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认知体验通常与一个人在认知活动中所处的位置有关,与一个人正在取得或可能取得什么样的进展有关。比如,人们有时感到没能把自己的某种感受恰当地转达给自己的朋友,感到自己努力理解所读材料时突然遇到了阻碍;感到所要解决的问题将是一个容易的问题等等。
一般来说,元认知体验特别容易发生在能激发高度自觉思维的工作、学习中。因为在这种工作中,人们能采取的每一个主要步骤都要求事前有计划、事后有估价,作出的决定和行动既重要又危险。此时不存在妨碍深思熟疑的东西,这就提供了许多机会使人们能思考和体验自己的思维。
元认知体验的思想在中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大量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思考、探索的时间和机会,有助于学生产生不知的体验和知的体验;适度紧张和高兴喜悦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学生比较充分地意识到自己如何从不知到知的过程,在该过程中自己存在的问题是什么,问题的难点在哪里,是什么方法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和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掌握、理解知识的程度,而且还可以极大地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并在这种体验中自觉不自觉地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元认知指对认知的认知,又叫次认知。在学校的各科学习中,学生为了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一方面进行着各种认知活动(感知、记忆、思维等)另一方面又要对自己的各种认知活动进行积极的监控和调节,这种对自己的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本身的再感知、再记忆、再思维就被称之为元认知。可见,元认知的实质就是人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体验、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人不仅能意识到周围事物的存在,而且也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能意识到自己正在感知、记忆和思维,意识到自己有什么目的、计划和行动,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那样做,这样做的后果将是怎样,应如何调节自己的行动等。
从元认知的角度来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并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记忆、加工和理解的过程,而且同时也是一个对该过程进行积极监控、调节的元认知过程。认知过程进行的有效性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元认知过程的运行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从过程的角度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如何积极监控、调节自己的学习活动的。应当认识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表现在对所学材料的感知、记忆、理解、想象和思维等方面,而且也表现在对上述各方面活动的积极监控、调节方面。心理学研究和大量教育实践经验表明,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元认知培养,是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能动性,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学生智力,解决“教会学生如何学习”问题的有效途径。
记忆的元认知体验。是伴随着认知活动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既包括知的体验,也包括不知的体验。在内容上可简单可复杂,经历的时间可长可短,可能发生在一个认知活动的持续期间,亦可能发生在一个认知活动以前或以后。这种体验通常与一个人在认知活动中所处的位置有关,与一个人正在取得或可能取得什么样的进展有关。元认知体验与元认知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元认知知识,才可能产生有关自身、任务、目的的各种各样的元认知体验。故随着个体的元认知知识的逐渐形成,记忆的元认知体验也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