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文化

品牌 天津大学出版社
开本 16开
出版时间 2009-1-1
ISBN 9787561139158
定价 30.00
目录导航

图书信息

   图片书 名: 中国旅游文化
  作 者: 王勇, 吕迎春 
  出版社: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1-1
  ISBN: 9787561139158
  开本: 16开
  定价: 29.80元
  

内容简介

  《中国 旅游文化》是新世纪 高职高专教材 编审委员会组编的 旅游与酒店管理类课程规划教材之一。本教材主要内容包括旅游山水文化、旅游 建筑文化、旅游 园林文化、 旅游宗教文化、旅游 民俗文化、 旅游饮食文化、 中医文化、旅游与 中国文学艺术、旅游与工艺美术文化、武术文化等。
  中国 旅游文化是高职高专 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掌握中国旅游文化的基本知识对于旅游行业的 从业人员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教材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适应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不是按 学科体系的要未来安排内容,而是围绕着 职业教育,着重强调职业岗位的针对性,按照适应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万结构来确定,以培养学生 职业素质和 职业能力为目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增强 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对理论的要求以“够用”和“实用”为度。以深入浅出、生动实用为指导思想,突出高层次性、职业性和 新颖性的特点。同时,在把握理论科学性、先进性的同时,将理论进行变通,体现出理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也就是引导学生既要掌握知识,又要学会如何去应用知识,做到学以致用。
  2.本教材在内容上力求简洁,理论部分通俗易懂,符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特点。本教材在内容选取与结构安排方面,均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将知识内容分解为了解、理解、掌握几个层面,对每个层面提出了不同的教学要求。这样既符合不同区域、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选择和使用,又符合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的 心理特征。
  3.本教材在 体例编排及 版式设计上,力求形式新颖、图文并茂,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 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其在兴趣中学到知识。同时,本教材中穿插了一些阅读材料,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课堂知识。
  本教材既可以作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和旅游类其他专业的教材,也可以作为自学考试、 成人教育、旅游业从业人员 在职培训用书。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绪 论
  第二章 旅游山水文化
  第一节 山水文化概述
  第二节 中国名山
  第三节 中国名水
  第三章 旅游建筑文化
  第四章 旅游 园林文化
  第五章 旅游宗教文化
  第六章 旅游民俗文化
  第七章 旅游饮食文化
  第八章 中医文化
  第九章 旅游与中国文学艺术
  第十章 旅游与工艺美术文化
  第十一章 武术文化
   参考文献

书籍信息

图片

  作者:康玉庆、何乔锁|主编
  ISBN:10位[7504640913] 13位[9787504640918]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7
  定价:¥29.50 元

内容提要

   学习中国 旅游文化,有助于解释人类的旅游行为,揭示 旅游活动发生发展的机理。人类的旅游活动固然要受到 经济因素的影响,但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一种自觉的活动,是文化驱使的结果。中国旅游文化从文化这个特殊的角度来审视旅游活动,研究旅游产生、发展乃至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的内在原因,为人们认识旅游的本质提供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中国旅游文化不仅注意对旅游现象的 纵横比较,探讨旅游行为运动变化的机理、发展趋势,按照一定的理论方法对未来的情况进行预测,而且有助于旅游活动的全面发展。
  学习中国旅游文化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和了解旅游业发展的规律,自觉地促进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旅游业发展存在着支配它的客观规律,包括 经济规律和文化规律。只有遵循这些客观规律,旅游业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人们在进行 旅游产品开发和 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时,一般对经济原理相当重视,但对文化规律的认识还很不够,使许多活动行为具有盲目性,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自发的、不完全自觉的状态。开展旅游文化教育,能促使旅游从业人员进一步认识旅游业发展的文化规律,从理论认识上提高 自觉性,从而减少在实践活动中的盲目性,更有效地按照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经营和管理旅游业。譬如,明确了 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及其开发的文化规律,就能使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适销对路,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再如:旅游企业若认识和掌握了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就会在经营和管理上取得重大突破,获得长期的良好的经济效益。还需要指出的是,中国旅游文化教程对于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 文化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旅游文化教程能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旅游活动的社会影响,处理好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和谐统一,促进接待地整体的、全面的、持续的进步。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发展不仅会给接待地带来经济效益,还会导致接待地 社会文化的深刻变化。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旅游业,最终目的还在于提高人民的整体生活品质,因此必须重视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并以此作为制定旅游发展政策和具体措施的依据之一,努力将旅游的负面作用降至最低。譬如: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如何批判和继承 传统文化,如何选择、吸收、消化外来文化,如何避免文化自大现象的发生,如何解决主客间的 文化冲突,如何维护和加强接待地的 旅游形象等等一系列问题上,中国旅游文化可以使人们提高认识,自觉地处理与旅游有关的经济、社会、文化关系,促进接待地各方面整体 协调发展。

编辑推荐

  中国的旅游文化包括中国旅游文化传媒、 中国历史文化、 中国宗教文化、 中国的世界遗产、可移动文物、 不可移动文物、 中国艺术、 中国旅游文学、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历史文人界、中国古代考古界和 中国象征文化等。本书就这些文化进行了分章详细论述。此外,本书还简单介绍了中国旅游文化的 创造者——中华民族的概况。

序言

高职高专教材建设要求突出“高职”特色。高职培养的学生是应用型人才,因而教材的编写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基础理论应贯彻“实用为主、必须和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基本知识采用“广而不深、点到为止”的教学方法,基本技能教学应贯穿整个课程的始终。按照上述要求,在第一版的基础上,结合当前中国旅游业最新发展趋势增加了旅游文化最新信息,使本版力求体现旅游文化的历史性、民族性、社会性、时代性,使学生认识到旅游文化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基石,同时理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对旅游文化有着创新的要求。在本版中,文字叙述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力求形式多样化,以增加可读性、趣味性,立足旅游职业岗位需求,满足学生需要,提高学生旅游文化素养。
重基础、宽知识面是本教材的特点和根本所在。本书内容以“基本”和“新”为原则,文字精练,层次分明,结构合理,体系规划按照旅游文化学科规范划分。素材选用具有先进性,编写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体现时代特色,并与高职高专培养目标相一致,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中国旅游文化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本书作为全国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特点如下:
1.较强的实用性。从提高旅游专业学生及旅游从业者的文化素养和业务水平,这一根本目的出发,着重介绍旅游文化的基础理论和有关常识,不展开理论上的深入探讨和阐述。
2.结构的合理性。整体框架和内容体系结构合理,力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在各章均设计有相关阅读、小结、练习题、思考、讨论等,有关章节穿插文化宝库知识,另外还提供了课堂内外较为实用而丰富的教学素材。
在第一版编写组的基础上,组织具有丰富的旅游文化教学和研究经验的高职高专旅游专业教师,组成了第二版编写组,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邱德玉、熊国铭、丁春文、姜坤老师,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叶海玲、陶丽莉、李晓光老师,浙江海洋学院胡卫伟老师参与修订。全书具体分工如下:胡卫伟负责第l章;邱德玉负责第2、6、8章;丁春文负责第3章;陶丽莉负责第4章;叶海玲负责第5章;熊国铭负责第7章;李晓光负责第9章;姜坤负责第10、11章。全书由邱德玉统稿。

文摘

第一章 多视角中的中国旅游文化
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环境中,逐渐形成了风格各异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也培育了各种各样的文化类型;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同一民族又因为生活环境的变迁和文化本身的运动规律表现出形态各异,这就是世界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讨论中国旅游文化必须从养育这一文化的自然——社会条件的剖析开始,既要认识作为文化产生基础的社会经济形态,又要从这种社会经济形态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环境着手。
自然环境,也称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它本身并不是文化,但对文化的产生、发展具有物质制约力。作为人类历史的载体,影响着社会生产力的分布状况和发展水平、乃至政权的形成和职能、历史的进程。
本章着重通过介绍中国旅游文化产业的地理背景和社会背景、让学生认清中国文化在世界三大文化中的地位,并能正确看待面向世界的现代中国旅游文化。
第一节 地球村中的中国
在“神州五号”宇宙飞船里,杨利伟看到一个蔚蓝色的星球,这就是我们人类共同的生存空间——地球。
在这美丽的星球上,最辽阔的一块土地被称为欧亚大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就在亚欧大陆的东侧,背靠世界屋脊—一青藏高原。中国由西而东俯视着世界第一大洋——太平洋,北部、西北部、西南部则深入亚洲大陆的中心,是一个“左高原、右大海”的大陆海岸型国度。

作者简介

崔益红,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媒体推荐

前言
文化,是旅游的本质属性。文化交流,构成了旅游活动的基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发展中国旅游事业的依托.学习旅游文化,对旅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旅游爱好者来说,无疑有着很多的好处。它能使我们深入了解我国旅游资源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性,清楚它们的价值和魅力之所在。它能提高我们自身的文化修养、专业素养和鉴赏识别能力。学习旅游文化,也有利于我们从中得到借鉴,提高旅游业的管理水平,促进旅游事业的发展。
中国的旅游业即将迈入竞争激烈的2l世纪,巨大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并存。我们急需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总体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急需发扬我国旅游资源的文化优势,加强旅游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急需增强整个国民的旅游意识,改善旅游环境。这一切,又使得研究和学习旅游文化成为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正是基于上述目的,浙江省自学考试办公室委托我们编写了《中国旅游文化》一书。
目前,学术界、旅游界对“文化”、“旅游文化”的理解和表述,还存在较大的分歧.“旅游文化”的内涵和处延,都还没有统一的、严格的界定。因此,国内有关旅游文化的论著,还处于探索的阶段,本书也不例外。作为一本高等教育旅游专业自学考试的教材,它的编写,主要是考虑了三方面的因素:一、科学性。全书的框架结构和内容体系的确定,主要以国内专家学者的众多论述为前提,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务求能经受实践的检验。二、实用性。本书的使用对象为一般旅游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旅游爱好者。从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业务水平,以解决旅游实践申遇到的问题这一根本目的出发,本书着重介绍旅游文化的基础理论和有关常识,不展开理论上的深入探讨和阐述。三、结构性。旅游文化涵盖面甚广。本书是旅专业教育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为避免与旅游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教材的相关内容重复,本书着重论述其他系列教材较少提及的旅游客体文化,同时也兼及旅游主体文化、介体文化的重要内容。
本书是浙江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旅游管理、旅游英语三专业的学习、考试用书。对旅游从业人员、旅游爱好者和大中学生来说,这也是一本有用的参考书。
《中国旅游文化》是王明煊、胡定鹏、周舸岷、陈顺宣、李天民等同志通力合作的成果,由王明煊、胡定鹏拟定全书的框架结构和编写原则。具体撰写分工如下:
第一编 总论(浙江师范大学 王明煊)
第二编 传统文化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浙江师范大学 王明煊)
第二章 中国古代美术(浙江师范大学 李天民)
第三章 中国古代山水旅游文学(浙江师范大学 周舸岷)
第四章 中国古代表演艺术(浙江师范大学 周舸岷)
第五章 中国古代工艺(浙江师范大学一李天民)
第六章 饮食文化(浙江师范大学 周舸岷)
第三编 宗教文化(杭州商学院 胡定鹏)
第四编 民俗文化(浙江师范大学 陈顺宣)
浙江省自学考试办公室对本书的写作自始至终给予了有力的指导和关怀、帮助。本书作为一本教材,广泛吸取了国内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本书的宗教文化部分特请了浙江省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委员会的有关人士审阅,在付梓之际,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编写时间仓促,同时限于水平,本书存在着种种不足和缺点,渴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
编 者
1998年6月24日

后记

旅游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是广义的文化活动,它是文化的消费,又是文化的创造。可以说旅游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旅游者变换原有的文化环境,探奇求知,变换生活节律,以吸取其他地域的文化。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旅游活动都是为了满足文化精神的需求。
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这是新时期国务院对旅游业发展的第一个文件,党中央国务院在历史发展的每个重要时期都对旅游业提出新的要求,这次《意见》有鲜明的新时期特点,具有强烈的里程碑意义。21世纪,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市场,无论是海内外嘉宾慕名而来,激活中国的旅游资源市场;还是中国公民走出去,到异域观光旅游,中国的游客将成为世界旅游业潜在的客源市场。如何使来中国的游客游有所值,不仅需要让他们睁开眼看中国,更需要通过书籍、影视声像深入浅出、全面细致地介绍中国文化,只有你懂中国旅游文化,才能通过你的服务使游客对中国旅游文化有所了解。而未来承担旅游业津梁重任的大学本科学生本应以高于现有业内人员的素质进入这些岗位,这样我们不仅可以有经济实力、管理实力而且有文化实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意见》要求的目标——旅游服务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秩序明显好转,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力争到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基本达到世界旅游强国水平。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