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蒙太奇联想蒙太奇就是将不同内容的镜头组接在一起,从而产生新的含义,给观众造成心理上的联想,从而达到隐喻或象征的目的。
联想蒙太奇主要包括两种,一类是隐喻蒙太奇,第二个就是象征蒙太奇。
它是通过镜头的对列,用某种形象或动作比喻一个抽象的概念,或借助另一现象所固有的特征来表示另一种现象(利用的是两者之间的相似性),从而含蓄而形象的表达某种寓意或感情色彩。
联想蒙太奇象征蒙太奇是利用某种视觉形象来表达某种象征意义。他与隐喻蒙太奇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利用两者之间形象的相似性在表达意义,而是将某种视觉形象进行延伸,赋予它新的意义,并隐去它本身的意义。
象征蒙太奇利于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让观众感受到深层次的思想内涵。在具体运用象征蒙太奇的时候应该注意贴切自然,不宜用得太多。
由前苏联蒙太奇学派重要人物普多夫金提出。(《外国电影史》郑亚玲、胡滨)
苏联导演 普多普金的《母亲》一片中把工人游 行和冰河解冻加以对比,比喻革命运 动像春水奔流一样势不可挡。一般以 对比和隐喻作为联想蒙太奇的基础, 故又有“对比蒙太奇”、“隐喻蒙太奇” 之说。 (朱青君撰张舟玲审)
例如:将一组工人在不同的场景中拼命劳动的镜头,与一组工人一家挨饿受冻的镜头交叉组接起来,使人们联想到这种极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是由于资本家的残酷压榨剥削造成的。
它要求所连接的镜头,场面之间,存在某种微妙的类比联系,通过“相似点”、“具象点”和“寓意点”,突出事物之间的有关特征,促使观众领会其中内在的、深层的含义。苏联影片《十月》里,有一组隐喻蒙太奇的手法:
阿芙乐尔巡洋舰上的大炮开始轰击;
冬宫华丽的枝形吊灯在晃动;
阿芙乐尔巡洋舰的大炮又一次轰击;
冬宫华丽的吊灯轰然落地。
用冬宫华丽的枝形吊灯由晃动而轰然落地,来象征俄国资产阶级政权被十月革命推翻,既形象又耐人寻味。
蒙太奇蒙太奇是指“不同画面、尤其是摄影方面的元素的组合”。
指影像与影像之间的关系而言,有声影片和彩色影片出现之后,在影像与声音(人声、音响、音乐),声音与声音,彩色与彩色,光影与光影之间,蒙太奇的运用又有了更加广阔的天地。蒙太奇的名目众多,迄今尚无明确的文法规范和分类,但电影界一般倾向分为叙事的、抒情的和理性的(包括象征的、对比的和隐喻的)三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电影理论家巴赞(Andr Bazin, 1918-1958)对蒙太奇的作用提出异议,认为蒙太奇是把导演的观点强加于观众,限制了影片的多义性,主张运用景深镜头和场面调度连续拍摄的长镜头摄制影片,认为这样才能保持剧情空间的完整性和真正的时间流程。但是蒙太奇的作用是无法否定的,电影艺术家们始终兼用蒙太奇和长镜头的方法从事电影创作。也有人认为长镜头实际上是利用摄影机动作和演员的调度,改变镜头的范围和内容,并称之为“内部蒙太奇”。蒙太奇大的方面可以分为表现蒙太奇和叙事蒙太奇,其中又可细分为心理蒙太奇,抒情蒙太奇,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重复蒙太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