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黄河公路大桥

郑州黄河公路大桥

中文名 郑州黄河公路大桥
所属地区 中国河南省
起止位置 郑州市花园口、新乡市原阳县桥北刘奄村
始建时间 1984年7月5日
车道规模 双向四车道
长度 5549.86米
管理机构 郑州黄河公路大桥管理处
目录导航

建设历程

1976年1月,原河南省交通厅进行新黄河公路大桥的资料收集工作,并多次召开档案工作会议,初勘六个桥位,选出三条桥轴线,两次确定桥长,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电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划委员会、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等中央有关部门反复磋商,进行了六年零六个月的研讨。

1982年初,原河南省交通厅上交了郑州黄河公路大桥的《初步设计》。12月26日,时任河南省副省长何竹康要求加速郑州黄河公路大桥的筹建,召集了原河南省交通厅和原河南省建委的相关负责人商讨,之后经历了半个月的时间,对大桥的《初步设计》进行了论证,批准采用简支梁方案。

1983年1月20日,原河南省建委关于郑州黄河公路大桥的批文被审阀,相关负责人被召集,要求抓紧进行下一步的技术设计,河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建新的黄河公路大桥。12月下旬,郑州黄河公路大桥进行了基柱载重实验。

1984年1月中旬,郑州黄河公路大桥进行了第二次基柱载重实验。7月5日,郑州黄河公路大桥的技术设计通过审批并开工建设,总投资1.78亿元。

1985年2月8日,郑州黄河公路大桥31号开钻第一根水中钻孔桩。

1986年4月7日,郑州黄河公路大桥水中30个桥墩工程完成;7月14日,郑州黄河公路大桥架梁合拢。9月17日,郑州黄河公路大桥工程竣工;10月1日,郑州黄河公路大桥通车运营。

2005年7月6日,郑州黄河公路大桥进行为期15天的路面维护工程。

2008年9月,郑州黄河公路大桥进行专项养护工程。

2014年3月,郑州黄河公路大桥进行维修加固工程;7月28日,郑州黄河公路大桥桥面进行半幅封闭施工,并于年底暂时恢复通车[3][4][5]

2015年3月,郑州黄河公路大桥对东半幅路面进行维修,半幅封闭施工;6月完成施工,恢复双向4车道[5];7月,郑州黄河公路大桥进行荷载试验工作[3]

桥梁位置

郑州黄河公路大桥位于黄河下游上端,离郑州市区约15千米左右;南岸是郑州市花园口,接郑花公路(郑州花园口大道),北岸为河南省原阳县桥北乡马庄村,连郑新公路,途经该桥公路为北京—香港公路(107国道),是郑州—滑县公路(213省道)的枢纽。

建筑设计

建筑结构

郑州黄河公路大桥由北引桥、主桥和南引桥三部分组成。桥型上部构造为T型预应力筒支梁,分为系梁、墩柱和盖梁,下部构造为钻孔灌柱桩。框架式桥台,双柱式桥墩,为一框架结构,采用钻孔桩作基础。预应力张拉锚固系统采用XM型锚具。桥面混凝土为连续式,以伸缩缝为分界线。该桥左岸跨堤采用平交方式,同时设置防汛交通辅道连接上下游堤防交通;右岸采用立交方式与黄河大堤交叉。

设计参数

郑州黄河公路大桥设计运用年限100年,全长5549.86米,采用(28×20+62×50+47×40)米的跨径布置,桥孔布局137孔。正桥面宽度为18米,中间9米为快车道,两边各有1米宽的人行道和3.5米宽的慢车道。南引桥面宽19.5米,机动车道宽16米,两侧人行道宽各1.5米。桥面每140至250米设一伸缩缝,以伸缩缝为分界线,计25联。大桥跨越黄河大堤时与堤顶道路净空少于3.5米,桥位处河槽宽度750米,河槽最大摆动宽度1000米。全桥共圬工体积为14万多平方米。

技术标准
桥面宽度 正桥18.5米,南引桥19.5米
道路等级 二级公路
荷载标准 公路- Ⅱ级
设计速度 60千米/小时
洪水频率 1次/300年
防洪流量 36000立方米/秒(三百年一遇)
水位高度 94.78米(黄海高程)
参考资料:

运营情况

技术标准
桥面宽度 正桥18.5米,南引桥19.5米
道路等级 二级公路
荷载标准 公路- Ⅱ级
设计速度 60千米/小时
洪水频率 1次/300年
防洪流量 36000立方米/秒(三百年一遇)
水位高度 94.78米(黄海高程)
参考资料:

票制票价

通行事项

2012年10月8日,郑州黄河公路大桥终止收费,永久免费。

交通流量

  • 交通管制

2012年9月26日,河南省交通运输厅、河南省公安厅联合发布《关于郑州黄河公路大桥维修期间大型车辆绕行路线公告》,郑州黄河公路大桥实行交通管制,行驶的3轴以上(含3轴)大型载货车辆必须分流绕道行驶。

2013年2月28日,郑州黄河公路大桥保留一个公交车、客车和应急抢险车辆专用通道,保障车辆通行[6]

  • 限高限重

1986年10月1日,郑州黄河公路大桥通车,禁止载重超过55吨(含55吨)车辆的车辆通行[7]

2013年2月28日,郑州黄河公路大桥禁止车身高度超过2.7米(含2.7米)的车辆通行[6]

建设成果

2012年1月至5月,郑州黄河公路大桥日平均车流量达到3.76万辆。

技术难题

荣誉表彰

  1. 郑州黄河公路大桥桥址处河床而层为粉细砂,易冲易淤。汛期冲深达十余米。平时主流摆动不定。变化频繁。流量受三门峡水控制,很不稳定,有时水深1至3米,有时又成干滩。所以虽然水中段常年有水,却是不深不浅,很难行船,无法使用常规的水上拖轮、驳船等施工设备。同时施工从南岸向水中延伸,只有一个工作面,不能在对岸或河心滩地另辟施工场地。大直径水中钻孔桩需要机械设备较多,运输量亦大。因此,如用大跨度缆索吊机等施工方案,均不现实。只有采用水上施工便桥方案,才能确保水中墩正常连续施工。由于工期急,要求汛期尽量减少施工中断,便桥要能抵御洪水冲刷和冰凌撞击。根据运输量需要在便桥上铺设双线标准运输道。
  2. 水上施工首先要修通便桥。鉴于该桥的特点,便桥宜采用不受水位与河床变化影响的悬臂打桩悬臂拼梁施工方法。粲用万能杆件拼成臂打桩悬臂拼梁施工方法。粲用万能杆件拼成再分式桁架,高2米,宽8米。枕木直接搁放于桁架节点上,为加强汛期稳定和便于悬臂法施工,便桥梁部结构设计成多联连续梁,每联10跨,每跨14米,支墩为4根直径40x24米管桩组成的单排架。施工便桥经历了1984年冬流冰的撞击和1985年8100立方米/秒流量的考验。当流量大于护简困难,水上施土暂停数日,全部水上机械设备没有撤回,为减少汛期对施工的影响。
  3. 改桥水中段钻孔遇到一个特殊的问题“成为险工堤段的花园口堤坝”。1938年6月至1947年4月,花园口抛投过大量片石护堤,沿岸河床沉积了不少片石、块石。施工过程中,靠堤的水中墩遇到很多抛石,给施工带来了很大困难。为此技术设计将28、20号墩改为4根中1.5米深50米钻孔桩基础,准备必要时改用直径1.4 米冲击钻穿过密集的片石层。28、 29号墩除使用了冲击钻外,还采取接长钢护简、潜水人工抱石等方法排除障碍。在30号墩,翼式站头顶面将一块埋藏于河床中的大块石夹住带了上来,块石侧面明显地残留着被钻机刮刀刻划的多道弧凹痕, 该孔钻具在钻进过程中遇到了强大的阻力。因此在选择水上钻机时,为了突破可能遇到的散乱块石,必须选择比较坚固牢靠的钻机和钻具。施工方通过开工初期事先联系大桥局桥机厂签订协,研制新型钻机,解决了问题。
  4. 黄河河床除砂、粘土、砂夹卵石外,有时夹有较硬的矿石钙质结核层。该桥钻孔既深,直径又大,需要钻机有较大的旋转扭矩,并能变换转速与扭矩,以适应各种地层。

文化特色

郑州黄河公路大桥于1987年被评为河南省优质工程,于1988年被评为国家优质工程奖银质奖。

价值意义

1986年,邓小平同志题写了“郑州黄河公路大桥”桥名。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