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药灸

中文名 隔药灸
区域护理 骨质增生、足跟痛、关节疼痛
目录导航

隔药灸

疗法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可追溯到“”。灸疗法不仅在医学著作中已经作为一种主要疗法应用于临床,而且一些非医家在引喻射事时亦多用灸法,这充分表明,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灸疗之法已经相当盛行了。

在晋唐至宋代的一些重要医学著作和针灸书籍中,灸法都被作为重要的内容被载入,首创隔物灸法,包括隔盐灸、隔蒜灸、川椒灸等。在这时期,出现了以施行灸法为业的灸师。

这传统的艾灸疗法,简单方便,行之有效。也时常在用,但有烟、有火,不环保,不安全。限制人们广泛的应用

于是无烟、无明火的现代艾灸应运而生,显示出新的优势。被广泛的应用.

隔药灸的关键在艾灸和中药。药、针、灸是中医的三大法宝,隔药灸是将两者优势的高度结合。她不仅满足一般人的需求,而且能满足更高的需求。

养生的最高境界是精、气、神,艾灸的最高境界是隔药灸。

隔药灸适合面广,不论男女,年龄,亚健康,抗衰老,养生,美容养颜,塑型丰胸,甚至于一些疾病。

纵观艾灸史,传统艾灸源于灸疗,盛行于艾灸,顶峰于传统隔药灸。艾灸是一个过渡期,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期,他最终走向隔药灸。现代艾灸的发展,也会遵循历史的轨迹,发展到艾灸历史上的最高境界——隔药灸。

隔药灸的药粉末的分类

针对某些病证的

如、腰痛、痛经等;

操作时可局部用药,如阿是穴等。

根椐脏腑经络气血制作的药末

如;活血化瘀药、复元活血汤、温经汤羌活胜湿汤

用于 气滞血瘀 经络瘀堵 手脚怕冷等

隔药灸的

、脏腑功能减弱、老化、早衰、免疫力低下、各类关节痛 、颈椎病、肩周炎、项背腰痛、烦躁易怒、失眠多梦、畏寒肢冷、头晕目眩、神经衰弱、健忘、子宫脱垂、月经不调、痛经、宫寒不孕、带下病、面部肌肉松弛老化、脸色暗黄、精神疲倦、少气懒言、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糖尿病、脂肪肝、高血脂、食欲不振、口苦口腻、胃酸、胃痛、胃胀、胃寒、腹泻、便秘、贫血、经血量少、色淡、经期延后、崩漏人群、白带绵绵、便血、尿血、皮下出血、眼袋、水肿、肥胖或消瘦、面色暗沉、早衰、色斑、疲劳、老年斑、自汗、盗汗、脱发、头晕、眼花、耳鸣、耳聋、失眠、腰膝酸软、腰酸背痛、性冷淡、尿频、尿闭、尿失禁、尿路感染、更年期综合症、痛经、月经不调、男女生殖系统问题、牙齿易于松动、甚至过早脱落、面色无华、憔悴、皮肤干燥、经常感冒、胸闷、鼻咽干燥、自汗、无汗、鼻塞、流涕、不闻香臭、或鼻出血、喘促胸闷、水肿、小便不利、抽烟、用于心神不宁 失眠多梦、面色(白光)白、晦滞、面部青紫、或面色红赤、头痛、头晕、神经衰弱、失眠、多梦、烦躁、健忘、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心悸、经常胸闷、心情抑郁、头胀头痛、面部色斑、面色发青、老年斑、急躁易怒、情绪低落、视物昏花、乳房胀痛、乳腺增生、小腹胀气、闭经、食欲减退、脂肪肝等

以上操作时可穴位用药

隔药灸临床借鉴

咳喘

取穴:定喘、肺俞、心俞、膈俞。  治法:将细辛21g,白芥子21g,甘遂12g,白果30g,地龙20g,黄芪30g,半夏20g,柴胡20g,元胡21g,川芎30g,补骨脂20g,五味子20g。上药共研细末分别贴于上述穴位,以艾灸仪灸之,先期每日一次,后每三日一次  疗效:以上法共治92例。结果治愈43例,好转4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4.6%。

冠心病

取穴;至阳。  治法:选好穴区后,用隔活血化瘀药粉灸疗,每次30min,每日1次,3星期为1疗程。疗程间隔5日。施灸期间停用一切有关药物及忌寒凉之品。  疗效:共治冠心病患者60例(内伴心绞痛者21例),隔药饼灸后不仅对临床症状的改善有显著效果外,心电图和甲皱微循环(除平均管襻数和平均管径数外)也均有明显改善(P<0.5~0.001)。

胃下垂

取穴:中脘、神阙  治法:  药粉制备:附子6g、肉桂6g、丁香6g、党参6g、黄芪6g、白术6g、香附3g、陈皮3g、麦芽3g、桑寄生3g、升麻3g。将诸药共研细末 用法:二穴同取,用时每穴取一药粉,以艾灸仪灸之。每日灸治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日。  疗效:共观察50例,经治疗3个疗程,结果:痊愈37例,;好转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

脾虚证

取穴:分二组。① 足三里、关元;② 中脘、血海。  治法:  药饼制备:黄芪、川芎各6份,党参、白术、陈皮各3份,干姜、白蔻仁各2份,甘草1份。将上药共碾细末,以艾灸仪灸之。  用法:每次取一组穴,二组穴位交替使用。在所选的每个穴上,用1份灸粉施灸,每日治疗1次,三个月为1疗程,一般治疗1个疗程。  疗效:共治疗50例,结果:痊愈10例,显效26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0%。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取穴:  主穴:分为二组。① 中脘、气海、足三里;② 大肠俞、天枢、上巨虚。  配穴:脾胃虚弱加脾俞,湿热蕴结加水分,肝郁脾虚加肝俞、脾俞,脾肾阳虚加关元。便秘加中注,脓血甚加隐白。  治法:主穴两组穴位交替使用;配穴据证(症)而加。双侧均取。药饼选用附子、肉桂、丹参、红花、木香、黄连等药研成细粉密藏备用。根据不同证型,配制不同药饼。湿热蕴结以黄连、丹参、红花等为主药,配以适量木香粉。其它各型均以附子为主药,配以适量肉桂、红花、丹参、木香等药粉。每份药粉2.5g,以艾灸仪施灸,每日三次,12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休息3日,6个疗程为疗效观察阶段。  疗效:采用隔药灸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3O例,结果近期治愈17例,有效1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通过对临床患者出现较多的几个症状作了观察,发现以主诉腹痛、腹泻、粘液血便为多见,其次是里急后重、肠鸣等。隔药灸治疗后,患者自觉症状有明显改善,提示隔药灸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尤其是对轻、中度患者。当然,重度患者需配合西医内科治疗甚至必要时外科治疗。另隔药灸对里急后重症状的改善效果明显高於对肠鸣的改善效果。机理研究表明,结肠黏膜T+8细胞明显低于正常组(P<O.01),肠上皮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HLH-DR抗原表达,提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存在肠黏膜局部免疫功能紊乱。隔药灸能有效纠正肠黏膜的异常免疫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或和消除肠上皮细胞HLA-DR抗原表达,增加T+8细胞数,调整T淋巴细胞亚群间的比例有关。

硬皮病

取穴:分为四组。① 大椎、肾俞;② 命门、脾俞;③ 气海、血海;④ 膈俞、肺俞。  治法:  药粉包制备:以白附子、乳香、没药、丁香、细辛、小茴香、苍术、川乌、草乌各等量,共研末  用法:上述4组穴位,每次取一组,轮流选用。行隔药粉灸。每周灸2次,以穴区出现红晕为度。部分局限性硬皮病患者加用剌络拔罐。3个月为1 疗程。  疗效:共治21例,其中系统性硬皮病5例,局限性硬皮病16例。灸治期间停用其他药物。结果:有效12例(系统性3例,局限性9例),有效率为57.1%。甲皱微循环检查,发现36.89%管襻顶有瘀血,治疗后减少至21.78%,前后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其中毛细管襻极度弛张者,治疗后基本消失,21例患者治疗前低于正常值的淋巴细胞转化率,治疗后显著提高(P<0.01)。

肱骨外上髁炎

取穴:阿是穴(压痛点)。  治法:  药饼制备:将川乌、乳香、没药、川芎等中药配制好后,烘干研成细末  用法:将药粉包置于肱骨外上踝压痛最显著处,以艾灸仪施灸,每次30min,以局部出现深红晕为宜。另配合针刺:取患者患侧列缺、手三里、曲池和阿是穴,施以捻转手法。病程2个月以上者,可对阿是穴作远点透刺,并行提插手法。留针20min,留针期间行针2次。针刺与药饼灸每隔1日交替进行,每6日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疗效:共治37例,经2个疗程治疗,治愈29例,显效4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

足跟痛

取穴:阿是穴(压痛点)。  治法:取患侧压痛点,双侧疼痛者取双侧压痛点。按独活寄生汤加味配方。诸药研细将药饼置于所选穴区;在药粉上安放艾灸仪。艾灸40min,取下灸仪,每日艾灸一次,10次为一疗程,一般须连续治疗二个疗程。  疗效:共治104例,临床治愈59例,显效24例,好转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4.25%。同时发现病程越短,疗效越好。年龄越小,疗效越好。

老年骨质疏松症

取穴:分四组。① 大椎、大杼、肝俞;② 中脘、膻中、足三里;③脾俞、肾俞、命门;④ 神阙、关元。  治法:  药饼制备:补骨脂、当归、生熟地、仙茅、仙灵脾、丁香、玉桂等采磨制成极细粉末  用法:每次取一组穴,四组穴可轮流选用。双侧均取,每穴放一药粉包,以艾灸仪施灸,隔日艾灸一次,每次一组穴,按上述4组穴顺序灸毕,再隔灸,如此循环至24次为一疗程。  疗效:本组21例患者,在艾灸前均有不同程度的肾虚之证,表现为腰脊板滞、足胫酸软、足跟疼痛、头晕耳鸣、神疲乏力、步履缓慢、活动不灵活……等,懒于参加活动及锻炼。当艾灸30~40壮以后,逐渐表现出不易疲劳,精力日益充沛,作家务事也有劲,动作较艾灸前灵活,步履有力轻快,并能参加活动,锻炼身体,运动量不断增加,腰胫酸痛明显好转。  实验结果表明,本组骨密度平均值在艾灸前低于同龄人的正常值,而隔药饼艾灸后高于正常值,且比艾灸前显著上升,P<0.005,临床症状也随之好转。

术后腹胀

取穴:神阙  治法:取炒莱菔子适量研细末。患者取仰卧位,神阙穴常规消毒后,将药粉包敷在神阙穴上,以艾灸仪施灸,以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度。一般灸20min~30min,6小时~12小时1次,治疗2次无效者,可改用其他治疗方法。  疗效:以上法共治60例,经治疗1次有效者38例,治疗2次有效者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 93.33%。

腰软组织损伤

取穴:肾俞、命门、阿是穴(压痛点)。  治法:  药粉包制备:方一:当归、白芍、红花、川断、狗脊、公丁香、桑寄生、升麻、川芎、木香各10g,乳香、没药各6g,全蝎3g。研末,备用。方二:药粉采用生川乌、生草乌各20g,丁香10g,肉桂10g,樟脑40g,共研细末。治疗先选定软组织损伤处最明显的压痛点,作一标记。根据痛处面积的大小,配制药粉包。  用法:用方一时,上穴均取。灸治时体位应舒适合理,极大多数取俯平卧位,应放松衣带。将药粉放在俞穴及压痛点上,以艾灸仪施灸。灸毕,要求达到灸部皮肤微微发红,应避免过分烫灼而起水泡。用方二时,仅取痛点。将痛处敷药粉,施灸,一次40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3日。一般治疗1~3个疗程。  疗效:用方一或方二药饼粉,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或痊愈。其中用方二灸治新伤84例(平均治疗次数为3次),痊愈75例,显效8例:有效1例。有效率100%。灸治陈伤16例(平均治疗次数为9次),痊愈3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3例。有效率81.3%。

小儿厌食症

取穴:神阙。  治法:  灸药制备:大黄、半夏、蜀椒、麦芽、白术、枳实,共研细粉,贮于瓶中,备用。  用法:时取药粉适量。以艾灸仪施灸,局部有温热感,患者能耐受为度。婴幼儿治疗时,术者可提起纱布,用手触试温度,以免烫伤,每日1次,7日为1疗程,至治愈为止。  疗效: 120例厌食症小儿中治愈90例,显效18例,有效7例,5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5.8%。本组病例,病程为1~12个月。多数病例做了微量元素测定,发现部分厌食患儿与锌的微量元素偏低有关,经治疗后锌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上升。

过敏性鼻炎

取穴:迎香、鼻通、印堂、百会、大椎、大抒、风门、肺俞。  治法:  药粉包制备:用白芥子、元胡、细辛、肉桂各10g,麝香、冰片各0.3g共研细末。  用法:患者取坐位,先以1寸毫针刺迎香透鼻通,印堂、百会斜刺。然后头稍低,于大椎、大杼、风门、肺俞穴位(双侧均取)上各放一配制好的药粉包后以艾灸仪施灸,10次为1疗程。  疗效:以上法共治疗78例,结果显效58例,有效1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6.2%。

抗衰老

取穴:分二组:① 大椎、肾俞、脾俞;② 膻中、中脘、神厥、关元、足三里。  治法:每次选一组,双侧均取。药粉采用补肾填精、益气健脾、活血化瘀中药,研碎成粉。以艾灸仪施灸,隔日灸一组,每周3次,二组穴位交替,24次为一疗程。  疗效:  (1)艾灸对老年人垂体- 甲状腺的影响  老年人外周血TSH、T3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T4则高於对照组,经艾灸治疗后TSH、T3浓度升高,与灸治前比P<0.05,提示老年人甲状腺机能减退,艾灸能增强垂体、甲状腺的合成分泌功能,促进老年机体代谢,增强机体的机能活动。  (2)艾灸对老年人促性腺激素、性激素的影响  结果显示,老年人促性腺激素量增高而睾酮含量下降与正常组比P<0.01,灸治后FSH下降、T升高与灸治前比P<0.01,L小时、E2虽有降低但与治疗前比P>0.05,表明老年人垂体、性腺激素代谢紊乱,艾灸可调整老年人血浆中FSH、LH、T、E含量,纠正随增龄而引起的促性腺激素、性激素的代谢紊乱状态。  (3)艾灸对老年人血液流变性的影响:老年人全血黏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浆黏度和血沉均高于青年对照组,说明老年人随年龄增长,血液黏度增高,经灸治后,除中切比黏度、红细胞比积变化不明显外(P>0.05),其余各项参数均有改变,与治疗前相比P<0.01,有显著差异,提示艾灸有改善老年人血液高浓、黏、凝聚状态。  (4)艾灸对老年人红细胞变形能力的影响:红细胞变形能力(RCD),是保证微循环有效灌注的重要因素,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将导致微循环瘀滞,使组织缺血、缺氧。红细胞滤过指数(FI)作为红细胞变形能力的指标,红细胞滤过指数愈大,红细胞变形能力愈小,本组老年人经灸治后红细胞滤过指数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提示艾灸能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促进微循环。

根据穴位和皮肤给药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