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避孕法

自然避孕法

中文名 自然避孕法
目的 安全避孕或有计划地怀孕
目录导航

自然避孕法的有效性

国际上采用珀尔指数(pearl index)来衡量某种避孕方法的可靠性指标。其定义为: 如果100位成年妇女采用某方法避孕一年时间内,若有1名妇女意外怀孕,该避孕方法的珀尔指数即是1.0,或者说安全性为99%。

为了得出科学客观的珀尔指数,至少需要收集10000个有效的月经周期数据作为分析样本。

珀尔指数珀尔指数

自然避孕法的优点

相比避孕药、避孕套、避孕环等常见的避孕方式而言,自然避孕法具有以下独特优点[4]

1、不使用任何避孕药具,无任何副作用。

2、不孕期时无需戴套,无隔膜,提高性爱质量。

3、需夫妇双方密切配合,更加促进夫妻感情沟通。

4、让女性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和月经周期,更加乐观、自信地对待两性关系。

5、女性变得更加有吸引力,并得到男伴的尊重。

6、可孕期时短暂禁欲后,可以重获性爱激情。

7、及时发现无排卵、黄体功能不足等妇科症状。

8、最适合哺乳期避孕。

常见的自然避孕法

国际上推行的自然避孕法主要有[5]

1、基础体温法。

2、宫颈粘液观察法。

3、症状体温法。

4、智能基础体温法:如德国智能经期计算机。

宫颈粘液观察法

宫颈粘液的性质、形态和分泌量受雌激素影响,呈周期性变化。当女性感觉阴道口干燥、或无特殊感受、或看不到任何宫颈粘液时,属于安全期。当阴道口开始感觉到潮湿,或在阴道口发现宫颈粘液,就判断为危险期。宫颈粘液分泌量最多、拉丝度最好、润滑度最高那天被称为宫颈粘液高峰期。高峰期三天后,即第四天开始算是排卵后安全期。

基础体温法医学原理

基础体温,又称静息体温。通常,早晨从熟睡中醒来时立即测量的体温,被称为基础体温。

基础体温是女性特有的生理特征。从月经来潮到排卵这段时间,基础体温比较低。排卵后会导致基础体温突然上升0.3摄氏度-0.5摄氏度,然后每天测量的基础体温会保持高位,直到下次月经来潮前夕,体温会再次下降至原先水平。

因此,通过描绘基础体温曲线图,可以捕捉到排卵的时间。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基础体温在医学上被广泛应用于判断女性排卵功能和黄体功能。

智能基础体温法

智能基础体温法[1]  指的是将基础体温法原理与先进的计算机软件技术结合在一起,使每个女性均能准确、简单、快速地将基础体温应用于自然避孕。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德国科学家就发现了基础体温与排卵的关系。1981年,“自然避孕联盟”在当时的联邦德国成立,旨在研究如何切实有效地推动自然避孕法。该项目也得到了德国联邦研究与技术部的大力支持。

自此,针对该领域的研究开始蓬勃发展,妇科专家、计算机专家、社会学家、神学家、人类学家等都加入该领域的研究。他们采集了数百万组女性月经数据,建立了庞大的基础体温数据库。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编程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对采集到的数据库进行筛选、分析、编程,并于1986年首次研发出智能经期计算机产品。

发展历史与趋势

如何避孕是一个困扰人类数千年的非常古老的话题。现代医学形成之前,人们只知道男人的精子可以使女人怀孕,却不知道女性体内还有卵子。直到1843年,科学家在女性体内发现了卵子,才明白只有精子与卵子相遇结合时才会受孕。正因为有了这一重大发现,才有了研究调节和控制女性排卵来避孕的新思路,以及如何错开精子与卵子相遇的自然避孕方法,并逐步发展形成了现在的生殖医学。

德凌教授(1901~1993年)德凌教授(1901~1993年)在全球范围内,德国是对自然避孕法研究最规范、最系统,也是应用最广泛的国家。其临床研究始于上世纪30年代。那时候来自德国亚琛的天主教神父 Wilhelm  Hillebrand便尝试将女性月经周期中的基础体温用于自然避孕。直至50年代慕尼黑大学著名妇科医生德凌教授(Prof.Gerd Döring)首次证实了基础体温与排卵的关系,奠定了现代自然避孕法的理论基础。德凌教授也因此被称为“基础体温之父”。

上世纪60年代初,来自澳大利亚的比林斯教授(Dr. John Billings)发现了女性宫颈黏液的周期性变化规律,进而发明了宫颈黏液观察法。但是仅仅依靠宫颈黏液观察的避孕效果不甚理想。1965年,来自奥地利的罗泽教授(Dr.Josef Rötzer)发明了症状体温法,首次尝试将基础体温与宫颈黏液结合起来分析女性月经周期中的可孕期或不孕期。

因此,德凌教授、比林斯教授、罗泽教授的理论和实践奠定了自然避孕法规范化发展的基础,是现代自然避孕法的先驱。

60年代避孕药的问世,极大地改变了女性和夫妻的生活方式,人类第一次可以将性爱与生育分离。时尚青年高唱性解放和性自由,推翻传统的家庭和社会价值观。这种新的潮流对当时的欧洲人的婚姻生活和价值观产生极大的冲击,并使得一向倡导真爱、忠诚、家庭、婚姻和责任的教会陷入罕见的困境。

基于《圣经》的真理,为了维护婚姻和人性尊严,维持普世价值,当时的天主教教宗保禄六世,于1968年7月25日颁布了《人类生命通谕——论节制生育》,明确反对使用避孕药等干预女性自然生理规律的避孕方式。此后,在教会的大力推动下,针对自然避孕法的研究蓬勃发展。

70年代末,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学院高材生、德凌教授的关门弟子伊丽莎白·莱特-宝拉博士(Dr.Elisabeth Raith-Paula)完成了题为《现代自然避孕法》的博士论文,这是德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自然避孕法的著作。

伊丽莎白·莱特-宝拉博士伊丽莎白·莱特-宝拉博士1981年德国联邦政府出资300万马克,牵头成立了“德国自然避孕研究中心”。德凌教授为该项目主要负责人,伊丽莎白·莱特-宝拉博士参与了该中心的筹建、理论和临床研究工作,并于1988年以第一作者身份参与编写了德国自然避孕官方教材《现代自然避孕法》。此后,她还亲自培训了数百名自然避孕咨询师。因此,伊丽莎白·莱特-宝拉博士也是德国现代自然避孕法理论和实践的奠基者之一,在该领域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并于2010年被授予“德国联邦十字勋章奖”。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在德国自然避孕法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分支,拥有权威教材《现代自然避孕法》、临床科研机构以及市场化的科研技术成果。德国妇产科内分泌及生殖医学协会(DGGEF)的还会定期召开自然避孕学术研讨会。

自然避孕法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长期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为了防止超生偷生,主要通过行政管理手段落实“一环二扎”的长效避孕措施。临床医学没有对自然避孕法进行客观公正的研究,更没有及时倡导与推广应用。当前,我国对自然避孕法的认知还普遍处于比较模糊的状态。包括妇科医生在内的许多人仍错误地把自然避孕法等同于体外射精或“前七后八”的安全期避孕。

直至2013年,德国汉诺威大学的海归、伊丽莎白·莱特-宝拉博士的学生徐世旺先生在其著作《避孕改变一生》里面首次提出“现代自然避孕法”的概念。基于其深厚的德国背景,徐世旺先生把德国自然避孕学科的教材、培训体系、临床研究和科技成果完整地引进到中国,弥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大大缩短了我国探索自然避孕法的时间。

与传统的避孕方式不同,自然避孕法会先教会女性理解自己的身体信号(基础体温、宫颈黏液等)和生理周期,并懂得珍惜和保护自己的身体和生育力。科学的自然避孕法是保护女性生育力的最佳选择。自然避孕法的推广和普及,有望解决我国意外怀孕和人工流产泛滥的严重社会问题。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