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灯

船灯

目录导航

简介

      船灯,船舶(包括 海洋钻井平台)上用于满足各种照明和信号要求的一类交通灯。包括船用照明灯、航行灯和 信号灯3类。船灯的设计、制造必须符合 船舶规范和国际公约的有关规定,并经 船舶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发给证书后方可装设使用。 

正文

        船舶(包括海洋钻井平台)上用于满足各种照明和信号要求的一类交通灯。包括船用照明灯、航行灯和信号灯3类。按国际公约规定,船舶在夜航、作业或能见度低的情况下,为了表明它的位置、在航状态及种类等特征,在船上须装备各种灯具,显示各种信号,以便识别和避让。为此,航行灯和信号灯的光弧、能见距离、色度、外壳防护和安装位置都有严格规定。船灯的设计、制造必须符合船舶规范和国际公约的有关规定,并经船舶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发给证书后方可装设使用。

  船用照明灯  船舶上用于照明的灯具统称。有机舱灯、蓬顶灯、走道灯、应急灯、甲板作业照明用的投光灯、远距离搜索目标用的探照灯、在有爆炸性气氛的地方使用的防爆灯、临时工作场所中使用的手提灯和生活区用的照明灯等。

  航行灯  表示航行中船舶的位置和方向的灯具。有桅灯、舷灯和尾灯3种。

  ①桅灯:安装在位于船的首尾中心线上的桅杆顶上,在正前方225°水平弧内显示不间断的白色灯光,能见距离2~6海里。

  ②舷灯:有表示左舷的红灯和右舷的绿灯,分装在驾驶室桥楼左右舷上。各自在船正前方至船舷的正横后22.5°的水平弧内显示不间断的红、绿色灯光,能见距离1~3海里。

  ③尾灯:安装在船尾,在正后135°的水平弧内显示不间断的白光,能见距离2~3海里。

  信号灯  表示船舶所处状态或提供灯语的一类灯具。有环照灯、锚泊灯、闪光灯和通信闪光灯等。

  ①环照灯:能在360°水平弧内显示不间断的白、红、绿或黄色的灯光,能见距离2~3海里。

  ②锚泊灯:锚泊中的船舶,自日落至日出期间挂在船首和船尾最易见处的两盏发出白光的灯。

  ③闪光灯:装在舷灯上方,当船舶作左右转向时,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发出红光或绿光的环照信号灯。

  ④通信闪光灯:又称莫尔斯信号灯。由人工操作,按莫尔斯电报码信号发出白光的灯,供近距离通信联络用。包括定向发光的手提式或旋转座架式通信闪光灯,环照发光的桅顶式通信闪光灯。

  此外,船灯还有救生圈自亮浮灯和救生衣示位灯。前者附在救生圈上,当灯具在海上飘浮时自动点燃,是一种电池式水密灯。后者附在救生衣上,供夜间使用,是一种电池式水密浮灯。

  

客家船灯

  船灯的历史起源无从考证,但凭口传,有几百年历史了。据福建省志、县志记载:清代顺治帝祭澄江毕,急回京都,忽然风浪大作,无法过江,渔翁勇摆渡送帝至对岸,帝回京后命乐府作《渔家乐》曲牌,并赐金匾“渔家乐”一块和“夜明珠”一颗,为渔家造福。解放初期,船灯曾参加福建省民间文艺会演。解放后几十年来,各地政府利用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配合宣传缴交爱国公粮、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计划生育等党的方针政策,一直流行不衰。

 

平远船灯

     

       平远船灯是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在客家地区乃至广东省内外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平远船灯的由来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清帝乔装出巡江南,至福建沿海,突遇风暴,险些丧生,幸投宿于一渔船,船家祖父和孙女与其言谈之中,帝获悉渔家饱受渔霸欺凌,不得温饱,甚为恻隐。翌晨临别时,特赠夜明珠一颗,亲笔题赠“渔家乐”金匾和“圣旨”金牌各一。渔翁顿觉福从天降,惊喜交集,叩头跪接。尔后,渔民们再不受渔霸欺凌,且有夜明珠之光,风雨黑夜,均可出海捕鱼。后人便根据这一传说排演船灯。

       所属地区: 广东 · 梅州 · 平远县 

       文化遗产名称:平远船灯

       遗产编号:Ⅲ-17

       遗产类别:民间文学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梅州市平远县

       遗产级别: 省

历史由来

     据《平远县志》、《武平县志》记载:两百多年前,船灯表演艺术从闽粤交壤地带传入平远县差干乡湍溪村,因广东平远与闽南接壤,同属客家居住地,生产习惯、生活习俗相同,婚嫁民间交往密切。200多年前,福建下坝艺人丘永生逢年节到平远湍溪谢屋舞船灯,因此与谢屋建立一定感情,因谢屋谢添官自幼喜文艺。丘永生以师徒传承方式把船灯技艺传授谢添官。从此“船灯”便通过民间渠道,很快在我县境内流传开来,经久不衰。每逢春节、元宵、端午、中秋节日以及喜庆丰收之时,差干、仁居、上举、泗水等地的群众便由家族或村寨自发制作、排演船灯,以此来庆祝节日、表达丰收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刚传入时,“船”用木、竹制作,长约3.5米,腹宽约1米,舱内高约1.6米,外表涂以鲜艳的色彩,配以花束、彩带、彩灯。船无底,底部周围饰以约0.6米宽的布条,称“水布”,用以遮挡操船者的脚,全船约重30公斤。船灯舞由3人表演,男女演员各1人,男饰老翁,女饰孙女,以歌为主,分别在船头、船尾表演,另一个藏在舱内操纵彩船,用一布条系于舱内前后对角处,伴在双肩,双手抓紧前后横档另一对角处。表演时,将船体舞动,前后左右行进,停靠摇摆自如,全由操船者控制,舱内舱外表演动作娴熟,配合默契,自始至终给人以“船在水中行,人在船中舞”的韵味。伴奏乐器以民间管弦乐器如唢呐、笛、扬琴、三弦、板胡、二胡等为主,有时还加上锣、鼓、钹、铛等打击乐器,节奏明快,气氛热烈。曲调大多为民间小调,如《渔家乐》、《闹元宵》、《迎风斗浪》、《夜行船》、《卖杂货》、《十二月古人》等,表演内容起初为爷孙两人出海捕鱼,娱乐升平。以后逐渐增加男女谈情、劝世讽俗之类的内容,无一定程式。

   新中国成立后,我县文化部门和民间艺人,通过不断挖掘、整理,并随着时代的前进步伐,将“船灯”艺术推陈出新。1949年有《庆胜利》船灯,1950年有《抗美援朝》船灯,1972年有《喜送公粮》船灯,还有《迎风击浪》、《花王出巡》、《船灯情》、《迎澳门回归》、《回娘家》等等。改革开放以后,文艺工作者不断推陈出新,平远船灯革新又迈进了一大步,逐渐发展成两船、三船甚至五船、六船,甚至大、小船等多船表演形式,表演时在传统单船的基础上,用舞蹈动作表现出 “闹花灯”、“怡情”、“拉船”、“花鼓”等四个情节,在舞蹈动作中加入划船、出水、入水、旋船、汇船、拉船、跳船,船内演员与操船者密切配合。模拟船在水中,大江、急水、过滩、搁浅等动作,与传统船灯表演形成相比,船灯舞的表演形式更为丰满,形成平远船灯舞特色。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