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科学巨匠丛书中的一册,书中以大量翔实的资料及生动的文笔详细记叙了当代著名科学家李四光的身世及科研成就。向读者展示了科学家不墨守成规,勤奋严谨。孜孜不倦地对科学的探索精神。 本书内容丰富,集知识性及可读性为一体,使青少年从中领略科学巨匠的思想风范和人格力量,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扩大视野,从小就在心田中植入科学的种子。
1.1 关于讨论地壳运动问题的若干重要观点
1.2从地壳组成的观点研究大地构造的几个方面
1.2.1基底和覆盖沉积层的划分以及它们个别形成的过程
1.2.2隆起和沉降地区的划分以及它们相对的起伏形态的转变过程
1.2.3地槽和地台的划分以及它们转变的过程
1.2.4根据各种褶皱形态的特征推断基底的起伏形状
1.2.5从造山褶皱、区域变质、火成岩活动地带的转移和硅铝层、硅镁层在地球表面分布的范围推断大陆成长的过程
1.2.6在地面露出和假定埋伏在地下的深断裂对地块的划分亦即地壳的组成形式所具有的意义
1.2.7从古地理形势的演变,或根据古地理形势的假定,结合区域地质的某些条件,划分构造区域为“构造单位”;并根据构造单位的某些共同特点,分别构造单位的类型;或按照它们各别固有的特点,划分独特的构造区
1.2.8其它
1.3从地壳结构的观点划分构造形态的若干传统概念
1.3.1普通构造形迹类型的传统名称述要
1.3.2多少被认为具有普遍性的构造带(或区)的若干重要类型
2.1鉴定每一个构造形迹或构造单元(在地质力学上称为结构要数)的力学性质
2.2辨别构造形迹的序次,按照序次查明同一断裂面性质可能转变的过程
2.3确定构造体系的存在和它们的范围
2.4划分巨型构造带,鉴定构造型式
2.4.1第一类
2.4.2第二类
2.4.3第三类
2.5分析联合和复合的构造体系
2.6岩石力学性质和各种类型的构造体系中应用活动方式
2.7模型实验
3.1构造运动时期的鉴定
3.2古构造型式的鉴定
3.3各级构造型式对大矿化带和矿田的控制作用
3.4构造型式所涉及的地壳深度
3.5各种构造面或构造面显示力学含义的特点
3.6各别褶皱形式的决定因素
3.7岩石的弹、塑性能的统一性与松弛现象
3.8在岩层中不显示构造迹象的应力作用和现时尚在活动的应力分配情况的探测
4.1运动发生的时期
4.2运动的方式和方向
4.3运动的起源和动力的来源
李四光 (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湖北省黄冈县人(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领导人。中国古生物学、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开拓者,创立大地构造理论地质力学,对亚欧大陆东部山脉体系的形成原因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是现代板块构造理论出现之前的大地构造理论之一。
20年代,李四光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担任教授。获得了伯明翰大学的科学博士学位。解放后,李四光对中国的能源、地震、矿产资源等方面都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推动了中国地质工作的开展。他还非常精通于古生物学、第四纪冰川地质和地质力学。李四光另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打破了“中国贫油论”的错误论断,为中国人民找到了大油田。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因病逝世,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