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全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励精图治、攻坚克难,改革发展各项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开创崭新局面,得到广大干部群众衷心拥护和国际社会高度评价。
2014年11月,习近平到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的“三个全面”。
2014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则将“三个全面”上升到了“四个全面”,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新增了“全面从严治党”。
尽管此前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就这“四个全面”作出过一系列的重要论述,但在公开报道中,将“四个全面”并提,还是第一次,意义深邃。
此外,习近平在江苏将“全面从严治党”加入到“四个全面”中时,特别采用了“大气候和小气候”的比喻,“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同任务,需要大气候,也需要小气候。各级党组织要主动思考、主动作为,通过营造良好小气候促进大气候进一步形成。”
从时间轴来看,“四个全面”是在不同高层会议场合逐步提出的。
2012年11月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
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2014年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3]
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4]
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胜利闭幕,翻开五中全会公报,一个变化令人瞩目——“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公报提出的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5]
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在北京胜利召开。大会报告指出:“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了战略谋划,做出了全面部署,并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演进的历史趋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逻辑,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安排,既立足于当前中国发展的实际,也适应未来中国发展的新趋势,完整勾画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有了近期、中期和长远目标三者统筹兼顾,我们就不会由于放眼长远而放弃脚踏实地,也不会因为注重当下而迷失远期奋斗方向。[6]
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行了战略谋划,做出了全面部署。大会报告指明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要目标任务。
大会指出: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
“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有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
2013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201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全面的战略部署。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的要求,并对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了部署。[7]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言简意赅、精辟深刻,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既统揽全局又突出重点,每一个“全面”都有其重大战略意义,相互之间密切联系、有机统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是简单的并列、平行关系,而是一个有机联系、环环相扣的整体。从大的关系看,是目标引领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一个都不能缺的三大战略举措,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源泉、法治保障和政治保证。从每一个“全面”之间的具体关系看,也都是彼此联系的。全面深化改革,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也是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需要。全面依法治国,本身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又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法治保障,无论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都需要在法治的轨道上、框架下来进行。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8]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而要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就要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闸门,到十八届四中全会高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旗帜,两次全会、两大主题、两份决定,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总体战略在时间轴上的顺序展开,是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蓝图的姊妹篇。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均进行了专门论述,不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都对从严治党提出了新要求,也都以党的领导作为实现目标的根本保证。[9]
就是“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蕴含了深刻的战略思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抓手、定海神针和助推器;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
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四个“全面”加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从历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丰富发展。
从当代中国的现实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集中体现了时代和实践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从事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行动纲领。[8]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来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奋斗取得的根本成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主题,也是中共十八大以来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主题。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门研究部署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并做出决定。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重点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问题并做出专门决定。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围绕研究“十三五”规划建议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总体部署。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以制定《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修订《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为重点专题研究全面从严治党。至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分别通过一次中央全会进行了研究和部署。“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中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中国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成果。</p>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有机统一体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蕴含着重大战略意义,相互之间密切联系、有机统一,具有紧密的内在逻辑,是一个整体战略部署的有序展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重大战略目标,是中国共产党确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居于引领地位。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障。全面深化改革,着眼解决我们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机制弊端,是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活力、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全面依法治国,着眼促进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是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犹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源泉和法治保障;全面从严治党,着眼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锻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完成执政使命的迫切要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提供根本保证。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习近平指出,我们要紧紧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战略目标不动摇,紧紧扭住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三个战略举措不放松,努力做到“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蕴含着科学统筹的思想方法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创造性地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这一发展动力、全面依法治国这一重要保障、全面从严治党这一根本保证有机联系、科学统筹起来,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历史观、价值论。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全面、联系的观点
对小康社会的要求是“全面建成”,对改革的要求是“全面深化”,对法治的要求是“全面推进”,对治党的要求是“全面从严”,并把四个方面科学联系起来,从整体上形成一个战略布局。习近平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种很全面的观点,不是单打一”。这深刻体现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的要求,彰显了全局思维、战略思维,是全面系统、辩证平衡观点的实际运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这一战略布局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过程中,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比如,我们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全面部署,又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既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顶层设计,又强调突出抓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既对全面依法治国做出系统部署,又强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总目标和总抓手;既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系列要求,又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突破口,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着力解决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问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统筹兼顾的要求。这一战略布局着眼的是统筹把握、协调推进,把改革的“破”与法治的“立”统一起来,把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统一起来,把总体部署与具体规划统一起来。习近平指出,“必须在把情况搞清楚的基础上,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我们过去犯一些历史性的错误,往往就在于一种倾向掩盖了另一种倾向。要始终注意平衡着力,通盘考虑各方面情况和进展,统筹好推进的速度、力度和进度,把握平衡、综合施策,从而激发统筹兼顾的优势,达到更好效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集中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自觉运用。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中共十九大报告在阐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
统筹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艰巨繁重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以保证正确方向、形成强大合力。全党要自觉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加扎实地推进经济发展,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更加充分地激发创造活力,更加有效地维护公平正义,更加有力地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深入地改进党风政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和基本依靠。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总结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深化扩展治国理政的理论视野和实践领域,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和战略眼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以上内容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授权提供,作者:王香平)
“四个全面”的提出,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日臻成熟。[9]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并提“四个全面”,是全面吹响了治国理政的“集结号”,不仅让人回味无穷,而且令人热血沸腾。[10]
“四个全面”是对这些思想实践的概括总结,也是对未来的战略指引,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相互作用、螺旋递进,将贯穿中国实现小康社会的全过程。
(本词条内容由搜狗四史百科编委会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