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弹

闪光弹

中文名 闪光弹
别名 致盲弹、炫晕弹、炫目弹
主要作用 干扰敌人的战术
目录导航

基本介绍

闪光弹(英文:Flashbang)又称致盲弹、炫目弹或炫晕弹等,是一种以强光阻碍目标视力功能的一种轻型非致命武器,属于手榴弹的一种,为战术性的辅助工具之一。闪光弹被投掷后,会于数秒内发射刺眼强光,可以致使被攻击目标于短时间内有短暂性失明,使到目标顿时丧身反抗能力。除了以人为目标外,闪光弹亦有被用以投掷血坦克上光学器材的膜层,致使探测器失去了探测能力;另外,闪光弹亦有干扰敌人的战术用途。

主要原理

闪光弹的原理,为经过投掷后,燃烧镁或钾以产生令人炫目致晕眩的强光。由于闪光弹于爆炸时不会产生攻击性的伤害碎片,故此被广泛地被特种警察用于拯救人质事件等。

种类划分

闪光弹除了基本的款式之外,亦有具有连环闪光功能的连环闪光弹,以及具有朝着一个方向,定向地释放激发能量的定向辐射性闪光弹等等。

使用方法

闪光弹闪光弹拉掉弹体上部分的拉环(即保险拉环),大概需要1公斤的拉力,拉掉拉环后也就是在没有了保险环的情况下,不能让簧片弹开,因为簧片一弹开击针便会敲底火,底火会点燃导火索,导火索大概燃烧2~3.5秒后点燃镁单质,M84震撼弹类有两种装药(镁粉和硝铵)在1.5m半径内可产生170~180分贝的噪音以及6000000~8000000坎的强光, 能引起暂时性的失明和耳聋, 耳鸣, 甚至是内耳损伤,20平米室内作战环境下让敌人失去短暂作战能力,未经训练的人还可能被震晕。

随著网络战争游戏的盛行,闪光弹亦加设在该类游戏上。

在青年之间通讯或聊天交谈时,若有人在文章中炫耀自己在生活上、物质上或在感情世界上等等令人羡慕不已的行为时,或是男女相互公开表示亲昵言词的互动时,其他相对没有那么幸福的网友便以“闪光弹”一词相回,以表示文章为“炫目至盲”之炫耀表现。

通常在“闪光弹”出现之同时亦同时出现或准备“墨镜”与“可鲁”(导盲犬的名字),以表示有预示文章内有炫耀性质,防止“炫耀文”令其他网友所产生的情绪不安与低落。因在网络文化盛行,故闪光弹、可鲁一词亦充斥在由此衍生的恶搞文化当中。

相关图书

简介

名称:非完全指南

序言

远在二十哩外,我的脸上仍然有烧灼感。

——受害者档案MH051 鲍勃.色贝

我真傻,我单知道TGBUS背景星光璀璨,人生赢家满地滚,会有很多闪光弹,多得跟放烟花一样。我不知道S1也会有,我不知道S1也开始盛产掷弹手了。

我真傻,真的……

——受害者档案EC314 电车男

C…T…R…L……A,那是宇宙……所有问题……的答案,Ctrl和A,然后我看到了。

你问我我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了宇宙的诞生,时间的终结。

然后,他们说我疯了,啊哈哈哈,哈哈……

我没有疯,疯的是这个世界,哈哈哈……

——受害者档案BL297谢尔顿.库伯

那道光,我永远也忘不了那道光,如同圣光一般,铭刻在了我痛苦的灵魂上。我那时候正在围观。我以为我很安全,真的,我以为我很安全。

我错了,错得很厉害,我知道的时候已经晚了,一切都结束了。

——受害者档案XT666 史东·布莱特布雷德

那个失恋的家伙蹲在那里,他很难过,我不太明白这回事。但是我觉得该上去安慰一下他,都是男人,你知道的,谁都会有遇上的一天。我当时是这样想的,我就走上去了,我想拍拍他的肩膀,可是他手上捏着什么东西,圆圆的藏在手里,金属的?

那一道光,我不想再说了……然后我一个人在角落里哭,没有人来安慰我,因为他们也在哭。

那个混蛋……我不想再说了……可以让我一个人待会么……

——受害者档案BX073 爱德蒙·邓蒂斯

以上人名,因为精神受创过重,或者个人隐私,我们处理了他们的名字,以作为保护。可是,谁来保护更多的受害者呢,他们在在外面,不知所措地面对那些闪光弹。

看了这些,你觉得好笑么,你笑不出来的。因为你也忘不了,那一瞬间的闪耀,迷茫,震惊。你茫然四顾,却什么也看不到;你想要嘶吼,却不知该如何哽咽发声;你想要控诉,可是你连那个掷弹手的残影也看不到。

你听到别的受害者的呐喊声,有着不输给你的愤怒和恐惧。在一片白茫茫中,你的脑海中一片耳鸣声,你想要说些什么,思考些什么,冷静下来。

然后,一瞬间,你不动了,只有两行滚烫的东西,从你的面颊轻轻流下。

没有人能忘记这种东西。

你不再迷茫,你不再浑噩,你不会放过那些掷弹手。

你发誓这场战斗完结之后,只有在地狱里才能看到掷弹手。

我也是,所以你会在这里看到这篇指南,这是他们的血与泪的教训,而很多人已经不在了。不是每个人都能挺过那些战列舰级别的主炮照明弹,他们很坚强,他们也尽力了,可是不行,他们在我们的怀中永远睡去,只能留下遗憾和教训。

让我们记住他们,那些在历次战役中,倒在掷弹手面前的战友们以及无辜的围观群众。

同名论文

简介

Shanguang Tan

基本资料

2011年10月16日,一篇名为《A proof of the Goldbach conjecture》的论文被提交至康奈尔大学网站,其作者署名为Shanguang Tan。该篇论文称证明了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