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学院(3)194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新疆教育司拟在甘肃设立多所师范学校,发展民族地区教育。同年秋,甘肃省教育厅决定成立“甘肃省立张掖师范学校”,并于当年开始招生。《甘肃省志·教育志》载:“国立西北师范学校迁往临夏,原临夏师范学校迁往张掖,更名为“张掖师范学校”,校址暂定为文庙。
1942年,学校由文庙迁往木塔寺,学制四年,招收小学毕业或同等学历者,称“简易师范班”。同年8月,蒋介石视察张掖,曾巡视张掖师范学校,并拨款维修。
1945年,增设三年制普通班,招收初中毕业生。
1949年9月,张掖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张掖师范学校。
1950年4月,张掖师范学校与张掖农校、张掖中学三校合并成立“省立张掖联合中学”,内设师范部、农校部、中学部。
1955年春,甘肃省政府决定恢复张掖师范建制,在张掖县城北郊清明坛(现体校址)重建校舍。
1956年8月,学校正式招生,并逐步形成了三年制中师(招收初中毕业生)、三年制初师(招收小学毕业生)和三年制幼师并存的学制格局。这所学校即可视为后来张掖师范学院的前身。
1958年,中共八届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各行各业掀起了“大跃进”的热潮,学校教育也不例外。同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教育事业管理权力下放问题的规定》,高等院校分中央部委办、省办和地方办学,分级管理。在此背景下,张掖专区开办了工、农、师范、医、艺术等五所高等学校。
1958年9月,在张掖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合并张掖二中、张掖青东二校,成立了张掖师范学院,校址即今河西学院南区,隶属张掖地委、专属,这便是张掖历史上第一所高等院校。
新成立的张掖师范学院以适应“多快好省地扫除文盲,大力普及教育”的形势需要,开办附小、附中、附师、师院教育,形成了小学——中学——中师——高师并举的多层次教育格局。学院设语文、数学、生化、体育四个专业6个系科及1个幼儿教养员训练班,教职工30多人。1959年初,既有师范类学生621人,其中中师生415人、高师生226。
1959年,中央召开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巩固、调整、提高”的教育工作方针,同年7月,张掖地委、专署按照集中力量办好几所专科学校的要求,决定将张掖师范学院附师、附中、附小移交张掖市,将张掖师范学院更名为张掖师范专科学校,仍隶属张掖地委、张掖专署。
1962年7月,根据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精神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张掖地委、专署决定,张掖师范专科学校停办,其部分教员及全部财产移交张掖师范学校。[6]
1977年8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教育、科学技术等领域开始清源、拨乱反正。经甘肃省委、张掖地委研究决定,在张掖师范学校基础上再次恢复张掖师范专科学校,与张掖师范学校合署办学,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领导体制。
1978年3月,从1977年参加高考的考生中招收中文、数学2个专业四年制本科班(高师班),中文、数学、物理3个专业二年制专科班。同年秋,又招收中文、数学、化学、英语、美术5个专业的二年制专科班。
1978年12月28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恢复张掖师范专科学校。
1979年9月,张掖地委、专署决定,师专和师范两校分设,师专留原址(即今河西学院南区),师范迁至县城东北角。同年10月,甘肃省决定全省师专为省、地两级双重领导,省教育厅主管行政、教学工作。
20世纪80年代以后,张掖师专经过管理体制改革,党政组织机构不断健全,职责分工逐步明细,专业设置更加合理,学校设有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美术等6个专业学科,学制均为两年。
1983年8月,科改为系,另设马列教研室和图书馆。
1985年3月,增设政治历史系。
1986年3月,增设生物化学系,学制均为三年。
1992年10月15日,张掖师范专科学校更名为“张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所有专业的学制逐步改为三年。
1993年开始,又陆续增设了一批非师范专业:文秘、专门用途英语、计算机运用与维护、电气与电器、化工分析、化工工艺、市场营销、应用电子技术、企业管理、实用美术等,学制均为两年。[6]
2000年9月,创建于1941年的张掖农校和20世纪80年代的张掖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并入张掖师专。开设了农学、园艺、农田水利、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农业机械、植物保护等专业。
2000年11月,原张掖师专正式向省政府提出改建河西学院的申请。
校园风光(21)2001年5月11日,教育部正式批复成立河西学院。6月19日,河西学院举行挂牌庆典。升格后的河西学院实行省地共建(甘肃省政府和河西五市)、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
2012年11月,张掖市政府与河西学院提出将张掖医专并入河西学院,组建河西学院医学院。
2013年4月19日,甘肃省政府同意将张掖医专、张掖市人民医院并入河西学院。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批复省政府,同意将张掖医专并入河西学院;9月16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将张掖医专和张掖市人民医院并入河西学院的实施意见》,2014年12月10日,省政府办公厅在河西学院召开并入工作会议,原张掖医专和张掖市人民医院正式并入河西学院,成立河西学院医学院和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6]
根据2020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河西学院设有18个二级学院,59个本科专业,11个医学专科专业,覆盖12个学科门类,已形成“教师教育、生态农业、医疗卫生、应用文理、工程技术”5大学科专业群。
学院设置 | 专业名称 | 招生层次 |
---|---|---|
文学院 | 汉语言文学 | 本科 |
汉语国际教育 | ||
人文教育 | ||
外国语学院 | 英 语 | |
俄 语 | ||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历史学 | |
旅游管理 | ||
酒店管理 | ||
政法学院 | 法 学 | |
社会工作 | ||
思想政治教育 | ||
经济管理学院 | 经济学 | |
工商管理 | ||
电子商务 | ||
教师教育学院 | 学前教育 | |
小学教育 | ||
应用心理学 |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
金融数学 | ||
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 | 物理学 |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
化学化工学院 | 化 学 | |
应用化学 |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 生物科学 |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 ||
生物工程 | ||
农 学 | ||
园 艺 | ||
种子科学与工程 | ||
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网络工程 | ||
教育技术学 | ||
广播电视学 |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
数字媒体艺术 | ||
土木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 | |
农业水利工程 | ||
工程管理 | ||
音乐学院 | 音乐学 | |
音乐表演 | ||
体育学院 | 体育教育 | |
美术学院 | 美术学 | |
绘 画 | ||
艺术设计学 | ||
医学院 | 药 学 | |
医学影像技术 | ||
康复治疗学 | ||
护理学 | ||
护理 | 专科 | |
护理(涉外) | ||
康复治疗技术 | ||
口腔医学 | ||
药学 | ||
医学检验技术 | ||
医学影像技术 | ||
针灸推拿. | ||
中医学 | ||
助产 | ||
临床医学院 | 临床医学 | 本科 |
临床医学 | 专科 | |
参考资料:[7] |
学院设置 | 专业名称 | 招生层次 |
---|---|---|
文学院 | 汉语言文学 | 本科 |
汉语国际教育 | ||
人文教育 | ||
外国语学院 | 英 语 | |
俄 语 | ||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历史学 | |
旅游管理 | ||
酒店管理 | ||
政法学院 | 法 学 | |
社会工作 | ||
思想政治教育 | ||
经济管理学院 | 经济学 | |
工商管理 | ||
电子商务 | ||
教师教育学院 | 学前教育 | |
小学教育 | ||
应用心理学 | ||
数学与统计学院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
金融数学 | ||
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 | 物理学 |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
化学化工学院 | 化 学 | |
应用化学 | ||
化学工程与工艺 | ||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 生物科学 | |
食品科学与工程 | ||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 ||
生物工程 | ||
农 学 | ||
园 艺 | ||
种子科学与工程 | ||
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
网络工程 | ||
教育技术学 | ||
广播电视学 |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 ||
数字媒体艺术 | ||
土木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 | |
农业水利工程 | ||
工程管理 | ||
音乐学院 | 音乐学 | |
音乐表演 | ||
体育学院 | 体育教育 | |
美术学院 | 美术学 | |
绘 画 | ||
艺术设计学 | ||
医学院 | 药 学 | |
医学影像技术 | ||
康复治疗学 | ||
护理学 | ||
护理 | 专科 | |
护理(涉外) | ||
康复治疗技术 | ||
口腔医学 | ||
药学 | ||
医学检验技术 | ||
医学影像技术 | ||
针灸推拿. | ||
中医学 | ||
助产 | ||
临床医学院 | 临床医学 | 本科 |
临床医学 | 专科 | |
参考资料:[7] |
师资概况
截止2021年6月官网显示,学校共有教职工2018人(含附属医院),其中专任教师1100人,教授191人(含主任医师),副教授398人,高职比53.5%;博士277人,占比25.2%,硕士以上教师占80.5%;有兼职院士6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6人、全国模范教师3人,省级优秀专家14人、省级教学名师10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人、甘肃省园丁奖获得者9人、甘肃省飞天学者3人、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14人;聘请1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为学校兼职教授。杰出校友、中科院院士李灿任名誉校长,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玉良任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任应用真菌工程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傅伯杰任祁连山生态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1]
杰出人才
省“555创新人才工程”人选:孔东升、罗光宏、薛栋、雷玉明、张有录、谢继忠、高荣、王永恒[8]
省“333科技人才工程”人选:刘秀梅[8]
中国科学院院士:魏江春、庄文颖 [9]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9]
祁连学者:马统一、罗均华、杜军林、高荣、谢继忠、王锐、祖廷勋、邓瑞、牛彦红[10]
祁连学术带头人:闫作茂、陈艳、蔺海鲲、贾小军、何茂活、黄大祥、王俊科、岳国仁、王永生、杨有海、赵柱、王玉明、唐志强、王丁宏、杨瑚、盛建国、王莉、董家丽、纪建功、张芬琴、张勇、王进、罗光宏、魏生龙、郑凤莉、应萍、王锦、杨晓棠、高希春、钱军[10]
祁连青年骨干教师:王学忠、朱睦正、刘群、郭金生、韩久宁、何永林、张科智、张静、张燕、孙国军、冯晓娟、石彦龙、王清云、任雪峰、曹成、佟永纯、宋海、韩玉琦、齐亚娥、禹兴海、李春锋、冯星宇、祁昌平、何长林、郭玉坤、方媛、李晓霞、张蕾、张彦军、段宝军、刘文荣、曾秀存、王丹霞、张喜峰、郭有燕、韩多红、张春梅、徐琳、杨彬、高慧娟、范惠玲、闫芳、梁倩倩、李翊华、曹礼、程红玉、叶文静、郑海燕、郭军雄、罗旭、赵小云、杨淑珍、王莉、刘海鹰、尹克军、王丽、王雁、尚德民、徐彦、戴丽萍[10]
甘肃省领军人才:孔东升、刘金荣[11]
甘肃省“园丁奖”获得者:徐新建、安红钢、张芬琴、蔺海鲲、岳国仁、高荣、吴冬青、郑凤莉、何茂活、罗均华[12]
甘肃省教学名师:徐兆强、高荣、岳国仁、裴巧霞、杨成福、张芬琴[13]
根据2020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河西学院有省级重点建设学科3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微藻工程);为甘肃省立项建设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4][15][16]
博士后工作站(1个):“甘肃省凯源生物技术开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14]
序号 | 学科名称 | 学科带头人 | 所在学院 |
---|---|---|---|
1 | 历史文献学(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 高 荣 |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2 | 农业资源与环境(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 张 勇 |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
3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 王大顺 | 教师教育学院 |
序号 | 学科名称 | 学科带头人 | 所在学院 |
---|---|---|---|
1 | 历史文献学(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 高 荣 |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
2 | 农业资源与环境(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 张 勇 | 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 |
3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省级重点建设学科) | 王大顺 | 教师教育学院 |
根据2020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河西学院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主编教材81部。[17]
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种子科学与工程
甘肃省级特色专业建(10个):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旅游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商管理、护理学、应用化学、物理学
甘肃省高校实验示范中心(6个):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影视与新媒体实验教学中心、旅游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护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电工程实训教学中心(名单不全)[18][19]
甘肃省大学生众创空间(1个):大学生众创空间[14]
根据2020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获得国家级的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多项。
2019年1月,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牵头、河西学院参加完成的《“跨区域跨校在线开放课程‘1MN’协同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序号 | 课程名称 | 主持人 | 获奖时间 |
---|---|---|---|
1 | 化学教学论 | 安红钢 | 2005年省级精品课程 |
2 | 大学计算机基础 | 赵 柱 | 2005年省级精品课程 |
3 | 有机化学及实验 | 岳国仁 | 2006年省级精品课程 |
4 | 高等代数 | 徐兆强 | 2006年省级精品课程 |
5 | 原子物理学 | 孙桂华 | 2006年省级精品课程 |
6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朱卫国 | 2006年省级精品课程 |
7 | 无机化学及实验 | 吴冬青 | 2008年省级精品课程 |
8 | 植物学 | 张 勇 | 2009年省级精品课程 |
9 | 现代教育技术 | 张有录 | 2009年省级精品课程 |
10 | 物理化学 | 徐新建 | 2010年省级精品课程 |
11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杨 芳 | 2010年省级精品课程 |
12 | 数学分析 | 马统一 | 2011年省级精品课程 |
13 | 写作学 | 杨林昕 | 2011年省级精品课程 |
14 | 中国古代史 | 高 荣 | 2012年省级精品课程 |
15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杜军林 | 2012年省级精品课程 |
16 | 声乐 | 李岚华 | 2013年省级精品课程 |
参考资料: |
序号 | 课程名称 | 主持人 | 获奖时间 |
---|---|---|---|
1 | 化学教学论 | 安红钢 | 2005年省级精品课程 |
2 | 大学计算机基础 | 赵 柱 | 2005年省级精品课程 |
3 | 有机化学及实验 | 岳国仁 | 2006年省级精品课程 |
4 | 高等代数 | 徐兆强 | 2006年省级精品课程 |
5 | 原子物理学 | 孙桂华 | 2006年省级精品课程 |
6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朱卫国 | 2006年省级精品课程 |
7 | 无机化学及实验 | 吴冬青 | 2008年省级精品课程 |
8 | 植物学 | 张 勇 | 2009年省级精品课程 |
9 | 现代教育技术 | 张有录 | 2009年省级精品课程 |
10 | 物理化学 | 徐新建 | 2010年省级精品课程 |
11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 杨 芳 | 2010年省级精品课程 |
12 | 数学分析 | 马统一 | 2011年省级精品课程 |
13 | 写作学 | 杨林昕 | 2011年省级精品课程 |
14 | 中国古代史 | 高 荣 | 2012年省级精品课程 |
15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杜军林 | 2012年省级精品课程 |
16 | 声乐 | 李岚华 | 2013年省级精品课程 |
参考资料: |
2018年科研直接投入经费达到4795.74万元,较5年前增加8倍。2014年至2019年,项目配套经费共计3462万元;支持科研团队、各级科研平台建设经费累计2250万元;支持项目申报资助经费210万元;支持各级各类学术交流经费350万元;科研津贴奖励经费2100万元;校内自列课题经费380万元。[17]
2014年至2019年,河西学院先后承担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6项;地厅级科研项目205项;签订校地合作项目128项;校内资助立项268项。出版中专著45部,发表论文2800多篇,其中发表在SCIE期刊上论文140多篇,141项成果获省市以上科研奖励,其中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科技发明奖、发明专利奖、社科成果奖等奖励21项;授权专利2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36项。[17]
序号 | 成果名称 | 获奖名称 | 负责人 | 授奖机关 | 获奖等级 | 级别 |
1 | 同步分离清洗一体采收机 | 2018年度甘肃省专利奖励 | 陈天仁 | 甘肃省科技厅 | 二等奖 | 省级 |
2 | 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非正式制度实施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专著) | 甘肃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 杜军林 | 甘肃省政府 | 二等奖 | 省级 |
3 | 设施彩椒增效提质生产技术体系研究 | 2018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奖 | 张芬琴 | 甘肃省科技厅 | 三等奖 | 省级 |
4 | 中子引起的稀土同位素核反应激发函数研究 | 2018年度甘肃省自然科学奖 | 罗均华 | 甘肃省科技厅 | 三等奖 | 省级 |
5 | 5-氨基乙酰丙酸创新合成及其应用 | 2018年度甘肃省技术发明奖 | 王俊科 | 甘肃省科技厅 | 三等奖 | 省级 |
6 | 西行与东来之间:敦煌佛教哲学转换机制初探(论文) | 甘肃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 蔺海鲲 | 甘肃省政府 | 三等奖 | 省级 |
7 | 西北干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效应研究-以河西走廊为例(研究报告) | 甘肃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 唐志强 | 甘肃省政府 | 三等奖 | 省级 |
8 | 叶燮诗论研究 | 甘肃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 曾贤兆 | 甘肃省政府 | 三等奖 | 省级 |
9 | 河西绿洲葡萄优质化技术体系研究 | 2018年度甘肃省林业科技进步奖 | 卢精林 | 甘肃省林业厅 | 三等奖 | 厅级 |
10 | 张掖市农村初中生网络成瘾与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 张掖市社科重点课题奖 | 王莉 | 中共张掖市委宣传部张掖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三等奖 | 地级 |
11 | “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推进张掖市农村家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 | 张掖市社科重点课题奖 | 郝德贤 | 中共张掖市委宣传部张掖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二等奖 | 地级 |
12 | 张掖市网络与新媒体发展与管理研究 | 张掖市社科重点课题奖 | 王玉明 | 中共张掖市委宣传部张掖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一等奖 | 地级 |
参考资料: |
序号 | 成果名称 | 获奖名称 | 负责人 | 授奖机关 | 获奖等级 | 级别 |
1 | 同步分离清洗一体采收机 | 2018年度甘肃省专利奖励 | 陈天仁 | 甘肃省科技厅 | 二等奖 | 省级 |
2 | 西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非正式制度实施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专著) | 甘肃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 杜军林 | 甘肃省政府 | 二等奖 | 省级 |
3 | 设施彩椒增效提质生产技术体系研究 | 2018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奖 | 张芬琴 | 甘肃省科技厅 | 三等奖 | 省级 |
4 | 中子引起的稀土同位素核反应激发函数研究 | 2018年度甘肃省自然科学奖 | 罗均华 | 甘肃省科技厅 | 三等奖 | 省级 |
5 | 5-氨基乙酰丙酸创新合成及其应用 | 2018年度甘肃省技术发明奖 | 王俊科 | 甘肃省科技厅 | 三等奖 | 省级 |
6 | 西行与东来之间:敦煌佛教哲学转换机制初探(论文) | 甘肃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 蔺海鲲 | 甘肃省政府 | 三等奖 | 省级 |
7 | 西北干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效应研究-以河西走廊为例(研究报告) | 甘肃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 唐志强 | 甘肃省政府 | 三等奖 | 省级 |
8 | 叶燮诗论研究 | 甘肃省第十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 曾贤兆 | 甘肃省政府 | 三等奖 | 省级 |
9 | 河西绿洲葡萄优质化技术体系研究 | 2018年度甘肃省林业科技进步奖 | 卢精林 | 甘肃省林业厅 | 三等奖 | 厅级 |
10 | 张掖市农村初中生网络成瘾与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 张掖市社科重点课题奖 | 王莉 | 中共张掖市委宣传部张掖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三等奖 | 地级 |
11 | “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推进张掖市农村家庭文化建设的路径研究 | 张掖市社科重点课题奖 | 郝德贤 | 中共张掖市委宣传部张掖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二等奖 | 地级 |
12 | 张掖市网络与新媒体发展与管理研究 | 张掖市社科重点课题奖 | 王玉明 | 中共张掖市委宣传部张掖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一等奖 | 地级 |
参考资料: |
截至2019年4月,河西学院设立50个研究院(所、中心);获准组建省级科研团队4个,校级科研团队24个;建成甘肃省应用真菌工程实验室、甘肃省微藻工程技术中心、河西史地与文化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18个省级以上科研服务平台。
序号 | 基地机构名称 | 批准部门 | 负责人 | 批准时间 |
---|---|---|---|---|
1 | 河西史地与文化研究中心(甘肃省人文社科基地) | 甘肃省教育厅 | 高荣 | 2010.05 |
2 | 甘肃省微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甘肃省科技厅 | 祖廷勋 | 2010.8 |
3 | 甘肃省河西走廊特色资源利用省级重点实验室 | 甘肃省科技厅 | 岳国仁 | 2013.1 |
4 | 河西走廊民俗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甘肃省人文社科基地) | 甘肃省教育厅 | 黄大祥 | 2013.12 |
5 | 甘肃张掖(河西)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 | 科技部 | 吕彪 | 2013.12 |
6 | 甘肃省应用真菌工程实验室 | 甘肃省发改委 | 魏生龙 | 2013.8 |
7 | 甘肃省高校河西绿洲农业重点实验室 | 甘肃省教育厅 | 吕彪 | 2014.01 |
8 | 复旦-甘肃 丝绸之路经济带协同发展研究院 | 甘肃省人民政府 | 侯杨方 | 2014.5 |
9 | 厅市共建甘肃省食用菌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 甘肃省科技厅 | 魏生龙 | 2014.7 |
10 | 甘肃省微藻能源工程实验室 |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罗光宏 | 2015.11 |
11 | 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祁连山食用菌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 甘肃省教育厅 | 魏生龙 | 2015.5 |
12 | 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智库 | 甘肃省教育厅 | 蔺海鲲 | 2016.12.15 |
13 | 甘肃省黑果枸杞工程研究中心 |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孔东升 | 2016.12.19 |
14 | 河西学院祁连山菌物保护利用院士专家工作站 | 甘肃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领导小组 | 魏生龙 | 2017.11.28 |
15 | 甘肃省河西地区农作物水费药一体化工程研究中心 |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陈广泉 | 2017.12.22 |
16 | 河西曲艺传承创新基地 | 甘肃省教育厅 | 王文仁 | 2018.7.30 |
17 | 甘肃省微藻技术创新中心 | 甘肃省科学技术厅 | 罗光宏 | 2018.11.6 |
参考资料:[14] |
序号 | 基地机构名称 | 批准部门 | 负责人 | 批准时间 |
---|---|---|---|---|
1 | 河西史地与文化研究中心(甘肃省人文社科基地) | 甘肃省教育厅 | 高荣 | 2010.05 |
2 | 甘肃省微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甘肃省科技厅 | 祖廷勋 | 2010.8 |
3 | 甘肃省河西走廊特色资源利用省级重点实验室 | 甘肃省科技厅 | 岳国仁 | 2013.1 |
4 | 河西走廊民俗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甘肃省人文社科基地) | 甘肃省教育厅 | 黄大祥 | 2013.12 |
5 | 甘肃张掖(河西)国家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 | 科技部 | 吕彪 | 2013.12 |
6 | 甘肃省应用真菌工程实验室 | 甘肃省发改委 | 魏生龙 | 2013.8 |
7 | 甘肃省高校河西绿洲农业重点实验室 | 甘肃省教育厅 | 吕彪 | 2014.01 |
8 | 复旦-甘肃 丝绸之路经济带协同发展研究院 | 甘肃省人民政府 | 侯杨方 | 2014.5 |
9 | 厅市共建甘肃省食用菌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 甘肃省科技厅 | 魏生龙 | 2014.7 |
10 | 甘肃省微藻能源工程实验室 |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罗光宏 | 2015.11 |
11 | 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祁连山食用菌产业协同创新中心 | 甘肃省教育厅 | 魏生龙 | 2015.5 |
12 | 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智库 | 甘肃省教育厅 | 蔺海鲲 | 2016.12.15 |
13 | 甘肃省黑果枸杞工程研究中心 |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孔东升 | 2016.12.19 |
14 | 河西学院祁连山菌物保护利用院士专家工作站 | 甘肃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领导小组 | 魏生龙 | 2017.11.28 |
15 | 甘肃省河西地区农作物水费药一体化工程研究中心 | 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陈广泉 | 2017.12.22 |
16 | 河西曲艺传承创新基地 | 甘肃省教育厅 | 王文仁 | 2018.7.30 |
17 | 甘肃省微藻技术创新中心 | 甘肃省科学技术厅 | 罗光宏 | 2018.11.6 |
参考资料:[14] |
截至2018年11月,河西学院图书馆拥有本部馆和医学分馆两个馆,馆舍面积40300平方米;馆藏纸本图书140.6万册,馆藏电子书刊297万册,订购同方知网和超星数字资源等数据库17个。形成了贾植芳藏书陈列馆(复旦学者文库)、鼎文古籍室、河西文献室等特藏厅室及16个阅览厅室为主的文献阅览服务格局和电子阅览体系。
《河西学院学报》《河西学院学报》创刊于1983年,初名《张掖师专学报》,由甘肃省教育厅主管,河西学院主办,河西学院学报编辑部出版发行。其中,第1、3、4、6期为哲学社会科学版,主要刊登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论文和研究报告;第2、5期为自然科学与技术版,主要刊登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等学科的论文和研究报告。2003年获《CAJ-CD》规范执行规范期刊。[20]
根据2020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河西学院与美国福特海斯州立大学、布莱恩特大学等中国之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与台湾首府大学等港台多所高校确立了合作关系;先后聘请来自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国家的文教专家140余人来校工作,有3人获得甘肃省外国专家“敦煌奖”;2016年开展留学生教育;设有中西亚青年国际学院;学校被授予“甘肃省引进国外智力先进单位”。
文理兼修 德才并重
务实创新 学以致用
追求卓越 自强不息
明德尚美 求真笃行
明德尚美”意即“追求美德与至善,推崇行动与实践”。古代周人便有了“明德慎罚”的观念。《大学》一开篇就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笃行:此语出自《中庸》。“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校徽河西学院校徽主体标识为祁连山脉,横向的丝带寓意着丝绸之路、河西走廊,表明学校的地理位置——位于丝绸之路黄金段、河西走廊中部。学院秉承“立足河西、面向甘肃、辐射周边”的办学定位,坚持“做河西文章、出特色成果、建丝路名校”的发展方向,践行“以人为本、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的治校理念,致力于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民满意的地方性、应用型河西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