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迹帖

目录导航

作品简介

怀素《神迹帖》千字文 (局部)怀素《神迹帖》千字文 (局部)怀素《神迹帖》为宋刻、宋拓版本,弥足珍贵。帖上钤有米芾(元章)和明末诗人吴嘉纪(唐石斋)等鉴赏印,2023年7月被学者黄锦祥发现购藏。据史料记载,该帖原作为宋人王诜收藏,五百年后入季重王思任之手。因二人同出太原王氏,故有“延平之剑,离而复合”及“衣钵自有真传”之说。此帖刻工精良,墨色醇古,线条圆转流畅变幻莫测,细节纤毫毕现神完气足,与怀素墨迹无异。其原石已毁,此帖为海内外存世孤本。 

为了妥善保护最新发现的怀素《神迹帖》千字文手迹,将古帖改装为册页,页数和尺寸有所变化,把原来的两小页合拼为一大页,更利于保护作品的原件。即是原旧版本20页,改为现版本10页,内页变为每页纵28.2厘米,横29.1厘米,共97行,计1000多字。[1]

书法特点

怀素《神迹帖》通篇间架精密,如其晚年《千金帖》真迹有楷书骨骼,用笔雄浑苍劲,点画精到畅达,笔笔见势,妙趣横生,兼具行草韵味。几乎字字独立,笔断意连变化万千,参差错落灵动飘逸,形成奔放的动态美感,一气呵成不离法度,达其从容衍裕、气象超然的艺术境界,堪称“草书圭臬”。[1]

名家点评

范允临:“余所见素师《自叙》、《圣母》诸帖,狂怪怒张,以为学芝、旭而过者也。今观此《千文》帖本,又规矩准绳,藏锋敛锷,真是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得乌衣家法,乃知世所石本,悉优孟衣冠耳。”

黄锦祥:“素僧神迹,遗世孤存,千载奇珍,见之幸矣!”[1]

历史传承

新闻刊载

2022年8月6日,《文汇报》曾刊载其原作讯息:1828年2月,僧人达受在杭州湖墅的古董肆中购得一幅落款为“大历三年三月寄望,沙门怀素书”的绢本《小草千字文》,号称“神迹难得”。帖后附有自宋迄明跋者十余家,皆是名家手笔。此帖原属宋人王诜所藏,五百年后,入季重王思任之手。因二人同出太原王氏,故有“延平之剑,离而复合”、“衣钵自有真传”之说……文中谈及字帖的流传脉络,当中所记载的怀素作品和落款时间,正好与黄锦祥最新发现购回的这件怀素帖本吻合,实在是难能可贵。[1]

帖本命名

为了便于区分怀素不同时期的大小草《千字文》手迹,学者黄锦祥把最新发现的这件怀素中年手迹《千字文》帖本,命名为《神迹帖》。它的出处是根据古称“神迹难得”之誉而择取其中“神迹”二字来命名的。[1]

艺术鉴赏

重现人间的《神迹帖》不单是怀素31岁的精品力作,而且是“草法标准”的《千字文》珍品,更是怀素早年极其罕见的真迹版本,它的发现对传承怀素草书有着深远意义,为日后研究怀素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经专业人士鉴定,怀素这件草书创作于大历三年(768年),比他在大历元年(766年)和大历二年(767年)写的作品更为娴熟和灵动,已形成怀素用笔“瘦劲”的个性特征。

怀素《神迹帖》千字文草书怀素《神迹帖》千字文草书(20)《神迹帖》体现了怀素学习张芝及王羲之、王献之的痕迹,全卷强调连绵草势,线条劲健挺拔,奔放流畅,法度严谨而不乱。与其晚年的传世作品“天下第一小草”——《千金帖》纸本真迹一脉相承,可以说没有早期的《神迹帖》千字文作品,就没有后来《自叙帖》的辉煌。《神迹帖》和《千金帖》的笔迹明显有怀素的用笔特征。可以说《神迹帖》的发现,更加证实了“纸本”的《小草千字文》是怀素真迹。

最可贵之处,《神迹帖》弥补了《大草千字文》刻工不良、线条粗拙等缺点,有助于读者了解怀素流美飘逸的“魏晋笔法”。与《圣母帖》一样精彩绝伦,无论是用笔或者草法技巧,《神迹帖》都令人耳目一新,比《大草千字文》拓本质量更佳,是学习怀素草书的标准范本。初看《神迹帖》,有点像《大草千字文》而又胜于《大草千文》,比“剥落过半”的“绿天庵《千字文》碑”(瑞石帖)版本更清晰、更完整。通篇挥洒自如、草法严谨,介乎于大草与小草之间,是难得一见的艺术瑰宝![1]

作者简介

怀素(737~799),唐代杰出书法家,史称“草圣”。字藏真,僧名怀素,俗姓钱,汉族,永州零陵(湖南零陵)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考功郎中钱起的外甥。怀素草书,瘦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与张旭齐名。后世有“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之称。可以说,怀素是古典的浪漫主义艺术家,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他能做诗,与李白、杜甫、钱起、陆羽、颜真卿、徐浩、戴叔伦、卢象等诗人都有交往。好饮酒,每当饮酒兴起,不分墙壁、衣物、器皿,任意挥写,时人谓之“醉僧”。传世作品有《自叙帖》、《小草千字文》纸本、《神迹帖》、《圣母帖》、《苦笋帖》和《论书帖》等。[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