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型肝炎病毒

戊型肝炎病毒

中文名 戊型肝炎病毒
最初起源 印度
类型 急性传染病
目录导航

病理

HEV是单股正链RNA病毒,呈球形、直径27~34nm无囊膜,核衣壳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尚不能在体外组织培养,但黑猩猩、食蟹猴、恒河猴、非洲绿猴、须狨猴对HEV敏感,可用于分离病毒。

HEV在碱性环境中稳定,有镁、锰离子存在情况下可保持其完整性,对高热敏感,煮沸可将其灭活。

HEV基因组长 7.6kb,3′端有poly A尾,有3个开放阅读读框(ORF):

ORF1位于5′端(约 2kb)是非结构蛋白基因,含依赖RNA的RNA多聚酶序列;

ORF2位于3′端(约 2kb)是结构蛋白的主要部分,可编码核衣壳蛋白;

ORF3与ORF1和ORF2有重叠(全长369bp),也是病毒结构蛋白基因,可编码病毒特异性免疫反应抗原。

性状

戊型肝炎病毒(HEV)为无包膜的球状颗粒。 HEV分为1~8共8个基因型,中国内地流行株主要为1型(曾称缅甸株),其次为4型。尚不能对HEV进行细胞培养,可实验室感染猕猴等多种猴类。HEV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

致病性

戊型肝炎传播途径(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和临床表现(隐性感染及急性肝炎,不致慢性肝炎等)与甲型肝炎相似。戊型肝炎在15~39岁的青年和成人高发。戊型肝炎亦为自限性疾病。HEV对肝细胞亦无直接病变作用(CPE)。机体于病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不够稳固。无戊型肝炎疫苗,预防戊型肝炎采用切断粪-口传播途径为主的措施。

检查

①检测血清抗-HEV IgM和抗-HEV IgG:采用EIA检测。血清抗-HEV IgG于发病后7日便开始检出,是HEV感染的特点之一;

②检测血清和粪便中HEV RNA:通常采集发病早期标本使用RT-PCR法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治疗

HEV随病人粪便排出,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并可经污染食物,水源引起散发或暴发流行,发病高峰多在雨季或洪水后。潜伏期为2~11周,平均6周。临床患者多为轻中型肝炎,常为自限性,不发展为慢性HEV。主要侵犯青壮年,65%以上发生于16~19岁年龄组,儿童感染表现亚临床型较多。

成人病死率高于甲型肝炎,尤其孕妇患戊型肝炎病情严重,在妊娠的后3个月发生感染病死率达20%。

HEV感染后可产生免疫保护作用,防止同株甚至不同株HEV再感染。有人报告绝大部分患者康复后血清中抗HEV抗体持续存在4-14年。

实验诊断可通过电镜从粪便中找病毒颗粒,RT-PCR检测粪便胆汁中HEV-RNA,及用重组HEV-谷胱甘肽-S-转移酶融合蛋白作抗原,进行ELISA检查血清中抗HEV IgM,IgG抗体等。

戊型肝炎一般预防与乙型肝炎相同,普通免疫球蛋白作紧急被动免疫无效。

特点

戊型肝炎原称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20世纪80年代后期分离出戊肝病毒( HEV)后才确定诊断。其流行病学和临床特点与甲型肝炎颇为相似,从临床上不易区分这两种病。本病流行地区厂泛,主要分布于印度次大陆、非洲和南美洲的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戊型肝炎是当今发展中国家的主要肝炎之一,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近年来发病率呈迅速上升趋势。我国制定的《传染病防治法》已将戊型肝炎列为主要肝炎之一。近年来发病的绝对数和发病率均呈连续、快速增长态势。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