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花舞

杯花舞

目录导航

舞蹈起源

粤东地区的兴宁市为古惠州府兴宁县,曾为南汉国附都城(齐昌府),明清时期道教活动甚为兴盛,杯花舞即为道教法事中的舞蹈之一,除分布于该县外,在龙川县、平远县、梅县区、五华县一带也有流传。原来以“五句板”说唱用的竹板进行击板伴舞,清末道士朱官祥以本地俗称“伯公杯”的瓷质酒杯代替竹板,使声音更清脆,演奏更富技巧性,成为兴宁道教舞蹈特有的道具,一直沿用至今。

舞蹈道具

兴宁杯花舞所用的瓷杯,杯口直径二寸,杯底直径九分,高二寸。使用时,两杯口相扣,拇指托住下杯底,中指弯曲顶在上杯内,食指和无名指分别夹按在上杯的两侧,将上杯沿斜压在下杯口内,可以上下翻腕并两杯相击。

表演形式

杯花舞杯花舞(4)兴宁杯花舞通常是道教做“安龙”、“奉朝”、“做觋”法事时,专为生者求神祈福而在一张长六尺、宽三尺六的草席上进行表演。由一男舞者扮女装的觋婆嬷,另有二人伴唱和伴奏。舞蹈主要表现当地民间传说中陈、李、林姓三位奶娘到茅山学法除恶的过程,表演时觋婆嬷化身为三奶娘的合体,双手各持白瓷伯公杯两个,边唱边敲击瓷杯边舞。舞步有云步、横步、跪步、下板腰等,步法可进可退,可绕小圆圈,可走“∞”形。两手敲击瓷杯的动作主要有摇杯、打杯、转杯、磨杯、杯花出手等,舞者应和着舞步的节拍,以熟练的敲击技巧,使瓷杯交替发出清脆悦耳,富于节奏变化且别具韵味的音响。伴奏音乐与舞蹈的配合没有严格限制,可自由反复,随意性较大。主要歌曲有《杯花》,由场外二人各执小鼓、小锣边伴奏和伴唱。

历史价值

兴宁杯花舞是古代道教在粤东民间产生广泛影响的活例证,在岭南宗教和民间信仰的研究上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其敲击瓷杯的独特技艺和表演特色,也显示了较高的艺术价值。1949年以后,兴宁杯花舞逐渐从宗教化走向民俗化,从祭祷化走向娱乐化,已成为民间节庆娱乐时常见的表演项目。

1956年,兴宁县第四中学的罗渣、谢月文老师着手编舞,由文化馆创作人员范晴作词,谢高、罗渣编曲,演出效果很好。《杯花舞》运用民间小调和以本地水口山歌为舞曲基调,编成表现客家青年男女热爱劳动和爱情生活的民间舞蹈。1956年,这个舞蹈参加在汕头市举行的“粤东区民间艺术汇演”获得节目奖。1957年五一节,兴宁“杯花舞”作为广东省代表团的节目之一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全国音乐舞蹈汇”大会,舞蹈队受到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宋庆龄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而且杯花舞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获得众多荣誉。

相关荣誉

2004年3月,广东省授予兴宁市“杯花舞艺术之乡”荣誉称号。

2007年6月,杯花舞被批准列入广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11月,兴宁市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殊荣。

历久弥新

“杯花舞”自改革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创新的脚步。在歌词方面,建国后起初以青年男女的劳动和爱情生活为主题,改编后的《明月照山乡》则反映兴宁人民欢乐生活为内容;舞曲方面情绪更为热烈,旋律更为欢快;在道具方面则对“伯公杯”进行了改革,在“伯公杯”底部留一个小孔,用松紧带套住拇指和中指,表演时杯子不会掉下来,使杯花舞更富有技巧性,表演更加灵活;在舞蹈动作方面更是用流畅的舞步,巧妙的构图,多变的节奏,大胆的创意,给人予一种高尚的艺术享受。

代表作品

1983年舞蹈《明月照山乡》获广东省业余舞蹈评比二等奖和梅县地区一等奖,舞曲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际部向海外播出,舞蹈被载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和《中国舞蹈志·广东卷》。

2005年,舞蹈《杯花声声》在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民间艺术汇演中荣获金奖,并在广东省第三届群众音乐舞蹈花会比赛中再次获得金奖。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