哮体一般出现在回帖或者QQ、MSN等网络聊天对话中。
咆哮体最早起源于豆瓣网。豆瓣网的景涛同好组最为出名。他们奉在影视作品中经常表情夸张,以咆哮姿态出现的电视演员马景涛为教主。 后在人人网上有人发起一篇题为《学法语的人你伤不起!!!》的文章,自称为“校内咆哮体”。在豆瓣等社区引起部分争论。一时间各种专业版本的咆哮体文章陆续出现,有英文版、西语版、日语版等等,在网络上被疯狂转载。从而引申出了各个专业的咆哮体版本,甚至各路粉丝也纷纷开始撰写关于他们的偶像的咆哮体文章。 咆哮体一般是用来自嘲,诉说自己的遭遇和感受,让人看了之后忍不住哈哈大笑。网友分析说:其实使用“咆哮体”自嘲是一种乐观的表现。咆哮体可用于任何主题的讨论,而现实生活中,这些常用咆哮体的人,其实离咆哮这种状态非常遥远。 咆哮体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惊讶、愤怒的心情。 重庆明亮心理咨询所邱驷医生认为,如果“咆哮体”真的可以成为一部分人减压发泄的手段,也未尝不可。“网上排解心理压力有一定效果,但人们最终要落实于现实中。如果网络的发泄让人在现实生活中越发退缩,就不是一件好事了”
“蜜糖体是一种情感的倾诉、纺纱体是一种标榜性格的个人语言风格。知音体纯属通过恶搞的方式来夺人眼球,而梨花体可以说是文学鉴赏水平的一种集体沦丧。”有学者如此分析。不过,他同时表示,即便如此,人们也大可不必将这种新的网络文体、写作方式视作洪水猛兽,因为有的还是可以接受的,“但对那些恶俗的语言风格最好不要效仿,避免其泛滥成灾”。
搞文化研究的陈占彪认为,新的网络语言、语气和表达方式,难免会让占据文坛主流的传统作家和那些习惯阅读传统文风的人感到别扭,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年青一代的“自我区隔”与“自我认同”。不过,对外人来说,这样的“自我区隔”犹如天书,要么徘徊门外,要么绕道而行。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文学评论家张柠表示,从韩愈、欧阳修等唐宋八大家的新古文运动到后来的白话文运动,文体的演变实际上包含着话语权力的转移。比如小说在古代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古代小说家搞创作就像干坏事一样,只能偷偷地写,在民间秘密流传。“这跟现在有些网络语体的遭遇差不多,得不到主流的认可。” “以前是没有网络的,作家们都是拿着笔和纸搞创作,但现在不一样了,写作方式和承载媒体都发生了变化,出现不同于占文坛统治地位的传统语言风格,为什么不能理解?”在网络上发表过长篇小说的80后写手陈怡抱怨说,用蜜糖体、纺纱体写总比那些传统作家把小说原封不动地搬到网络上好。
著名网络写手“和菜头”认为,那些产生于网民创作的文学未必不是很棒的作品,他们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内容浅显易懂,难道真的比所谓的名家写得差?“就好像现在,有些人甚至觉得唐宋八大家的文笔很烂,语言晦涩古奥,因为如今没有人那么写文章。《废都》等那些曾经风靡一时的作品,不可能在任何时候都受到读者的喜欢,毕竟,年轻人有年轻人的喜好。” “当年的白话文运动也曾经让那些习惯于文言文写作的人不屑一顾,但是现在白话文的地位已经明摆着了。当年胡适创作的《两只蝴蝶》号称开创了白话文诗歌的先河,‘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这诗歌如果放在今天,任何一个三流文学青年读起来都觉得是小儿科,自己用脚也能写出比这个更好的诗来,但在当时,那可是新兴事物。”和菜头表示,如果现在写文章还跟着老古董“之乎者也”,根本创造不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文体。网民不应该因网络新兴语言风格的瑕疵遭受指责,因为他们在尝试前人未曾做过的事情。 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主张对网络语体“宽容相待”,他认为目前网络语言的百家争鸣实则是一种“后现代文化现象”,是文化传播手段和制造手段不断变化以及所有人都享有文化制造权利的民主化过程。顾晓鸣指出,“网话文”的时代,实质上就是一种交流状态,可以有无穷无尽的组合。在现成语言材料有限的情况下,网友通过恶搞对现成语言材料的变通使用不足为奇。“无论有多少网络流行语体,它们都将自生自灭,并不需要进行刻意地抨击或者宣扬,合理的自然会流传下来,无稽的也自然会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