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资源:会仙湿地[1]是中国最大的岩溶湿地之一,拥有着独特的地貌与资源,50-80年代大肆捕杀野生动物及鱼类 已逐渐灭绝,近年来人们意识到‘生物濒危’禁止了捕猎行为,近接保护野生动物,呈现了久违的百鸟齐鸣景象。
湿地水质:会仙湿地一直以来被大家誉为“桂林之肾”以三七分水域而闻名,三分流入漓江、七分进入柳江、近年来水质越来越差,种种原因导致湿地变成了一大片死水,惜日的鱼虾丰收已不可见,留下一个个捕鱼陷阱与古老鱼具。
独特地貌:会仙湿地的独特地貌,群山耸立,千姿百态,河塘纵横,数十座秀丽的石山耸立于浩淼碧波之中,让人叹为观止的九头山,及凤凰山和龙山,错综复杂的湿地渠道,天然的芦苇八挂荡、一座座古老的桥梁交叉,古老的庙宇遗址。
位于四塘镇与会仙镇边缘之间,也是会仙湿地最边缘之处,悠长的湿地渠道绕着整个九头山[2],古代时期庙宇众多,进入四塘镇必经之路、现有鱼场几千亩,鸭场无数。
会仙湿地九头山会仙湿地九头山走进九头山让人有种前所未有的感观,优美的山体、天空被鸟儿笼罩着,无人烟之地一切都变得宁静,在这里一切变得舒坦,没有一丝的压力,这也是这种美丽风光所能给人们带来的心理感受回归自然,心底无私天地宽。
会仙湿地龙山[3]是最热门的景区,当你登入山峰时湿地渠道居高临下,全湖光景尽收眼底、山顶是龙王庙遗址,龙王山地貌独特可称水泊梁山、大旅行家徐霞客诗句:“狮子岩前水长流,南临山景消旅游;龙王庙内钟鼓响,虎仔桥上望客舟,所说的龙王庙内钟鼓响就是指此山。
历史:龙王庙遗址在小的时候经常登上去过,当时山顶还留下几个石葫芦散落在角落,最近登上上顶时石葫芦早不之所踪、龙王庙起建于明代早期比起仙神庙更早,他们同样逃不过被拆迁的命运,二座庙宇都被拆迁盖了学校、民国时期龙王庙被一名师长拆迁盖了现在的四益小学,而现在的睦洞小学是仙神庙拆迁而来的。龙王庙曾是太平天国将领冯云山的指挥部,曾在分水塘操练过水军,留下过猎猎战旗,波光剑影的历史。
神话:小时候听老人说过的一段关于龙王山的神话,现在仍然记忆悠心,曾经有一名村妇莫名其妙的怀上了孕,村里要执行家法把她进猪笼,很奇怪的是竹子上的一些虫子变身成为一队卫队保护了孕妇,孕妇在河边洗衣服总是莫名其妙的听到有孩子在读书,而其他人不敢与孕妇一起洗衣服看到她就躲,谁都明白他肚子里的小孩的读书,就她不知道,等到孕妇分娩时产下一名男孩,孕妇死去.
会仙湿地龙山男孩为了报复村民对他母亲种种歧视与欺负化身变龙,毁坏不少的房屋和庄稼,后来被十八罗汉收服被成了一座山;龙王庙供奉的其实就是十八罗汉.
今年是会仙湿地水葫芦受灾害最严重一年,笔者经几天的观察确认分别为睦洞湖一带,后门头湿地渠道,及凤凰山下游、还有寸边湖大坝布满密密麻麻的水葫芦,湿地渠道有的已经被水葫芦完全蚕食船只已无法行走。
我想很多人都知道水葫芦对水质有多大的影响,水葫芦是从国外引进的为饲养、猪,兔、等家禽.现在他已经成为了绿色天生杀手,会仙湿地的水葫芦已经是疯狂生长的,已造成对水质的破坏远大净化,我们不得不惋惜,不得不考虑管理元素。
我们可以从10年的变化开始着手,当年的河道清晰可见底,农户门经常从湖面及湖底打捞水草喂养鱼与家禽,而现在基本放弃了原始的养殖,使得湿地没有了任何的生态管理日积月累的爆发前所未有的水葫芦灾害。
水葫芦它繁殖力非常强,不仅阻碍了其他水生植物的生长,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阻塞了河道,影响了船只的通行引进时没有调查研究水葫芦的特质,不懂得水葫芦在生长中如果没有天敌,就很有可能泛滥成灾,对河流湖泊造成危害。
会仙湿地水葫芦灾害如今受灾害的区域部分为,睦洞湖属村庄 、后门头、三义、七星村,铁匠的寸边湖、每年爆发水葫芦时七星村、三义都会组织清理河道能够让船只行走,但这只是局部的清理,隐患远远不止,村民只顾眼前利益未从远出着想,未有农作物的湿地渠道完全瘫痪,我们需要科学的管理、目前除了人工打捞就是机械打捞,没有更好的办法可行,可考虑引入一些需求食水葫芦的家禽从中获利的管理理念、最后还是希望政府能够重视。
会仙湿地是一个公益性网站,传播历史人文与湿地观察等领域。为了加强大家对会仙湿地的了解认知网站逐一展现湿地的另一面。
hi,
大家好我叫秦林林、来自桂林市会仙镇,虽然生成在繁华的城市中,但与他人无别每天在忙碌中度过、每个人都逃避不了这般的生活方式、工作赚钱娶妻生子,也许这就是人类的生活规律法则。
日落之时,放下工作沉重的一天就这样过去,打开电视观看着着节目-自然传奇,与其说观看或是自我寻找大自然吧,我很喜欢自然,但不代表我热爱大自然,人,总是在矛盾中度过。
也许某天在幻想着,自己在空旷无人之地,这一切,一切变得如此般宁静,很久没有过这样的感觉,自己决定踏入旅程时、这也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决择,也许很多人不能接受与理解,也许这才是我内心中真正的想法。
放弃繁华都市生活,放弃高薪职业,放弃我所有所有现在拥有的一切,回归自然、回归家乡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