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基础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四节 教育学的价值

第二章教育功能

  第一节 教育功能的概述

  第二节 教育的个体功能

  第三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

  第四节 教育功能的实现

第三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第三节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注:本章为重点】

  第一节 教师

  第二节 学生

  第三节 师生关系

第六章课程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第二节 课程组织

  第三节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第七章课堂教学

  第一节 教学与教学理论

  第二节 课堂教学设计

  第三节 课堂教学策略

第八章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

  第一节 生活世界与学生生活

  第二节 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心理、行为失范

  第三节 学校教育与学生的学校生活

  第四节 书本知识与生活经验

  第五节 回归生活世界的学校教育

第九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

  第一节 班级组织

  第二节 班级管理的内容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

第十章学生评价

  第一节 学生评价概述

  第二节 学生学业评价

  第三节 学生品德评价

  第四节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第十一章教师的教育研究

  第一节 教师即研究者

  第二节 教师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研究

  第三节 教师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十二章教育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 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的世纪回顾

  第二节 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

  第三节 当代世界教育思潮的宏观演变

  第四节 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编辑推荐

《教育学基础》:教师教育精品教材

媒体推荐

这本书融入了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尤其是基础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最新成果,展现了教育学理论与教育改革实践双向建构的过程,也力图反映中国教育学当下的成长状态,值得一读。

——陆有铨 华东师大终身教授

一般认为,教材只能讲百家之言,且最好是百家都认同的“定言”,然而这本教材在尊重百家之言的同时,也敢于讲一家之言,这也许是它最为独特的一面。

——杨启亮 南京师大教授

我们这一代教育学子,是读着好几本教育学成长的,每一本都受益匪浅。当这本书还是清样的时候我们就读到了她,恰似夏日里一阵清新的风,很喜欢!

——王娟 贝思思 华东师大2008级硕士生

由于学科不同,我还没有接触到专业的教育学书籍。这是我读过的第一本教育学专业书,真诚易懂,获益匪浅,尤其是其中“生命·实践”的教育理念,给了我很多启发。

——宋珊珊 华东师大2008级本科生

教育要达到培养人、改善人和发展人的目的,固然要从人出发,以人为注意的中心。在这本有关教育的书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性内容,它关怀人的个体生命,关注人的生命存在,原来教育跟我们这么亲近。

——喻春艳 华东师大2007级本科生

目录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1

第一节 教育的意义与价值/2

第二节 教育学在西方的产生与发展/11

第三节 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25

第二章 当代社会转型与教育改革/37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及其新理解/39

第二节 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学校教育变革/42

第三节 社会转型时期的学校转型性变革/56

第三章 当代儿童成长与教育/66

第一节 关注儿童的生存状态/68

第二节 教育视野中的学生观更新/77

第三节 以学生成长需要为导向的学校教育改革/85

第四章 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96

第一节 学校教育实践中的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透析/97

第二节 当代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的更新/103

第三节 当代学校培养目标的重建/115

第五章 教育制度的革新与变迁/127

第一节 教育制度的基本内涵及其功能/128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特征及功能转型/140

第三节 我国现代学校制度的发展背景与特殊问题/146

第六章 课程的理论与实践/156

第一节 课程及其理论基础/157

第二节 课程编制原理/171

第三节 当代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84

第七章 教学的原理与策略/188

第一节 教学与教学观的更新和重建/189

第二节 教学策略及其实践探索/208

第三节 教学评价及其改革/214

第八章 学生组织建设与学生发展/230

第一节 班级建设的基本原理/232

第二节 学校课外生活的价值开发/244

第三节 学生校外生活与个体成长/252

第九章 学校管理变革与领导发展/263

第一节 学校管理的当代内涵/264

第二节 当代学校管理变革的内容/273

第三节 学校管理变革中的领导发展/284

第十章 当代学校变革与教师发展/294

第一节 新型教师的基本素养/295

第二节 学校变革进程中教师发展的路径与机制/308

序言

在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群中,教育学是晚熟的;教育学在中国,则不仅晚熟且以“舶来”的方式出现。晚熟曾让我们产生过学科自卑,并且习惯了向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这些先成熟的学科讨生活;“舶来”则使我们产生过挥之难去的“引进情结”,也习惯了以国外的研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研究替代自己的研究。

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晚熟?事实上,一门学科的晚熟,恰恰表明它的研究对象较之先成熟学科更为复杂。教育学所有的复杂性,均根源于人的复杂性以及育人活动的综合性和动态生成性,这些特性赋予教育学实践品性,使理论研究对实践的关注成为基本立场,也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研究复杂事理的学问。它以“成长中的人”为关注对象,又以“人的成长”为旨归,是在情境中整体地把握对象、在关系中综合地理解事物特性、在过程中动态地生成思想的一门学问。以积极的心态看,晚熟又是一种幸运,面对其他学科研究及国外教育学研究提供的充沛资源,只要我们坚持研究中国式问题,秉承并更新中国学术传统,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展开对话,就能将这些资源转换成滋养教育学成长的不竭能量。

毫无疑问,中国教育学的成长历程是“中国式”的。教育学中国式成长的历程展开来说就是:从“教育学中国化”,到“中国特色教育学”,再到“中国的教育学”。首先,因其“舶来”之特性,就必有一个“教育学中国化”的开端;接下来,它又走过了一段“中国特色”的旅程;最后的历程则是:创建中国自己的教育学。

在教育学中国化阶段,尽管研究的立场是“中国”的,但“化”的方式是简单的,思想方法上带有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色彩;在中国特色教育学阶段,立场也是中国的,思维的辩证性增强,但所强调的特色是点状呈现的,甚至是硬“贴”上去的,未能作为“魂魄”灌注其间,更未与带有西学特征的概念、框架和体系融为一体;只有在中国的教育学阶段,是从中国立场出发建立自己的学术发展核心价值取向,以中国视角汲取一切有助于中国教育学自身成长的学术资源,直面全球化进程里中国自己的社会现实和学科建设问题,以中国文化教育传统中的积极力量为底蕴,坚持在教育变革实践与教育理论更新的互动和双向建构中,以动态生成的方式发展中国教育学。

如何吸纳其他学科的养分实现自己的生长?我以为,取向参照、概念培育、结构的迁移与启发、体系比较、方法论更新与融通,是在与相关学科对话过程中吸取思想资源的重要路径。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