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全书共分12章,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档案文献检索的基本原理、档案文献检索语言、档案著录、档案标引,以及档案检索工具、策略和计算机检索系统等。
类是可分的。因为被一个类所包括的每一事物,除了具有某种(或某些)与这一类其他事物所共同的属性外,还具有许多与这一类其他事物所不同的属性,也就是说,同一类的事物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因此,我们就可以根据事物的不同属性作为划分标准对这一类事物进行层层划分,这就是分类。例如,规划是指具有比较全面和长远的发展计划这一共同属性的一类事物,我们可以用规划的内容作为划分标准,将其划分为经济规划、科研规划、教育规划等等。经过一次划分所形成的一系列概念称为子类(即下位类),被划分的类称为母类(即上位类)。母类与子类之间的联系在于表征母类的属性必定存在于其子类中。各子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于,它们既有表征母类的共同属性,又有各自的不同于别的子类的特殊属性(子类差)。
由于事物往往具有许多属性,这些属性都可作为划分标准,所以分类是可以连续进行的,即对经过一次划分所得的子类,还可用别的属性作为划分标准再次划分。例如对“经济规划”这个子类还可用地区作为划分标准再次划分,划分为北京市经济规划、上海市经济规划、天津市经济规划等等子类。对上海市经济规划这个类还可以用时间作为划分标准,划分为上海市长期经济规划、上海市中期经济规划、上海市短期经济规划等。每次划分出来的各子类互相并列,它们共同隶属于其母类。这样层层划分、层层隶属的结果,便构成一个具有隶属、并列关系的秩序井然的概念等级体系,即分类体系。
一般来说,分类应遵守下列几条规则:第一,在每一次划分时,只使用一个划分标准,不能同时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划分标准,否则会出现划分后所得各子类互相交叉、重叠的混乱现象;第二,划分后所得各子类的外延之和应等于其母类的外延,避免不完全划分的错误和多出子类的错误;第三,要选择反映事物本质的符合分类目的的属性作为划分标准,否则分类便失去科学性和实用价值。
体系分类法就是运用这种逻辑分类原理,依据文献内容的学科、专业或职能性质及其他特征,对文献情报进行系统化组织的。在以知识分类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体系分类表中,任何一个知识部类的位置都大体显示出它在知识总体系中的地位、内容范围以及与其他知识部类的关系,这就好像一张知识地图一样,使检索者容易找到他所要到达的目的地——找到记载着他所需要的知识和情报的文献。体系分类表中成千上万个类目,就是这张知识地图上代表大小不等的各个知识领域的地名。
体系分类法是由成千上万个类目构成的。所以,类目的划分、类目的排列、类目的名称及涵义、类目之间相互关系的处理,是进一步了解体系分类法原理的几个主要方面。
第一章 档案文献检索系统概述
第一节 档案文献检索系统的构成
第二节 检索效率
第三节 档案文献检索系统评价
第二章 检索语言
第一节 检索语言的特点与功能
第二节 检索语言的结构
第三节 检索语言的分类
第三章 分类检索语言及《中国档案分类法》
第一节 分类检索语言的构成、特点与作用
第二节 体系分类法的原理
第三节 《中国档案分类法》
第四节 分面组配分类法
第四章 主题检索语言及《中国档案主题词表》
第一节 主题检索语言的构成、特点与性能
第二节 标题词法与单元词法的原理
第三节 叙词法原理
第四节 《中国档案主题词表》
第五章 检索语言的发展与应用
第一节 分类主题一体化
第二节 检索语言应用方式的发展
第三节 自然语言在档案文献检索中的应用
第六章 档案著录
第一节 档案著录的作用与要求
第二节 《档案著录规则》的编制依据与适用范围
第三节 《档案著录规则》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 档案著录的组织管理
第七章 档案标引
第一节 档案标引方式与质量指标
第二节 档案标引的步骤与方法
第三节 分类标引
第四节 主题标引
第五节 计算机档案文献检索系统的标引
第六节 档案自动标引
第八章 档案检索工具
第一节 档案检索工具的作用与分类
第二节 常用档案检索工具的功能与编制方法
第三节 档案检索工具体系
第四节 特殊形式的档案检索工具
第九章 检索策略
第一节 检索策略的含义、作用与编制步骤
第二节 检索表达式
第三节 检索策略的反馈与调节
第十章 档案计算机检索系统
第一节 档案计算机检索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 档案计算机检索系统中机读目录数据库的建立
第三节 档案计算机检索的分类
第四节 档案计算机检索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第十一章 缩微品的检索
第一节 卷式缩微品的检索方法
第二节 片式缩微品的检索方法
第三节 缩微品计算机辅助检索系统
第十二章 利用者与档案文献检索系统的交互
第一节 交互的含义与意义
第二节 档案利用需求及其表达
第三节 检索系统对于利用者的适用性
第四节 交互方式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档案文献检索》: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档案是社会轨迹的原始记录。伴随我国政务公开和档案开放的进程,越来越多的机关工作人员、科技人员,以至普通公民,开始了解和利用档案这种具有特殊价值的信息资源。我国档案数量庞大,内容丰富,时间跨度大,分布面广。据国家档案局1998年底的统计,全国各级各类档案馆及地、师级以上的机关档案室共保存档案约2.7 亿卷,排架长度约6500km,内容涉及党务、政务、经济、科技、军事、文化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想从这浩如烟海的档案中获得特定的档案文献或信息,除了掌握档案的分布情况外,必须借助于科学、高效的检索手段或方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档案检索的理论与实践有了长足的进展,已有相当数量的论文、教材、专著发表或出版,有关标准陆续发布,许多档案馆、档案室建立了功能较为完善的检索系统。检索方法的科学化和检索手段的现代化促进了档案检索水平的提高,也对发展档案检索理论和普及档案检索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书将档案检索的全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对档案检索系统的整体结构以及构成要素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内容涉及档案检索原理,档案检索系统的构成及评价,检索语言,档案著录标引,档案检索工具的功能和编制方法,检索策略,档案计算机检索系统,档案缩微品的检索以及利用者与档案检索系统的交互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阐述了档案检索系统的运行机理和技术方法。
本书参考了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介绍了新的档案检索理论动态和技术方法,对操作性环节尽可能辅以实例说明。总之,对于世纪交替之际编写的这本教材,作者力求赋予它全面、深入、新颖、实用的特点。
本书第一章、第六章、第七章(一、六节)、第八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由冯惠玲执笔,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七章(二、三、四:五节)由张正强执笔,第九章由冯惠玲、刘伟晏执笔,第十章由刘伟晏执笔,全书由冯惠玲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