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银行,也叫做食品银行,翻译为food bank,源起于美国,在欧美地区发展较好,香港社福界近年来积极提倡此措施,已成为该地区的特色公益。食物银行目前尚未在中国国内开办,但已有专家指出,或可解决中国节日食品过剩的现象。
食物银行源于减少生产过剩导致的浪费,它起源于美国,后经加拿大传入欧洲。起因是,在欧美发达国家,浪费与饥饿是个并存的现象。一方面,由于物质的极大丰富,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浪费现象。如各超市中那些即将过期、但又卖不出去的食品就需要花费不少的资金进行处理和销毁;大量剩余农产品的加工处理同样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
欧盟国家历史上就出现过因农产品大量过剩,无法处理,而不得不将成吨的牛奶与黄油倒入大海的情况。与此相对照,由于种种社会问题与分配不公,喝不上牛奶、吃不到黄油的穷人也大有人在。在这种情况下,一批热心于慈善事业的志愿者便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所谓的“食品银行”即食物银行。将这些剩余食品白白扔掉或是耗费资金处理掉,不如收集起来,免费发放给那些忍饥挨饿的街头穷人。这样既减少了浪费,又帮助了穷人。
食物银行如今已遍及欧洲的13个国家,总数达157家。比利时的“食品银行”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近20年的发展,如今在比利时的9个省份都已有了分行,通过遍布各地的665个协会具体负责救济穷人的工作。香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多个地区社团便开办过实物式的食物援助,港府自2008年开始则正是开始推行食物银行计划。香港目前有20多家食物银行,有慈善机构、民间团体开办的,也有港府开办的。石硖尾食物银行由当地慈善机构圣雅各福群会经营。
收取发放免费原则 所有食品均免费收取,不付分毫。同样,食品的发放也本着免费原则,不得额外收费,获取好处。
工作人员不计报酬、本着自愿 在“银行”工作的人员完全本着自愿原则,不取报酬。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下称粮农组织)的粮食概念就是指谷物,包括麦类、粗粮和稻谷类三大类。粮食的生产都受制与气候,与降雨量、热量等一些自然因素直接相关。近几年接二连三的自然灾害对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成立食物银行就是应对粮食安全。
利于粮食资源的社会最大的配制,使粮食得到了最大的利用。培养公民及企业的社会责任心、公德,节约意识 通过捐赠培育公民及企业的责任心,树立全民节约意识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的生存的基本保障之一。如果吃饭问题都不能解决,人就会铤而走险,违法犯罪的情况也随之出现,所以建立“食物银行”有助于社会稳定,缓和社会矛盾,更是维护社会公平、政府公益事业的重要体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