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酪是由牛奶经发酵制成的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食品。据历史推断,干酪作为食品已有9000年历史了。《圣经》上记载,干酪最早是从亚洲流传到欧洲,在罗马盛世传遍 欧洲大地。在中世纪修道院的记录中系统地提到了干酪的制备方法,可见 僧侣们为干酪制造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到了十九世纪中期,美国农场上开始出现了制造干酪的作坊,农场主们将过剩的牛奶制成了大批干酪以备保存。第一家干酪工厂是由杰西·维廉于1958年在美国纽约建成。 目前世界上已出现了几百种不同的干酪,人们很难按其实际意义进行分类。许多干酪是根据其出产的国家、地区或城市而命名。尽管它们有不同的名称,但可能会具有十分相近的风味特性;另一方面,也可能有几种完全不同的干酪却拥有相同的一个名称。依照目前最普遍的方法,干酪被分为天然干酪和融化干酪。天然干酪是由牛奶直接制成,也有少部分是由乳清或乳清和牛奶混合制成。融化干酪是将一种或多种天然干酪经过搅拌加热而制成。按照质地特征又可将干酪分为软性干酪、半硬性干酪和硬性干酪等,其中普通硬性干酪最受人们欢迎,其产量约占干酪总产量的90%以上。 干酪的营养价值很高,内含丰富的蛋白质、乳脂肪、无机盐和维生素及其他微量成分等,对人体健康大有好处。干酪中的蛋白质经过发酵后,由于凝乳酶及微生物中蛋白酶的分解作用,形成胨、肽、氨基酸等,所以很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干酪中的蛋白质在人体内的消化率为96%~98%),干酪中所含有的必需氨基酸与其他动物性蛋白质相比质优而量多。尽管干酪随种类不同所含的蛋白质、脂肪、水分和盐类的含量也略有不同,但其营养成分总和相当于原料乳中营养成分总和的10倍以上;干酪中的盐类含有大量的钙和磷,这些都是形成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成分;另外,干酪在生理方面还有许多重要的作用,据科学家实验证明,干酪是具有抗癌功效的为数不多的食品之一。
干酪是由牛奶经发酵制成的一种 营养价值很高的食品。干酪被分为 天然干酪和融化干酪。天然干酪是由牛奶直接制成,也有少部分是由 乳清或乳清和牛奶混合制成。融化干酪是将一种或多种天然干酪经过搅拌加热而制成。天然干酪生产中,一般主要工艺流程都是通用的。生产特殊品种的干酪时,可采用某些特殊的处理方法 。
天然干酪生产中,一般主要工艺流程都是通用的。生产特殊品种的干酪时,可采用某些特殊的处理方法。
原料乳→标准化→杀菌→冷却→添加发酵剂→调整酸度→加入添加剂→加色素→加凝乳酶→凝块切割→搅拌→加温→排出乳清→成型压榨→盐渍→上色挂蜡→包装→贮存
1.原料乳的要求:
生产干酪的原料,必须是健康奶畜分泌的新鲜优质乳。感官检查合格后,测定酸度(牛奶18°T,羊奶10~14°T)或酒精试验。必要时进行青霉素及其它抗生素试验。然后进行严格过滤和净化。并按照产品需要进行标准化。另外,不得使用近期内注射过抗生素的奶畜所分泌的乳。
2.标准化:
干酪原料奶中的含脂率,决定于干酪中所需要的脂肪含量,而脂肪含量必须与奶中的酪蛋白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为了使每批产品的组成一致,必须先将原料奶进行标准化。也就是使原料奶中的脂肪与酪蛋白的比例符合成品要求。含脂率按成品要求,通常控制在25~30%左右。
3.杀菌:
杀菌的目的是为了消灭乳中的致病菌和有害菌并破坏有害酶类,使干酪质量稳定。杀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如果温度过高,时间过长,则受热变性的蛋白质增多,用凝乳酶凝固时,凝块松软,且收缩作用变弱,往往形成水分过多的干酪。故杀菌方法多采用63℃的30分钟的保温杀菌或71~75℃、15秒钟的高温短时间杀菌(HTST)。
4.添加发酵剂:
[通过添加发酵剂,使乳糖分解产生乳酸来保藏干酪。以及发酵菌对乳蛋白和乳脂肪的分解成熟。将杀菌乳冷却到30℃左右,倒入干酪槽中,添加1~2%的工业发酵剂(一般用乳油链球菌和乳酸链球菌的混合发酵剂),在加入之前,发酵剂本身应充分搅拌,必须没有小凝结块。经过1小时发酵后,其酸度达20~24°T时即可。发酵时的添加量应根据原料奶的情况、发酵时间长短、干酪达到酸度和水分来反复试验,以确定较合适的加入量。
5.加入添加剂:
为了抑制原料乳中的杂菌,提高加工过程中凝块的质量,在生产干酪的原料中需要添加下列几种添加剂。
(1)氯化钙:当原料乳质量不够理想时,往往会出现凝块松散,切割后产生大量细粒,致使部分蛋白质流失,脂肪损失也很大。在凝块加工过程中,凝块颗粒中剩留的乳清也较多,发酵后可能使干酪变酸。为了改进干酪质量,可以在每100千克原料奶中加5~20克的氯化钙。但不得过多,过量的氯化钙会形成太硬的凝块,难于切割。
(2)硝酸盐:干酪原料奶中含有丁酸菌或产气菌时,就会产生异常发酵。这时可以使用硝酸盐(硝酸钠或钾)来抑制这些细菌,但其用量应参照牛奶的成分和生产工艺等精确计算,不宜过多使用硝酸盐。因为过多的使用硝酸盐也将抑制发酵剂中细菌的生长,可能影响干酪的成熟。通常最大的允许添加量为每100千克奶中加20克硝酸盐。
6.添加色素:
牛乳的色泽随季节和所喂饲料而异。羊奶则因缺乏胡萝卜素,使干酪颜色发白。为使成品色泽一致,也就是使牛奶干酪或羊奶干酪均带微黄色,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需在原料乳中加适量色素。
所用色素及添加量:通常用安那舀(胭脂橙)有碳酸钠抽出液或粉末。用量随季节、市场需要而定,通常为每1000千克原料乳加30~60克浸出液。
加入方法:先将色素用6倍灭菌水稀释,随即加入杀菌后的原料中,充分搅拌,混合均匀。
7.添加凝乳酶:
牛乳的凝结是干酪制造工艺中最重要的环节。一般使用皱胃酶或胃酶或胃蛋白酶来凝结,而以前者制作的干酪品质优良。凝乳酶的添加量在使用前应测定其效价后再决定,一般1份皱胃酶在30~35℃温度下,可凝结10000~15000份的牛奶。凝结过程取决于温度、酸度、效价和钙离子浓度。生产过程中在确定添加量后,保持35℃以下,经30~40分钟后,凝结成半固体状态,凝结稍软,表面平滑无气孔。
8.凝块切割、搅拌和加热:
当凝块达到一定硬度后(约经30分钟),用专门的干酪刀或不锈钢丝纵横切割成7~10毫米立方体小块。然后进行轻微的搅拌,使凝块颗粒悬浮在乳清中,使乳清分离。加热可使凝块粒稍微收缩,有利于乳清从凝块中排出。开始加热要缓和,再逐渐提高温度,一般每分钟提高1~2℃,直到槽内温度至32~36℃为止。在加热时应不断搅拌,以防凝块颗粒沉淀。经加热后的凝块体积缩小为原来的一半。加热温度的提高和切割较细时,可加速乳清的排出而使干酪制品含水量降低。加温过快,会使凝块表面结成硬膜,使颗粒内外硬度不一致而影响乳清排出,从而降低干酪品质。
9.乳清排出:
当干酪粒已收缩到适当硬度时,即可排出乳清。此时乳清酸度达到0.12%左右。排放时防止凝块损失。当酸度未达到而过早排出乳清,会影响干酪的成熟;而酸度过高则产品过硬,带有酸味。
10.成型压榨:
将排出乳清后的干酪凝块均匀地放在压榨槽中,用压板或干酪压榨机把凝块颗粒压成饼状凝块,使乳清进一步排出。再将凝块分成相等大小的小块,装入专门模具,用压榨机械压制成型。必须防止空气混入干酪中。加压的温度为10~15℃,时间为6~10小时。
11.加盐:
加盐可改善干酪风味、硬化凝块和增强防腐作用。加盐方法有干盐法和湿盐法,前者是把粉碎的盐撒在干酪表面,通过干酪的水分将盐溶液而渗透到内部去。湿盐法是将成型的干酪,浸泡在22%浓度的食盐水中,约经3~4天,盐水温度为8~10℃,最终使干酪中食盐含量达1~2%。
为了防止各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可将盐水煮沸和加防腐作用的添加剂。
12.发酵成熟:
盐渍后的干酪,在一定温度和湿度下存放经发酵成熟,才能使干酪具有独特风味,组织状态细腻均匀。干酪发酵成熟要求是贮存温度为10~15℃,相对湿度为65~80%,软质干酪达90%。一般成熟时间为1~4个月,而硬质干酪长达6~8个月。降低成熟温度,会延长所需要的成熟时间,但产品风味较好。
13.上色挂蜡:
成熟后的干酪,为了防止水分损失、外界的污染、霉菌的生长和良好的外形等,对干酪都进行包装。硬质干酪通常涂挂有色素的石蜡,如我国生产的荷兰硬质干酪就是用红色石蜡涂色。而半硬干酪和软质干酪常用塑料薄膜包装,再装入纸盒或铝箔中。
14.贮藏:
成品应在5℃及相对湿度80~90%的条件下贮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