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PA受体

AMPA受体

中文名 AMPA受体
对象 介导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传递
目录导航

形成

AMPA受体是由GluR1-4 (GluRA-D) 4个亚基组成的四异聚体,其形成起始于粗面内质网各个亚基的合成,每个亚基都有1个大的N端、3个跨膜区域、1个形成孔的发夹结构和1个位于胞质侧的C端。成年海马AMPA受体主要由GluR1和GluR2或GluR2和 GluR3所组成的异聚体构成,而GluR1和GluR2组成的受体只存在于幼年海马和其他成熟脑区[2 ]尽管各个亚基的胞外结构和跨膜区非常相似,但他们的胞质侧C端却不尽相同,GluR1, GluR4 和少见的GluR2L 相似,有较长的 C端,而多见的 GluR2, GluR3和少见的GluR4c具有较短的 C端,各个亚基通过 C端和不同的胞内蛋白相互作用突触后致密区(postsynaptic density zone ,PDZ)是突触后膜结构的骨架成分,大量不同类型的细胞实验已证明突触后致密区在将膜蛋白定向或聚集到特定亚细胞区域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多数 AMPA 受体反应蛋白有相应的单一或多元 PDZ。目前已知,GluR1对应经典的ⅠPDZ配体, 而GluR2/GluR3和GluR4c 对应经典的ⅡPDZ配基。由于GluR4 和GluR2L 的 C端有多种形式,所以它们是否与经典的 PDZ区域蛋白反应尚不清楚。四聚体的 AMPA受体由相应的 4 个亚基交互排列围绕形成受体通道[3 ],其主要功能是介导 Na+和 K+及少量 Ca2+内流。其中,限制通道钙离子电导的主要因素——GluR2在受体运动早期位于粗面内质网内部,而控制GluR2移出粗面内质网的结构成分位于胞质侧的 C端和发夹结构形成的孔顶端。另外,在到达突触之前,四聚体要在高尔基体进行糖基化反应。

分布

近年来,静寂突触的存在和LTP过程中 AMPA受体快速的突触插入已被大量实验证实,而产生这一现象的重要前提是在突触附近存在可被利用的非突触 AMPA 受体池。用显微技术观察谷氨酸受体在突触及突触附近的分布发现,除突触膜上存在有突触性的AMPA受体外,在树突的表面和胞质中也存在大量的非突触性 AMPA 受体。

而且 ,非突触性AMPA受体数目要远远多于突触性AMPA受体。用胶体金技术研究表明,在海马CA1 区锥体细胞突触膜上,NMDA受体远比AMPA受体的分布广泛。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