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邻麻江县,东连凯里市鸭塘街道,西邻麻江县杏山镇,南接麻江县宣威镇,北抵福泉市。东西极距17.5公里,南北极距12.5公里,总面积138.4平方公里(20.76万亩),占麻江县总面积的11.52%。辖21个村,一
个居委会,总人口3.1万人,多以苗族, 仫佬族等少数民族聚居。
下司镇位于 凯里市西偏南部,地跨东经107°40′—107°50′、北纬26°29′—26°38′之间。西邻 麻江县,东连凯里市鸭塘街道,西邻麻江县杏山镇,南接麻江县宣威镇,北抵福泉市。东西距17.5公里,南北距12.5公里,下司镇辖21个村,一个居委会,总人口3.1万人,多以 苗族、 仫佬族等 少数民族聚居。
下司镇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处于 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平均海拔724米,其中同兴村海拔为576米,是全镇海拔最低点。全镇年均气温15.7—17℃,无霜期长达290—301天,年降雨量1291.68mm,年日照时数1070.8小时,土壤多为黄壤,PH值在6.7—7.3之间。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土壤肥沃。
下司镇位于麻江县东北部,距县城25公里,与州府凯里相距24公里。明清两代属平定长官司的分司治所,因地处平定下游,得名下司。民国二十年(1931年)始置下司镇,1958年改为下司公社,1984年复为镇。城区由清江、桃花两村组成,共有1100余户,3200多人,由苗、汉等民族杂居组成。 下司为清水江上游的商阜重镇。清雍正七年(1729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和贵州巡抚张广泗令民工疏浚河道,后又经乾隆二年(1737年)、二十六年(1761年)和光绪八年(1882年)多次整治,航道畅通,下司逐渐发展成为水码头和物资集散地。清末至民国初年,这里的商业特别兴盛。有贵阳、安顺、兴义以及省外云南、四川、湖南、湖北、江西、福建的商帮长驻镇上,设有川滇会馆、江西会馆、两湖会馆、福建会馆等。各会馆的富商在镇上开设庄号,经营各种商品。如江西刘同庆开的“庆元丰”,经营黄州布、棉花、棉纱和桐油等,资金达10多万银元;湖南张文斋、张省斋开的“怡兴斋”,以及湘乡杨天成开的庄号,生意亦很兴隆。据民国七年(1918年)统计,下司有商户197户,从业人员583人,资金21.75万银元。那时,货物运输主要靠船载马驮。每逢场期前一天,省内外船只车马纷至沓来。停泊江上商船成百上千,船上灯火通宵达旦,倒映江里,灿若繁星。马店门庭若市,客栈商贾云集,餐馆彻夜营业。时人以“小上海”喻之。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公路通至下司后,下司商户自购汽车10辆运送货物,为当时黔东南拥有汽车最多的城镇.解放后,这里的商贸仍很繁荣,赶场天附近各县、市均有人在此交易,集市规模在麻江县仅次于县城,是黔东南州较大的农村集市之一。 2014年9月15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将麻江县下司镇、碧波镇行政区域划归凯里市管辖的批复黔府函〔2014〕184号,同意将麻江县下司镇、碧波镇整建制划归凯里市管辖,原下司镇、碧波镇行政区域和政府驻地不变,凯里市、麻江县行政区域界线做相应变更。
下司镇是麻江县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的旅游开发重镇,分别被列为省“双百”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省级风景 名胜区,黔东南州经济建设强镇。这里有“此地风情胜皇都”的摆仰苗族风情,有“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的铜鼓农民画,是全省第一个少数民族体育村,多届省民族运动会在这里成功举行;有神奇迷人的老山河峡谷风光和有惊无险的清水江漂流;有太阳岛、桃源岛等休闲度假村;有刺袁英烈 张先培壮士故里和讨袁护国军上将都督 吴传声墓等 人文景观。
下司交通发达,通讯便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居“三市一矿”(凯里市、都匀市、 贵阳市、福泉“磷都”)四大市场中间。西离麻江县城25公里,东抵凯里高25公里,西距重点建设项目—瓮福矿肥(福泉“磷都”)基地51公里。随着贵新高速公路及凯麻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下司已经成为贵阳、凯里、都匀及瓮福矿肥基地实际意义上郊区。 湘黔铁路,凯麻高速公路,320国道,司晨公路横越全镇;35千伏国电电网覆盖全镇,光纤电缆和移动通信已经开通,网络覆盖全镇,通讯便捷。从凯麻高速公路下司入口处到县府麻江、州府凯里仅需10分钟,到都匀仅需30分钟,到瓮福矿肥基地仅需25分钟,到省城贵阳也仅需90分钟,交通四通八达。
下司镇大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反季节蔬菜和优质大米生产已初具规模,下司柚、草莓、金秋梨等优质果品已享有盛名,年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8000多亩,有林地70278亩,森林覆盖率达33.4%;全镇第三产业迅速崛起,云江酒楼、古镇大酒店、下司第一楼、思乡阁、临江仙酒楼、望江酒楼,二星级的华凯大酒店等豪华宾馆先后建成并投入营业。民族风情浓郁的下司酸汤鱼,风味独特的“下司草烧狗肉”早已驰名省内外,沙飘湾塘的“农家乐”旅游,各类风味小吃应有尽有。如今,到下司吃“酸汤鱼”,品狗肉,干农家活,吃农家饭,到农家乐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根据中央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战略,结合实际,下司镇形成了“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发展城郊型经济,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产业经济,打造生态旅游重镇”的经济发展思路,下司镇以旅游为主线的经济发展规划已经完成,按照县委县政府“抢机遇,争项目;少争论,干实事;扩总量,谋发展”的18字工作方针,下司镇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突出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夯实农业基础,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二是积极开发旅游资源,扩大旅游经济;三是积极培育和启动市场,大力发展市场带动产业;四是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五是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进一步搞好招商引资工作;六是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七是积极推进依法治镇进程,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2014年7月21日,伴随着中国·凯里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节的隆重开幕,经过精心“打扮”后的下司古镇核心区正式对外开放,闪亮展示其沧桑的历史积淀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及在凯麻同城化建设强力推动下的美丽化身。 下司古镇是清水江上游第一
镇,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大门通道上的重镇,是贵州及至大西南南下东进的交通咽喉要塞,是黔东南生态旅游与民族文化旅游东进门户。素有“小上海”、“小江南”、“贵州高原明珠”的美誉。自2012年国发2号文件出台后,下司古镇在凯麻同城化这个国家战略的平台上展露头角,并大放异彩。2013年9月,凯里地区吹响了下司古镇开发建设大会战的嘹亮号角。下司古镇从此走向了从百年沧桑到华丽转身的新起点。黔东南州委、州政府以世界眼光谋划下司古镇的开发建设。聘请当今国内顶级的古镇规划大师,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中国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陈可 石领衔设计和规划建设。依托下司古镇厚重的商埠文化,独具魅力的自然山水风光,以“天造山水、人文下司”为主题,预计总投资20亿元,规划建设6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核心区,共分为下司古镇区、城西新区等十大功能发展区。开发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古镇风雨桥、两湖会馆等“十大重点建筑”以及民居改造、小河湾景观营造、市政基础设施等项目,计划到2014年底前全面完成下司古镇的开发建设任务。通过倾力打造,将下司古镇建设成为集旅游、休闲、度假、文化、娱乐、创意、艺术、居住、商务及办公为一体的国际化和复合型的休闲旅游度假名镇。并力争在3年内将下司古镇建成为国家5A级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