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主义

词条名 经验主义
目录导航

主要内容

经验主义作为认识论中的一种派别,认为经验是人的一切知识或观念的唯一来源。作为认识论的概念,经验主义是同唯理论对立的,经验一词主要指与理性认识相区别的感性认识阶段。经验主义往往片面提高经验或感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定性,不同程度地贬低甚至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定性。根据对经验内容的解释,在哲学基本立场上,经验论又分为唯物主义经验主义和唯心主义经验主义。唯物主义经验主义承认经验是认识的最初出发点,认为经验是外部世界的对象、现象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结果,经验来源于客观实在。唯心主义经验主义认为经验只具有纯粹主观的性质,是人的主观体验,否认经验的客观来源,认为人在自己的经验中并未超出内在世界(感觉、感受等)的界限,经验不和客观事物发生关系。

唯物主义经验主义的因素在古代伊壁鸠鲁学派的学说中以及唯名论哲学中就已经出现。但是其形成则是在17世纪英国哲学家F·培根、T·霍布斯、J·洛克那里,而在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中则得到了最充分、最完全的表现。唯心主义经验主义出现在18世纪,其主要代表是英国哲学家G·巴克莱和D·休谟。经验主义哲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存在着经验主义与唯理论之争,而且到了18世纪后,又存在着唯物和唯心两派的斗争。经验主义与唯理论的论争主要集中在:(1)关于知识的来源。唯理论者认为来自天赋观念或来自不依赖于经验的概念、知识;经验主义则认为经验是知识的来源。(2)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唯理论者一般强调理性认识的确定性,而经验主义者大都强调感性认识的可靠性。(3)在认识方法上。唯理论者偏重演绎和综合,而经验主义者重视归纳和分析。(4)关于真理的标准。唯理论者强调真理的标准在于真理自身,而经验主义者则认为判定真理应诉诸经验。经验主义内部的唯物与唯心两派斗争,主要是围绕经验的来源,经验与外物的关系等问题展开的。19世纪以后,虽然费尔巴哈哲学属于唯物主义经验主义,但西方各国经验主义一般都沿着巴克莱、休谟的唯心主义经验主义路线发展,如法国的实际主义、德奥诸国的经验批判主义,以及20世纪出现的实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等哲学流派。它们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继续了巴克莱、休谟的唯心主义经验主义,又带有若干新的特征。马克思以前的唯物主义经验主义,在其对感性经验作唯物主义的说明这点上是正确的,而在认识论的全体上是错误的。它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不懂得认识过程的复杂性,片面夸大认识的某个因素、阶段,所以不仅战胜不了唯心主义经验主义,而且还摆脱不了唯心主义的纠缠。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经验主义与唯理论各自的片面性,建立了科学的、正确的认识论。

作为一种工作作风和行为,经验主义指片面夸大狭隘经验、轻视理论指导的行为。这种经验主义本质上是主观主义的表现,否认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必要性,割裂实践与理论的辩证关系,容易受到教条主义的蒙蔽。毛泽东说:“有工作经验的人,要向理论方面学习,要认真读书,然后才可以使经验带上条理性、综合性,上升成为理论,然后才可以不把局部经验误认为即是普遍真理,才可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

(本目录内容由搜狗四史百科编委会编写)

历史沿革

纵观经验主义的发展历史,基本上可以区分为两类学派:温和的经验主义与激进的经验主义。前者认为,所有的意识观念均来源于知觉,但同时也承认意识的机能(诸如记忆、想象和语言的功能)是内在的能力。相比之下,后者的观点则更为激进,公开宣称不仅意念的内容,而且意念的整个过程都不可能存在内部能力,而只能是习得的。[1]

三大英国经验主义者

《经验主义问题》作者费耶阿本德《经验主义问题》作者费耶阿本德大卫·休谟、约翰·洛克(John Locke)及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并称三大英国经验主义者。

1、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苏格兰哲学家,出生在苏格兰的一个贵族家庭,曾经学过法律,并从事过商业活动。1734年,休谟第一次到法国,在法国他开始研究哲学,并从事著述活动。1763年,休谟又去法国,担任英国驻法国使馆的秘书,代理过公使。1752年至1761年,休谟曾进行过英国史的编撰工作。休谟的主要著作有:《人性论》(1739—1740)、《人类理解研究》(1748)、《道德原则研究》(1752)和《宗教的自然史》(1757)等。

2、约翰·洛克,著名的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8月29日~1704年10月28日)是全面系统地阐述宪政民主基本思想的第一位作家。他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美国的开国元勋及法国启蒙运动中的许多主要哲学家。

3、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年—1753年)是英国(爱尔兰)近代经验主义哲学家三代表之一(另两位是洛克(John Locke)和休谟(David Hume)),著有《视觉新论》(1709)和《人类知识原理》(1710)等。[1]

康德的折衷

康德提出了一些关于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问题的假设。康德将科学认作人类知识的最高形式,并且确认它起始并同步于人的经验。然而,康德又认为人类经验的形成必然地带有人类心灵的自在特征。正是人类的心灵才产生了科学所研究的有规则的现象。于是,最终的真正知识——科学就能立足于在心灵中先天具备、因而也就先于经验而存在、同时又获得理性证实的基础之上。康德把这种由先天理性(形式)和之后的经验(质料)结合起来的命题称作综合命题,以此来尽力调和或折衷唯理论与经验论的矛盾,并试图克服两者的片面性。[1]

习惯性期待

休谟强调的是:“一件事情发生后另外一件事情也会发生”的想法,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种期待,并不是事物的本质,而期待心理乃是与习惯有关。让我们再回到小孩子的心态吧。一个小孩子就算看到一个球碰到另外一个,而两个球都静止不动时,也不会目瞪口呆。所谓‘自然法则’或‘因果律’,实际上只是我们所期待的现象,并非‘理当如此’。自然法则没有所谓合理或不合理,他们只是存在罢了。”——《苏菲的世界》。[2]

温和的经验主义

经验主义的漫画经验主义的漫画自16世纪起,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争论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再次爆发。F.培根依据实验科学,强调感性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同时,他并没有把人的认识局限在感性经验上,而是承认了理性认识的必要性。他认为只有把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运用科学实验和客观分析,才能克服认识上的混乱,推动知识的进步。继培根之后,J.洛克通过对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天赋观念论和以G.W.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的批判,竭力肯定了经验主义的原则。[2]

洛克指出,人的适应是先天就有的,人的心灵本来像是一张白纸,在它上面并没有任何天赋的标记或理念的图式。至于各种观念和知识是怎样写在这张白纸上,进入人的心灵之中的问题,洛克在他的《人类理解论》一书中给出了答案:“我们的全部知识是建立在经验上面;知识归根到底都是来源于经验的。”在具体论证这一原理时,洛克采取了类似于近代心理学的方式。他把一切知识归结为观念,而一切观念又可被分析为简单观念。他断言,简单观念是不可再分的,是构成知识的固定不变的、最单纯的要素。所有的简单观念,都来自外部感官或内省,也就是说,都来自外部经验或内部经验。人的心灵处理这些简单观念的能力主要有三种:

一是把若干简单观念结合成为一个复合的观念;

二是把两个观念(不令是简单观念或复合观念)并列起来加以考察,形成关系观念;

三是把一些观念与其他一切同时存在的观念分开,即进行抽样,由此形成一般观念。

至此,作为经验主义集大成者,洛克完成了经验主义认识论的体系,从而与理性主义展开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对抗。[1]

激进的经验主义

激进的经验主义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都可以追溯其起源;不仅没有任何天赋的或先天的命题。激进的经验主义者强调感觉经验而否认理性思维,在他们看来,理性认识是抽象的、间接的认识,思想愈抽象则愈空虚,愈不可靠,愈远离真理。所以,他们持极端唯名论的观点,根本否认抽象,否认有普遍概念和普遍命题。例如,J.S.穆勒认为,逻辑和数学的命题也是从经验中来的,其所以为真理也只是因为它们在经验中总被发现是这样的,因而它们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必然的真理,甚而有可能为将来的经验所修正。[1]

与经验主义

对于心理学而言,学者们更倾向于接受经验主义而不是理性主义。这在英、美等国已成为一种逐渐强化的趋势。在这些国家里,经验主义是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根据现代的趋势,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对立将为天性论与经验论,或者本性与教养这类人们更为熟悉的辩论所替代。然而,在经验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中也并非没有例外。例如,N.乔姆斯基就力图陈述人类语言的句式中有许多属于先天具备的观点,并向行为主义式的经验论发出了挑战。乔姆斯基依据笛卡尔的语言学观点,将语言的基础置于直觉而非待业,并把语言视作一种相对来说未受其他刺激控制影响的逻辑系统。与此相似,J.皮亚杰也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是由逻辑性的方式得以展开,而不是导源于环境的形式,尽管皮亚杰本身并非一个天性论者。总之,个体获得知识的问题还有待于同个体精神领域的全部内容的发生相联系,如此方能完整地揭示其深刻的关系。经验主义对此作出了努力,但是很明显,它的理论不是全部的谜底。[1]

关系

经验主义一词原本意指古希腊医生的经验,拒绝一味接受当代的宗教教条,而是依照所观察到的现象为分析依据。经验主义首先在十七世纪由英国人洛克系统性的阐述。洛克主张人的心志原本是空白的表格,而是经验注记其上。这种主义否定了人拥有与生俱来的观点或不用既有经验就可以获得的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经验主义并不主张人们可以从实务中自动地取得知识。根据经验主义者的观点,经由感受到的经验,必须经过适当归纳或演绎,才能铸成知识。在哲学发展上,经验主义一直和理性主义作为对比。理性主义认为大部分的知识是归咎于感觉上的独立思考。无论如何,这种对比已被视为过于简单化,因为近代的欧陆理性学者也倡导利用科学方法去取得实际经验;而洛克也认为超自然的知识(如宗教神学)必须单独既有直觉或推理才能取得。

经验主义是逻辑实证主义(逻辑经验主义)的前身。经验主义的方法还在影响自然科学,是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而自然科学方法则是传统观念的发展。然而近几十年来,一些新的理论学说,例如量子力学,构成主义,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已经开始对经验主义在科学研究的方法上的地位产生了轻微的冲击。另一方面,诸如量子力学的一些理论证明了经验主义的不可靠性:经验主义不具有发现违反直觉的科学规律的能力以及对理论进行更改以适合这些规律的能力。

方法论

相信现代科学方法,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否定先天道德范畴的先验性。意即通过事物现象的直观性对人的感受作用而归纳它的本质,通过感官实践来获得外界知识的方法。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