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原河南省交通厅进行新黄河公路大桥的资料收集工作,并多次召开档案工作会议,初勘六个桥位,选出三条桥轴线,两次确定桥长,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等中央有关部门反复磋商,进行了六年零六个月的研讨。
1982年初,原河南省交通厅上交了郑州黄河公路大桥的《初步设计》。12月26日,时任河南省副省长何竹康要求加速郑州黄河公路大桥的筹建,召集了原河南省交通厅和原河南省建委的相关负责人商讨,之后经历了半个月的时间,对大桥的《初步设计》进行了论证,批准采用简支梁方案。
1983年1月20日,原河南省建委关于郑州黄河公路大桥的批文被审阀,相关负责人被召集,要求抓紧进行下一步的技术设计,河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建新的黄河公路大桥。12月下旬,郑州黄河公路大桥进行了基柱载重实验。
1984年1月中旬,郑州黄河公路大桥进行了第二次基柱载重实验。7月5日,郑州黄河公路大桥的技术设计通过审批并开工建设,总投资1.78亿元。
1985年2月8日,郑州黄河公路大桥31号开钻第一根水中钻孔桩。
1986年4月7日,郑州黄河公路大桥水中30个桥墩工程完成;7月14日,郑州黄河公路大桥架梁合拢。9月17日,郑州黄河公路大桥工程竣工;10月1日,郑州黄河公路大桥通车运营。
2005年7月6日,郑州黄河公路大桥进行为期15天的路面维护工程。
2008年9月,郑州黄河公路大桥进行专项养护工程。
2014年3月,郑州黄河公路大桥进行维修加固工程;7月28日,郑州黄河公路大桥桥面进行半幅封闭施工,并于年底暂时恢复通车[3][4][5]。
2015年3月,郑州黄河公路大桥对东半幅路面进行维修,半幅封闭施工;6月完成施工,恢复双向4车道[5];7月,郑州黄河公路大桥进行荷载试验工作[3]。
郑州黄河公路大桥位于黄河下游上端,离郑州市区约15千米左右;南岸是郑州市花园口,接郑花公路(郑州花园口大道),北岸为河南省原阳县桥北乡马庄村,连郑新公路,途经该桥公路为北京—香港公路(107国道),是郑州—滑县公路(213省道)的枢纽。
郑州黄河公路大桥由北引桥、主桥和南引桥三部分组成。桥型上部构造为T型预应力筒支梁,分为系梁、墩柱和盖梁,下部构造为钻孔灌柱桩。框架式桥台,双柱式桥墩,为一框架结构,采用钻孔桩作基础。预应力张拉锚固系统采用XM型锚具。桥面混凝土为连续式,以伸缩缝为分界线。该桥左岸跨堤采用平交方式,同时设置防汛交通辅道连接上下游堤防交通;右岸采用立交方式与黄河大堤交叉。
郑州黄河公路大桥设计运用年限100年,全长5549.86米,采用(28×20+62×50+47×40)米的跨径布置,桥孔布局137孔。正桥面宽度为18米,中间9米为快车道,两边各有1米宽的人行道和3.5米宽的慢车道。南引桥面宽19.5米,机动车道宽16米,两侧人行道宽各1.5米。桥面每140至250米设一伸缩缝,以伸缩缝为分界线,计25联。大桥跨越黄河大堤时与堤顶道路净空少于3.5米,桥位处河槽宽度750米,河槽最大摆动宽度1000米。全桥共圬工体积为14万多平方米。
技术标准 | |
桥面宽度 | 正桥18.5米,南引桥19.5米 |
道路等级 | 二级公路 |
荷载标准 | 公路- Ⅱ级 |
设计速度 | 60千米/小时 |
洪水频率 | 1次/300年 |
防洪流量 | 36000立方米/秒(三百年一遇) |
水位高度 | 94.78米(黄海高程) |
参考资料: |
技术标准 | |
桥面宽度 | 正桥18.5米,南引桥19.5米 |
道路等级 | 二级公路 |
荷载标准 | 公路- Ⅱ级 |
设计速度 | 60千米/小时 |
洪水频率 | 1次/300年 |
防洪流量 | 36000立方米/秒(三百年一遇) |
水位高度 | 94.78米(黄海高程) |
参考资料: |
2012年10月8日,郑州黄河公路大桥终止收费,永久免费。
2012年9月26日,河南省交通运输厅、河南省公安厅联合发布《关于郑州黄河公路大桥维修期间大型车辆绕行路线公告》,郑州黄河公路大桥实行交通管制,行驶的3轴以上(含3轴)大型载货车辆必须分流绕道行驶。
2013年2月28日,郑州黄河公路大桥保留一个公交车、客车和应急抢险车辆专用通道,保障车辆通行[6]。
1986年10月1日,郑州黄河公路大桥通车,禁止载重超过55吨(含55吨)车辆的车辆通行[7]。
2013年2月28日,郑州黄河公路大桥禁止车身高度超过2.7米(含2.7米)的车辆通行[6]。
2012年1月至5月,郑州黄河公路大桥日平均车流量达到3.76万辆。
郑州黄河公路大桥于1987年被评为河南省优质工程,于1988年被评为国家优质工程奖银质奖。
1986年,邓小平同志题写了“郑州黄河公路大桥”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