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学院

河西学院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文脉溯源

河西学院河西学院(3)194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新疆教育司拟在甘肃设立多所师范学校,发展民族地区教育。同年秋,甘肃省教育厅决定成立“甘肃省立张掖师范学校”,并于当年开始招生。《甘肃省志·教育志》载:“国立西北师范学校迁往临夏,原临夏师范学校迁往张掖,更名为“张掖师范学校”,校址暂定为文庙。

1942年,学校由文庙迁往木塔寺,学制四年,招收小学毕业或同等学历者,称“简易师范班”。同年8月,蒋介石视察张掖,曾巡视张掖师范学校,并拨款维修。

1945年,增设三年制普通班,招收初中毕业生。

1949年9月,张掖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张掖师范学校。

1950年4月,张掖师范学校与张掖农校、张掖中学三校合并成立“省立张掖联合中学”,内设师范部、农校部、中学部。

1955年春,甘肃省政府决定恢复张掖师范建制,在张掖县城北郊清明坛(现体校址)重建校舍。

1956年8月,学校正式招生,并逐步形成了三年制中师(招收初中毕业生)、三年制初师(招收小学毕业生)和三年制幼师并存的学制格局。这所学校即可视为后来张掖师范学院的前身。

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各行各业掀起了“大跃进”的热潮,学校教育也不例外。同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教育事业管理权力下放问题的规定》,高等院校分中央部委办、省办和地方办学,分级管理。在此背景下,张掖专区开办了工、农、师范、医、艺术等五所高等学校。

1958年9月,在张掖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合并张掖二中、张掖青东二校,成立了张掖师范学院,校址即今河西学院南区,隶属张掖地委、专属,这便是张掖历史上第一所高等院校。

新成立的张掖师范学院以适应“多快好省地扫除文盲,大力普及教育”的形势需要,开办附小、附中、附师、师院教育,形成了小学——中学——中师——高师并举的多层次教育格局。学院设语文、数学、生化、体育四个专业6个系科及1个幼儿教养员训练班,教职工30多人。1959年初,既有师范类学生621人,其中中师生415人、高师生226。

1959年,中央召开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巩固、调整、提高”的教育工作方针,同年7月,张掖地委、专署按照集中力量办好几所专科学校的要求,决定将张掖师范学院附师、附中、附小移交张掖市,将张掖师范学院更名为张掖师范专科学校,仍隶属张掖地委、张掖专署。

1962年7月,根据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精神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张掖地委、专署决定,张掖师范专科学校停办,其部分教员及全部财产移交张掖师范学校。[6]

恢复重建

1977年8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教育、科学技术等领域开始清源、拨乱反正。经甘肃省委、张掖地委研究决定,在张掖师范学校基础上再次恢复张掖师范专科学校,与张掖师范学校合署办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领导体制。

1978年3月,从1977年参加高考的考生中招收中文、数学2个专业四年制本科班(高师班),中文、数学、物理3个专业二年制专科班。同年秋,又招收中文、数学、化学、英语、美术5个专业的二年制专科班。

1978年12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恢复张掖师范专科学校。

1979年9月,张掖地委、专署决定,师专和师范两校分设,师专留原址(即今河西学院南区),师范迁至县城东北角。同年10月,甘肃省决定全省师专为省、地两级双重领导,省教育厅主管行政、教学工作。

20世纪80年代以后,张掖师专经过管理体制改革,党政组织机构不断健全,职责分工逐步明细,专业设置更加合理,学校设有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美术等6个专业学科,学制均为两年。

1983年8月,科改为系,另设马列教研室和图书馆。

1985年3月,增设政治历史系。

1986年3月,增设生物化学系,学制均为三年。

1992年10月15日,张掖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张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所有专业的学制逐步改为三年。

1993年开始,又陆续增设了一批非师范专业:文秘、专门用途英语、计算机运用与维护、电气与电器、化工分析、化工工艺、市场营销、应用电子技术、企业管理、实用美术等,学制均为两年。[6]

合并发展

2000年9月,创建于1941年的张掖农校和20世纪80年代的张掖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并入张掖师专。开设了农学、园艺、农田水利、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农业机械、植物保护等专业。

2000年11月,原张掖师专正式向省政府提出改建河西学院的申请。

校园风光校园风光(21)2001年5月11日,教育部正式批复成立河西学院。6月19日,河西学院举行挂牌庆典。升格后的河西学院实行省地共建(甘肃省政府和河西五市)、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

2012年11月,张掖市政府与河西学院提出将张掖医专并入河西学院,组建河西学院医学院。

2013年4月19日,甘肃省政府同意将张掖医专、张掖市人民医院并入河西学院。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批复省政府,同意将张掖医专并入河西学院;9月16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将张掖医专和张掖市人民医院并入河西学院的实施意见》,2014年12月10日,省政府办公厅在河西学院召开并入工作会议,原张掖医专和张掖市人民医院正式并入河西学院,成立河西学院医学院和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6]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根据2020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河西学院设有18个二级学院,59个本科专业,11个医学专科专业,覆盖12个学科门类,已形成“教师教育、生态农业、医疗卫生、应用文理、工程技术”5大学科专业群。

学院设置 专业名称 招生层次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本科
汉语国际教育
人文教育
外国语学院 英 语
俄 语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历史学
旅游管理
酒店管理
政法学院 法 学
社会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
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学
工商管理
电子商务
教师教育学院 学前教育
小学教育
应用心理学
数学与统计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
金融数学
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 物理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能源与动力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化学化工学院 化 学
应用化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生物科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生物工程
农 学
园 艺
种子科学与工程
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网络工程
教育技术学
广播电视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数字媒体艺术
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
农业水利工程
工程管理
音乐学院 音乐学
音乐表演
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
美术学院 美术学
绘 画
艺术设计学
医学院 药 学
医学影像技术
康复治疗学
护理学
护理 专科
护理(涉外)
康复治疗技术
口腔医学
药学
医学检验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
针灸推拿.
中医学
助产
临床医学院 临床医学 本科
临床医学 专科
参考资料:[7]

师资力量

学院设置 专业名称 招生层次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本科
汉语国际教育
人文教育
外国语学院 英 语
俄 语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历史学
旅游管理
酒店管理
政法学院 法 学
社会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
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学
工商管理
电子商务
教师教育学院 学前教育
小学教育
应用心理学
数学与统计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
金融数学
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 物理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能源与动力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化学化工学院 化 学
应用化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生物科学
食品科学与工程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生物工程
农 学
园 艺
种子科学与工程
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网络工程
教育技术学
广播电视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数字媒体艺术
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
农业水利工程
工程管理
音乐学院 音乐学
音乐表演
体育学院 体育教育
美术学院 美术学
绘 画
艺术设计学
医学院 药 学
医学影像技术
康复治疗学
护理学
护理 专科
护理(涉外)
康复治疗技术
口腔医学
药学
医学检验技术
医学影像技术
针灸推拿.
中医学
助产
临床医学院 临床医学 本科
临床医学 专科
参考资料:[7]

学科建设

师资概况

截止2021年6月官网显示,学校共有教职工2018人(含附属医院),其中专任教师1100人,教授191人(含主任医师),副教授398人,高职比53.5%;博士277人,占比25.2%,硕士以上教师占80.5%;有兼职院士6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6人、全国模范教师3人,省级优秀专家14人、省级教学名师10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人、甘肃省园丁奖获得者9人、甘肃省飞天学者3人、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14人;聘请1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为学校兼职教授。杰出校友、中科院院士李灿任名誉校长,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玉良任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任应用真菌工程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傅伯杰任祁连山生态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1]

杰出人才

省“555创新人才工程”人选:孔东升、罗光宏、薛栋、雷玉明、张有录、谢继忠、高荣、王永恒[8]

省“333科技人才工程”人选:刘秀梅[8]

中国科学院院士:魏江春、庄文颖 [9]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9]

祁连学者:马统一、罗均华、杜军林、高荣、谢继忠、王锐、祖廷勋、邓瑞、牛彦红[10]

祁连学术带头人:闫作茂、陈艳、蔺海鲲、贾小军、何茂活、黄大祥、王俊科、岳国仁、王永生、杨有海、赵柱、王玉明、唐志强、王丁宏、杨瑚、盛建国、王莉、董家丽、纪建功、张芬琴、张勇、王进、罗光宏、魏生龙、郑凤莉、应萍、王锦、杨晓棠、高希春、钱军[10]

祁连青年骨干教师:王学忠、朱睦正、刘群、郭金生、韩久宁、何永林、张科智、张静、张燕、孙国军、冯晓娟、石彦龙、王清云、任雪峰、曹成、佟永纯、宋海、韩玉琦、齐亚娥、禹兴海、李春锋、冯星宇、祁昌平、何长林、郭玉坤、方媛、李晓霞、张蕾、张彦军、段宝军、刘文荣、曾秀存、王丹霞、张喜峰、郭有燕、韩多红、张春梅、徐琳、杨彬、高慧娟、范惠玲、闫芳、梁倩倩、李翊华、曹礼、程红玉、叶文静、郑海燕、郭军雄、罗旭、赵小云、杨淑珍、王莉、刘海鹰、尹克军、王丽、王雁、尚德民、徐彦、戴丽萍[10]

甘肃省领军人才:孔东升、刘金荣[11]

甘肃省“园丁奖”获得者:徐新建、安红钢、张芬琴、蔺海鲲、岳国仁、高荣、吴冬青、郑凤莉、何茂活、罗均华[12]

甘肃省教学名师:徐兆强、高荣、岳国仁、裴巧霞、杨成福、张芬琴[13]

教学建设

根据2020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河西学院有省级重点建设学科3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微藻工程);为甘肃省立项建设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4][15][16]

博士后工作站(1个):“甘肃省凯源生物技术开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14]

河西学院省级重点学科
序号 学科名称 学科带头人 所在学院
1 历史文献学(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高 荣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2 农业资源与环境(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张 勇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3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王大顺 教师教育学院

学术研究

河西学院省级重点学科
序号 学科名称 学科带头人 所在学院
1 历史文献学(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高 荣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2 农业资源与环境(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张 勇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3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王大顺 教师教育学院

科研成果

  • 质量工程

根据2020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河西学院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主编教材81部。[17]

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种子科学与工程

甘肃省级特色专业建(10个):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旅游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商管理、护理学、应用化学、物理学

甘肃省高校实验示范中心(6个):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影视与新媒体实验教学中心、旅游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护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电工程实训教学中心(名单不全)[18][19]

甘肃省大学生众创空间(1个):大学生众创空间[14]

  • 教学成果

根据2020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获得国家级的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多项。

2019年1月,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牵头、河西学院参加完成的《“跨区域跨校在线开放课程‘1MN’协同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精品课程
河西学院省级精品课程(名单不全)
序号 课程名称 主持人 获奖时间
1 化学教学论 安红钢 2005年省级精品课程
2 大学计算机基础 赵 柱 2005年省级精品课程
3 有机化学及实验 岳国仁 2006年省级精品课程
4 高等代数 徐兆强 2006年省级精品课程
5 原子物理学 孙桂华 2006年省级精品课程
6 中国现当代文学 朱卫国 2006年省级精品课程
7 无机化学及实验 吴冬青 2008年省级精品课程
8 植物学 张 勇 2009年省级精品课程
9 现代教育技术 张有录 2009年省级精品课程
10 物理化学 徐新建 2010年省级精品课程
1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杨 芳 2010年省级精品课程
12 数学分析 马统一 2011年省级精品课程
13 写作学 杨林昕 2011年省级精品课程
14 中国古代史 高 荣 2012年省级精品课程
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杜军林 2012年省级精品课程
16 声乐 李岚华 2013年省级精品课程
参考资料:

科研机构

河西学院省级精品课程(名单不全)
序号 课程名称 主持人 获奖时间
1 化学教学论 安红钢 2005年省级精品课程
2 大学计算机基础 赵 柱 2005年省级精品课程
3 有机化学及实验 岳国仁 2006年省级精品课程
4 高等代数 徐兆强 2006年省级精品课程
5 原子物理学 孙桂华 2006年省级精品课程
6 中国现当代文学 朱卫国 2006年省级精品课程
7 无机化学及实验 吴冬青 2008年省级精品课程
8 植物学 张 勇 2009年省级精品课程
9 现代教育技术 张有录 2009年省级精品课程
10 物理化学 徐新建 2010年省级精品课程
1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杨 芳 2010年省级精品课程
12 数学分析 马统一 2011年省级精品课程
13 写作学 杨林昕 2011年省级精品课程
14 中国古代史 高 荣 2012年省级精品课程
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杜军林 2012年省级精品课程
16 声乐 李岚华 2013年省级精品课程
参考资料:

学术资源

合作交流

2018年科研直接投入经费达到4795.74万元,较5年前增加8倍。2014年至2019年,项目配套经费共计3462万元;支持科研团队、各级科研平台建设经费累计2250万元;支持项目申报资助经费210万元;支持各级各类学术交流经费350万元;科研津贴奖励经费2100万元;校内自列课题经费380万元。[17]

2014年至2019年,河西学院先后承担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6项;地厅级科研项目205项;签订校地合作项目128项;校内资助立项268项。出版中专著45部,发表论文2800多篇,其中发表在SCIE期刊上论文140多篇,141项成果获省市以上科研奖励,其中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科技发明奖、发明专利奖、社科成果奖等奖励21项;授权专利2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36项。[17]

2018年成果获奖情况统计表
序号 成果名称 获奖名称 负责人 授奖机关 获奖等级 级别
1 同步分离清洗一体采收机 2018年度甘肃省专利奖励 陈天仁 甘肃省科技厅 二等奖 省级
2 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非正式制度实施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专著) 甘肃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杜军林 甘肃省政府 二等奖 省级
3 设施彩椒增效提质生产技术体系研究 2018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奖 张芬琴 甘肃省科技厅 三等奖 省级
4 中子引起的稀土同位素核反应激发函数研究 2018年度甘肃省自然科学奖 罗均华 甘肃省科技厅 三等奖 省级
5 5-氨基乙酰丙酸创新合成及其应用 2018年度甘肃省技术发明奖 王俊科 甘肃省科技厅 三等奖 省级
6 西行与东来之间:敦煌佛教哲学转换机制初探(论文) 甘肃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蔺海鲲 甘肃省政府 三等奖 省级
7 西北干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效应研究-以河西走廊为例(研究报告) 甘肃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唐志强 甘肃省政府 三等奖 省级
8 叶燮诗论研究 甘肃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曾贤兆 甘肃省政府 三等奖 省级
9 河西绿洲葡萄优质化技术体系研究 2018年度甘肃省林业科技进步奖 卢精林 甘肃省林业厅 三等奖 厅级
10 张掖市农村初中生网络成瘾与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张掖市社科重点课题奖 王莉 中共张掖市委宣传部张掖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三等奖 地级
11 “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推进张掖市农村家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掖市社科重点课题奖 郝德贤 中共张掖市委宣传部张掖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二等奖 地级
12 张掖市网络与新媒体发展与管理研究 张掖市社科重点课题奖 王玉明 中共张掖市委宣传部张掖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一等奖 地级
参考资料:

文化传统

2018年成果获奖情况统计表
序号 成果名称 获奖名称 负责人 授奖机关 获奖等级 级别
1 同步分离清洗一体采收机 2018年度甘肃省专利奖励 陈天仁 甘肃省科技厅 二等奖 省级
2 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非正式制度实施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专著) 甘肃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杜军林 甘肃省政府 二等奖 省级
3 设施彩椒增效提质生产技术体系研究 2018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奖 张芬琴 甘肃省科技厅 三等奖 省级
4 中子引起的稀土同位素核反应激发函数研究 2018年度甘肃省自然科学奖 罗均华 甘肃省科技厅 三等奖 省级
5 5-氨基乙酰丙酸创新合成及其应用 2018年度甘肃省技术发明奖 王俊科 甘肃省科技厅 三等奖 省级
6 西行与东来之间:敦煌佛教哲学转换机制初探(论文) 甘肃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蔺海鲲 甘肃省政府 三等奖 省级
7 西北干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效应研究-以河西走廊为例(研究报告) 甘肃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唐志强 甘肃省政府 三等奖 省级
8 叶燮诗论研究 甘肃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曾贤兆 甘肃省政府 三等奖 省级
9 河西绿洲葡萄优质化技术体系研究 2018年度甘肃省林业科技进步奖 卢精林 甘肃省林业厅 三等奖 厅级
10 张掖市农村初中生网络成瘾与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张掖市社科重点课题奖 王莉 中共张掖市委宣传部张掖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三等奖 地级
11 “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推进张掖市农村家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 张掖市社科重点课题奖 郝德贤 中共张掖市委宣传部张掖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二等奖 地级
12 张掖市网络与新媒体发展与管理研究 张掖市社科重点课题奖 王玉明 中共张掖市委宣传部张掖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一等奖 地级
参考资料:

精神文化

截至2019年4月,河西学院设立50个研究院(所、中心);获准组建省级科研团队4个,校级科研团队24个;建成甘肃省应用真菌工程实验室、甘肃省微藻工程技术中心、河西史地与文化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18个省级以上科研服务平台。

序号 基地机构名称 批准部门 负责人 批准时间
1 河西史地与文化研究中心(甘肃省人文社科基地) 甘肃省教育厅 高荣 2010.05
2 甘肃省微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甘肃省科技厅 祖廷勋 2010.8
3 甘肃省河西走廊特色资源利用省级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科技厅 岳国仁 2013.1
4 河西走廊民俗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甘肃省人文社科基地) 甘肃省教育厅 黄大祥 2013.12
5 甘肃张掖(河西)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 科技部 吕彪 2013.12
6 甘肃省应用真菌工程实验室 甘肃省发改委 魏生龙 2013.8
7 甘肃省高校河西绿洲农业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教育厅 吕彪 2014.01
8 复旦-甘肃 丝绸之路经济带协同发展研究院 甘肃省人民政府 侯杨方 2014.5
9 厅市共建甘肃省食用菌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科技厅 魏生龙 2014.7
10 甘肃省微藻能源工程实验室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罗光宏 2015.11
11 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祁连山食用菌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甘肃省教育厅 魏生龙 2015.5
12 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智库 甘肃省教育厅 蔺海鲲 2016.12.15
13 甘肃省黑果枸杞工程研究中心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孔东升 2016.12.19
14 河西学院祁连山菌物保护利用院士专家工作站 甘肃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领导小组 魏生龙 2017.11.28
15 甘肃省河西地区农作物水费药一体化工程研究中心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陈广泉 2017.12.22
16 河西曲艺传承创新基地 甘肃省教育厅 王文仁 2018.7.30
17 甘肃省微藻技术创新中心 甘肃省科学技术厅 罗光宏 2018.11.6
参考资料:[14]

形象标识

序号 基地机构名称 批准部门 负责人 批准时间
1 河西史地与文化研究中心(甘肃省人文社科基地) 甘肃省教育厅 高荣 2010.05
2 甘肃省微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甘肃省科技厅 祖廷勋 2010.8
3 甘肃省河西走廊特色资源利用省级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科技厅 岳国仁 2013.1
4 河西走廊民俗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甘肃省人文社科基地) 甘肃省教育厅 黄大祥 2013.12
5 甘肃张掖(河西)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 科技部 吕彪 2013.12
6 甘肃省应用真菌工程实验室 甘肃省发改委 魏生龙 2013.8
7 甘肃省高校河西绿洲农业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教育厅 吕彪 2014.01
8 复旦-甘肃 丝绸之路经济带协同发展研究院 甘肃省人民政府 侯杨方 2014.5
9 厅市共建甘肃省食用菌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科技厅 魏生龙 2014.7
10 甘肃省微藻能源工程实验室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罗光宏 2015.11
11 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祁连山食用菌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甘肃省教育厅 魏生龙 2015.5
12 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智库 甘肃省教育厅 蔺海鲲 2016.12.15
13 甘肃省黑果枸杞工程研究中心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孔东升 2016.12.19
14 河西学院祁连山菌物保护利用院士专家工作站 甘肃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领导小组 魏生龙 2017.11.28
15 甘肃省河西地区农作物水费药一体化工程研究中心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陈广泉 2017.12.22
16 河西曲艺传承创新基地 甘肃省教育厅 王文仁 2018.7.30
17 甘肃省微藻技术创新中心 甘肃省科学技术厅 罗光宏 2018.11.6
参考资料:[14]

社团文化

  • 馆藏资源

截至2018年11月,河西学院图书馆拥有本部馆和医学分馆两个馆,馆舍面积40300平方米;馆藏纸本图书140.6万册,馆藏电子书刊297万册,订购同方知网和超星数字资源等数据库17个。形成了贾植芳藏书陈列馆(复旦学者文库)、鼎文古籍室、河西文献室等特藏厅室及16个阅览厅室为主的文献阅览服务格局和电子阅览体系。

  • 学术期刊

《河西学院学报》《河西学院学报》《河西学院学报》创刊于1983年,初名《张掖师专学报》,由甘肃省教育厅主管,河西学院主办,河西学院学报编辑部出版发行。其中,第1、3、4、6期为哲学社会科学版,主要刊登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论文和研究报告;第2、5期为自然科学与技术版,主要刊登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学科的论文和研究报告。2003年获《CAJ-CD》规范执行规范期刊。[20]

现任领导

根据2020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河西学院与美国福特海斯州立大学、布莱恩特大学等中国之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与台湾首府大学等港台多所高校确立了合作关系;先后聘请来自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国家的文教专家140余人来校工作,有3人获得甘肃省外国专家“敦煌奖”;2016年开展留学生教育;设有中西亚青年国际学院;学校被授予“甘肃省引进国外智力先进单位”。

杰出校友

学校荣誉

  • 校风

文理兼修 德才并重

  • 学风

务实创新 学以致用

  • 精神

追求卓越 自强不息

  • 校训

明德尚美 求真笃行

明德尚美”意即“追求美德与至善,推崇行动与实践”。古代周人便有了“明德慎罚”的观念。《大学》一开篇就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笃行:此语出自《中庸》。“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词条图册

  • 校徽

校徽校徽河西学院校徽主体标识为祁连山脉,横向的丝带寓意着丝绸之路、河西走廊,表明学校的地理位置——位于丝绸之路黄金段、河西走廊中部。学院秉承“立足河西、面向甘肃、辐射周边”的办学定位,坚持“做河西文章、出特色成果、建丝路名校”的发展方向,践行“以人为本、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的治校理念,致力于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民满意的地方性、应用型河西大学。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