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江航道

川江航道

目录导航

航运历史

在川江航道的开辟史上,有一位英国人,曾被西方人誉为开拓中国西部的急先锋,他就是立德乐。1883年,立德乐以游历内地为名,从汉口乘木船逆水上行,沿途探索川江航道,一个多月后抵达重庆。次年, 立德乐便在汉口至宜昌航道上经营轮船运输业。14年后,立德乐驾着利川号轮从宜昌出发,试航川江20余天进入重庆。

三峡峡谷内,第一次回响起机器的轰鸣,工业文明和现代交通进入三峡。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从此以后,包括国外商船与炮舰在内的机动船,便接踵而至,鱼贯出入川江,对外开埠,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历程。

而在川江现代航运史上,有一个中国人,民生公司的创始人卢作孚。1925年,民生公司的第一艘轮船驶入川江,经过10年奋斗,民生公司成为长江实力最强的民营航运企业。

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3万人员和9万件器材压在宜昌,卢作孚指挥民生公司日夜运输,把中国重工业的宝贵器材抢运到重庆。这次连续40天的战时运输,被称为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

长江干流横贯中国东西,水源条件十分优越,历来是沟通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区的运输大动脉。但是从宜昌至重庆660公里的川江航道,流经丘陵和高山峡谷地区落差120米,航深和航宽不足,拖载能力低, 运输成本高,而且影响航行安全,使长江航运优势未能很好发挥。三峡工程兴建后,由于险滩淹没,航深增大、 航道加宽和水流趋缓,从根本上改变了川江的航道条件,船舶运输效率将明显提高,船舶转运周期可望加快,长江水运能力比过去将大大提高。

文物古迹

2006年10月15日开始,重庆航道局专门派出工作人员下到库区普查。由于航道水位上升、移民搬迁及老船员相继去世等原因,很多文物消失得“让人心痛”。一个多月来,工作人员对各基层单位的各种历史遗存物件以及从社会上得来的文物线索进行了调查,已登记掌握了508件文物和线索,其中文物有数百件。

这些文物主要包括:绞滩指挥旗、绞滩船名牌、船令钟等;航标方面的煤油航标灯、水泥标志船、老式航标船等;最早船员制服、信号台照片、老式测深仪、八角舵盘、各个时期的工作证、老交换机等。

川江航道为长江航运、流域经济和沿江百姓的发展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面系统地展示川江航道特别是重庆航道的历史,重庆航道局决定设立“川江航道文化陈列馆”。届时,川江航道百年变迁的全景图将尽收市民眼底。[2]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