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论

语言论

目录导航

内容简介

《语言论》全书共分28章,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1—16章)属共时语言学,后半部分(17—28章)属历时语言学。从后半部分(包括语言地理学、比较法、语言演变等)可以看出布龙菲尔德在历史比较法等传统语言学方面的修养和功夫很深。在这些方面,他作了精辟的论述。而他自己的观点主要表现在前半部分,尤其是关于语音(5—8章)和语法(10—16章)。

作品目录

第一章 语言的研究第二章 语言的用途第三章 言语社团第四章 世界上的语言第五章 音位第六章 音位的类型第七章 音位的变异 第八章 语音结构第九章 意义第十章 语法形式第十一章 句子类型第十二章 句法第十三章 词法第十四章 形态类型 第十五章 替代法第十六章 形类和词汇第十七章 文字记载第十八章 比较法第十九章 方言地理学第二十章 语音演变第二十一章 语音演变的类型 第二十二章 形式频率的波动第二十三章 类推变化第二十四章 语义变化第二十五章 文化上的借用第二十六章 亲密的借用第二十七章 方言间的借用第二十八章 应用和瞻望[2]

创作背景

第一章 语言的研究第二章 语言的用途第三章 言语社团第四章 世界上的语言第五章 音位第六章 音位的类型第七章 音位的变异 第八章 语音结构第九章 意义第十章 语法形式第十一章 句子类型第十二章 句法第十三章 词法第十四章 形态类型 第十五章 替代法第十六章 形类和词汇第十七章 文字记载第十八章 比较法第十九章 方言地理学第二十章 语音演变第二十一章 语音演变的类型 第二十二章 形式频率的波动第二十三章 类推变化第二十四章 语义变化第二十五章 文化上的借用第二十六章 亲密的借用第二十七章 方言间的借用第二十八章 应用和瞻望[2]

作品思想

布龙菲尔德的早期著作《语言研究导论》(1914年出版),立足于心理学来阐释语言。1933年《语言论》出版,这时,他已从构造心理学转到行为主义心理学。[3]1933年出版的《语言论》是布龙菲尔德1914年写的《语言研究导论》的修订本。[3]

作品影响

该书篇幅较长,内容较为丰富。作者指出:“语言在人们生活里起着重大的作用。也许由于太平淡无奇了,人们对语言很少注意。”虽然人类对语言的零星研究可以上溯到两千年以前,但用科学的方法仔细而详尽地观察研究语言。还是近百年以来的事。该书作者回顾了欧洲语言学的历史,指出语言学这门科学目前还处在萌芽时期。布龙菲尔德说,语言可以在一个人受到刺激(S)时让另一个人去作出反应(R)。他从刺激一反应这一角度给语言下定义。他指出,“劳动分工以及人类社会按分工原则进行活动,都依靠语言。”而依靠言语相互交往的一群人,叫做一个言语社团。世界上最大的言语社团无疑是汉语北方方言社团,粤语方言也是一大言语社团。英语可列为第二大的言语社团,俄语第三,德语第四。但这些数字不十分确实,因为言语社团本身的性质使人很难确定哪些人居于同一个言语社团,而且还要考虑到方言的问题。在复杂的言语社团里,主要的言语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书面标准语,(2)口头标准语,(3)地方标准语,(4)次标准语,(5)地区方言。布龙菲尔德把言语行为分成了三件连续发生的事情:即说话人的情境、他所发出的语音对听话人的耳膜的冲击以及听话人的反应。因此,语言学包括两项主要的研究:一是语言学,考察说话人的发音动作、声波和听话人的耳膜活动;二是语义学,研究某种语音在什么情境里发出,使得听话人作出什么反应,说明发音、声波、耳膜活动这些语言要素跟意义要素的关系。语音学有两类,一类是不涉及意义的,一类则研究有意义的语音,前者是实验语音学,后者是音位学(或实用语音学)只有考虑意义,人们才能认识一段话语的区别性特征,在纯粹语音学的平面上,人们无法认识这些东西。区别性特征的最小单位就是音位。音位的主要类型有:噪音,包括闭塞音,颤音,摩擦音;乐音,包括鼻音、边音、元音。音位还有变异现象。布龙菲尔德强调:“只有语言里的音位对于这种语言的结构是有关的——也就是对这种语言的功能有关。”

作者很重视区别特征,他指出“凡是没有把区别性特征跟非区别性特征区别开来的描写很少告诉人们或者根本就不能告诉人们某一语言结构的情况。”在语言中出现的任何音位的组合都是在这个语言里能发音的,这就是语音形式;具有意义的语音形式是语言形式。语言形式的意义是指说话人发出语言形式时所处的环境和这个形式在听话人那儿所引起的反应。一种语言的描写应从音位学开始,然后是语义学,其任务是说明什么意义附着在不同的语音形式上,它包括两部分:语法和词汇。在每一种语言里,各种形式的有意义的配列构成了这种语言的语法。语言形式的配列方式大约有四种:(1)词序,(2)变调,(3)变音,(4)形式的选择。语法配列的简单特征就是语法特征或称语法单位。一组语法单位或单个语法单位作为语法配列出现,就是结构形式。结构形式加上它的意义就构成语法形式。语法形式有三大类:句型、结构和替代。在词汇形式里,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是语素,语法形式里最小的意义单位叫作语法元素。布龙菲尔德指出,在任何话语中,一个语言形式如果作为某个较大形式的一个成分出现,人们就说前者处于内部位置;否则就是处于绝对位置,也就是自成一个句子。这就是说,句子是独立的语言形式,它不能用任何语法结构包括到任何更大的语言形式中去。传统的方式是把语法分为句法和词法。在句法部分,作者提出了向心结构和膏心结构这两个概念。并指出,“任何有意义的、重复出现的这些成套的语法单位(简称'法位')就是句法结构。”

作者根据直接成分来给词分类:A.次要词:1.复合词,2.派生次要词;B.基本词:1.派生基本词,2.语素词。直接成分的原则还引导人们观察组成成分的结构次序。而根据组成成分的性质可以区分三种结构类型:复合结构、次要派生结构和主要派生结构。作者还阐述了词汇特征和语法特征的对比关系:(1)语言信号中没有意义的最小单位是语位:(2)语言信号中有意义的最小单位是义位;(3)语言信号中有意义的或复杂的单位是语言形式。词汇形式的功能决定于选择的语法单位,这些语法单位共同组成了语法形式。具有任何共同功能的词汇形式属于同一个形类。布龙菲尔德指出:“一种语言的力量或说财富,就在于它的词素和语法元素(句型、结构和替代)。”作者谈到语音演变时指出:”语音演变的过程是从来不能直接观察的。”历史语言学取得进展的第一步就是找出始终一致的语音对应条例。另外,作者还介绍了语音演变的类型、类推和借用、方言地理学等内容。作者最后总结道:“语言学的方法和成果,虽然活动范围还很有限,跟自然科学也相仿佛,后者是科学最富有成效的领域。语言研究也许能帮助去了解和控制人类的事态,这只是个远景,但并不是无限地遥远。”

出版信息

布龙菲尔德以其代表作《语言论》奠定了他在美国乃至世界语言学史上的地位,使他成为语言学发展史上的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语言论》,因为材料充实,方法严密,在此后的20年间成为美国语言学家的必读书。他的语言观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对大多数美国语言学家的态度和看法起着支配作用,一大批语言学家聚集在“布龙菲尔德语言学”的大旗之下,形成了一个“布龙菲尔德学派”,至此美国描写语言学达到顶峰。[3]

作者简介

《语言论》,布龙菲尔德著,1933年在美国出版。198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汉译本,由袁家骅、赵世开、甘世福翻译。[4]

词条图册

布龙菲尔德(1887—1949),语言学家,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人。1887年4月1日出生于美国芝加哥,1906年毕业于哈佛学院,1909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布龙菲尔德从研究日耳曼语系和印欧语系入手,继而研究了普通语言学和阿尔表琴语等语言。他曾在俄亥俄州大学、芝加哥大学等校任教授,最后执教于耶鲁大学,并任该校高级语言学教授。1921—1927年,他在俄亥俄州大学教书G.M.博林、E.H.斯特蒂文特两人联名倡议设立美国语言学会。1924年这个学会成立,次年出了会刊《语言》,从此语言学在美国的地位蒸蒸日上,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与行为主义心理学家A.P.韦斯互相影响,使韦斯相信,人类的行为不能与一般动物同样看待,人类有语言,其行为以语言为基础,而一般动物没有语言。他还认为,人类行为(心理)既然以语言为基础,那么解释语言现象就再也不能求助于心理,而要在物理世界中找原因,这就是所谓“物理主义”,这种语言学理论的根源,是哲学上的逻辑实证主义。[3]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