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论语诠解
主编:杨朝明
责任编辑:张亚欣
出版社:山东友谊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9月第一版
2013年11月第二版
开本:小16开 平装
定价:48.00元
ISBN:978-7-5516-0448-2
《论语诠解》隆重上市
《论语诠解》是近年来我国最具影响力的《论语》解读类图书之一,由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朝明先生主编。“诠解”,即“诠释”与“解读”。《论语诠解》体例按照《论语》通常分篇分章,每章先“原文”,次“诠释”,再“解读”。本书是帮助广大读者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通读《论语》、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读本。
杨朝明,男,1962年生。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兼任曲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中国诗经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孔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山东周易学会副会长、山东历史学会副会长。受聘为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孔子研究》编委等。
分别在曲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得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发表论文150余篇,主要著作有《九家旧晋书辑本》、《三教慧海·儒教名流》、《鲁文化史》、《周公事迹研究》、《儒家文献与早期儒学研究》、《出土文献与儒家学术研究》、《周公》,主编《儒家文化面面观》、《新出简帛文献注释论说》、《孔子家语通解》、《孔子的智慧》、《孔子文化十五讲》、《孔子弟子评传》等。参与撰著:《鲁国史》、《孔子思想与当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要论》、《山东通史·先秦卷》、《齐鲁文化通史·春秋战国卷》、《鲁国历史与鲁文化探秘》、《中华地域文化集成·齐鲁文化》、《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山东卷》,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六经之教与孔子遗说》、山东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出土文献与早期儒学研究》、山东省古籍整理与研究项目《孔子家语综合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学术论著先后四次获得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学而篇第一
【概说】本篇为《论语》首篇,共十六章。该篇记有孔子言论八章,另有有子的论述三章、曾子论述二章、子夏论述一章,还有子贡与子禽、子贡与孔子的对话二章。
该篇围绕立身处世这一中心问题展开,主要谈论由孝而忠等修身做人的问题。不少学者说该篇的线索是“学习为了做人”,不确。其实,前人对该篇多有误解,如梁人皇侃从文章表面立说,认为:“此篇论君子、孝悌、仁人、忠信、道国之法、主友之规,闻政在乎行德,由礼贵于用和,无求安饱以好学,能自切磋而乐道,皆人行之大者,故为诸篇之先。既以‘学’为章首,遂以名篇,言人必须学也。”(《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卷一)
《论语》各篇有无主旨,历来有不同看法。皇侃认为每篇都有主旨,只是他对第一章理解有问题。朱熹也同意每篇都有主旨,他说:“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清人翟灏《四书考异》以为不然,刘宝楠也认为皇疏“妄有联贯”,他说:“《论语》章次依事类叙,无所取法,与《孟子》篇章迥殊。”所以,他编《论语正义》,将皇侃所概括的各篇主旨尽行删除,不为不失!
《论语》首篇十分重要,前人已经指出了这一点。《朱子语类·论语二》引宋人吴寿昌说:“今读《论语》,且熟读《学而》一篇。若明得一篇,其余自然易晓。”显然,这是通读《论语》掌握其真谛的中肯之言。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诠释】传统说法认为本章是讲对待学习、交友和他人能否理解的态度,这样的理解可能未必准确。本章表述了孔子对待自己理想与信念的态度。孔子胸怀仁人爱物之道,具有和谐天下的政治抱负,他当然希望自己的主张得到全社会的认可,但是,正如《郭店楚墓竹简·穷达以时》中所说:“有其人,无其世,虽贤弗行矣。”如果天下无道,时世不济,那么,即使很少人能够理解或者根本没有人理解,也应坚信自己的学说。
正确理解本章,是正确认识《论语》全书乃至孔子生平思想的关键。关于对本章新的理解,已有学者加以指出,如刘家齐:《“学而时习之”章新解》(《齐鲁学刊》1986年第6期),李启谦:《关于“学而时习之”章的解释及其所反映的孔子精神》(《孔子研究》1996年第4期),杨朝明:《新出竹书与〈论语〉成书问题再认识》(《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3期),杨朝明:《〈论语〉首章与〈孔子家语·屈节〉篇——孔子政治命运悲剧的两个诠释》(庞朴主编:《儒林》第一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孔子家语·终记解》记有孔子临终前七日之事。这天早晨,孔子起来后,背着手,拖着手杖,悠闲地在门口漫步,口里唱道:“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意思是,泰山大概要坍塌了吧!栋梁大概要折坏了吧!哲人大概要病逝了吧!唱完进屋,对着门坐着。这时。他的弟子子贡快步走进去见孔子。孔子叹息着说:“夫明王不兴,则天下其孰能宗余?”圣明的君王不出现,那么天下谁能尊崇我的学说呢?《孔子家语》的这一记载被司马迁采入《史记》,其中“夫明王不兴,则天下其孰能宗余”,《史记·孔子世家》作“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孔子留下的最后的话意味深长,他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在即将撒手人寰的时候,以泰山、梁木、哲人自喻,感叹无道的现实,感慨自己的学说未能行世,这也映照出孔子一生都在追求学行天下。
《论语》既为子思等人编辑而成,《论语》首篇首章一定与孔子的人生主题相应。他们把本章放在首篇,又作为首章,必定不应只是谈论学习、交友一类的事情,而应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学:有做动词用的“学习”,有做名词用的“学术”、“学说”等义,这里应为后者,指思想主张及对社会、人生的总体认识。朱熹以前者作解,认为“学”即学习,清人毛奇龄不同意这样理解,他在《四书改错》中说:“学者,道术之总名。”程树德《论语集释·学而上》表示赞同,他指出:“‘学’字系名辞,《集注》解作动辞,毛氏讥之是也。”《论语》中有孔子“士志于道”(《里仁》)之说,又有孔子自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为政》)的记录,“学”与“道”为同位词。《庄子·天下》篇有“百家之学”的说法,亦与这里的“学”同义。《论语》中有“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述而》)、“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下学而上达”(《宪问》)等,其中的“学”都是此义。
而:假如,如果。假设连词,《论语》中这种用法十分普遍。
时:有时机、经常、时代等意思,这里应该与“世”相通,即时代、社会、现世。与《郭店楚墓竹简》中“穷达以时”的“时”相同。《吕氏春秋·诬徒》曰“羁神于世”,高诱注:“世,时也。”这种用法,古籍中常常见到,如《彖辞》:“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墨子·兼爱下》:“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楚辞·离骚》:“固时俗之流从兮,又孰能无变化”等等。
习:应用、实践。古籍中常常有“习礼乐”(《史记·孔子世家》)、“习射”(《礼记·射义》)、“习威仪”(《左传》隐公元年)等用法。本章有“采用“之意。
说:通“悦”,喜悦、高兴。这里的“喜悦”与下文的“乐”(即快乐)、“愠”(即愤怒)都是表达人的内心感受,也表明《论语》本章三个分句不应割裂开来进行理解。“说”与“乐”,显然都表示内心高兴,但层次上的不同显而易见。
有朋:通“友朋”,即“朋友”。汉代学者认为“同门曰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易传》有“君子以朋友讲习”之语,正可以作为注解。
君子:一般指有学问、有地位、有修养的人。孔子一生谦恭,不以“圣人”、“贤人”自居,但始终以“君子”自期。
《论语》首篇首章记孔子谈论“人不知”问题,既与首篇末章意思相通,相互照应,也与末篇末章有所呼应。首篇末章记孔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末篇末章记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此外,《论语》中相关的内容还有很多,例如:“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宪问》);“莫我知也夫”(《宪问》);“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解读】孔子说:“如果我的学说被社会普遍接受,在社会实践中加以应用它,那不是很令人感到喜悦吗?即使不是这样,有赞同我的学说的人从远方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再退一步说,不但社会没采用,而且也没有人理解,自己也不怨愤恼怒,不也是有修养的君子吗?”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诠释】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他思索的重心在于社会的治乱问题,由此形成了早期儒家以修己安人为核心内容的思想体系。他们希望社会和谐有序,希望人人自觉守礼,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人人做到“仁”。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人只有做到“仁”,才能结束社会礼崩乐坏的局面。那么,何谓“仁”?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孔子有不同的解释。从字源上讲,从人从二、左右结构的“仁”是后起之字。《郭店楚墓竹简》的材料显示,“仁”的古字应当从身从心、上下结构,表示常常反省自身,即《论语》本篇记载的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人之反省和修养自身,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到孝亲,所以《中庸》记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是所有的人都应该具有的品质,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人只有修养自身,具有仁德,做到孝亲,才能逐步外推,进而“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孔子家语·礼运》)、“泛爱众”(《论语·学而》),才能具有仁爱之心,进而自觉守礼尊君。这样,“孝弟”作为政治秩序的根本,人们由孝悌而守礼、敬上,社会秩序便得到了充分保障。本章在于阐述孝道。“孝弟”是仁爱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各种道德都是由此派生、推衍出来。
有子:孔子弟子。姓有,名若,字子有,后人尊称为有子。春秋末年鲁国人。今本《论语》载有子言论四处,三处称子(有子),一处称名(有若)。但称名者为与鲁哀公问答,故此章为特例,并不与前者矛盾。另外,冉有、闵子骞也偶一称子,说明他们也是当时较有影响的人物。
值得注意的是,《论语》主要记述孔子言语,而孔子弟子的言论相对较少,可是,在首篇第二章即记述了有子的话。实际上,《论语》之中有子的话有如此地位,与有子在孔子弟子中的地位直接相关。《孟子》中说他“智足以知圣人”(《公孙丑上》),又说“有若似圣人”(《滕文公上》),在传习孔子思想学说方面,有若曾经得到多数人认可。所以,孔子去世后,当孔子弟子思慕恩师的时候,子夏、子张、子游等人便推出有若,“欲以所事孔子事之”,但曾子不同意这样的做法(《孟子·滕文公上》)。这件事情说明有子毕竟不同于孔子,但也彰显了有子在孔子弟子中非同寻常的地位。
需要辨明的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有若状似孔子”,好像有若在长相上接近孔子。其实,情况很可能是,有若所学很得孔子思想之真谛,受到普遍敬重。《礼记·檀弓上》就记有子游对有子的赞语:“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所以大家才希望像侍奉孔子那样对待有若。《史记》所谓“有若状似孔子”很可能是司马迁对《孟子》中“有若似圣人”一说的误解。对此,南宋学者王十朋已有分辨,他认为:“子游之徒知有子似夫子素矣。所谓‘似’者,必有如辨曾子之言之类,岂以貌似之故虚欲师事之耶?虽然,直似之耳,欲以事孔子事之则不可,故曾子不许之,而有子未尝居师之位也……世皆知颜子之后有曾子,而不知有子者,亦回、参之亚匹也。序《论语》者知之,故首记夫子之言,次记有子之言,又次记曾子之言,未必言之次第如是也,其必寓推尊之意焉。以谓夫子既没之后,其道可尊,其人可子,其言可法者,莫先乎有子、曾子也。”(见王十朋:《梅溪集·梅溪前集》卷十九《论语三说》)他的分析很能服人。《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仅仅说到有若“为人强识,好古道也”,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则记载了与《孟子》所记载相近的故事,说明《史记》此处的记载很可能来自《孟子》。
孝弟(tì):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弟,通“悌”。《尔雅·释训》:“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孝、敬与忠、顺相连,《孝经》说:“事父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敬,故顺可移于长。”
鲜(xiǎn):稀少,罕见。
道:本意为道路,这里是其引申义,为抽象的道德概念,指仁人爱物、修身治国的法则。
为仁:行仁。为,动词。一般解“为”作“是”,恐误。仁,如前所述,包括修身、爱人等多种含义。此处“为仁”,与《论语·颜渊》“为仁由己”、《论语·卫灵公》“子贡问为仁”和《孟子·公孙丑上》“莫如为仁”、《孟子·滕文公上》“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等相同。
与:同“欤”。语气助词,表示疑问。
【解读】有子说:“一个人在做人方面能够孝敬父母,敬重兄长,却喜欢冒犯君上,这是十分罕见的;不喜欢冒犯君上却喜欢作乱,没有这种人。君子都致力于从根本上做起,根本牢固建立后,才能够产生仁人爱物、修身治国之道。孝敬父母,敬重兄长,应该是施行仁爱的根本所在吧。”
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诠释】巧言:花言巧语。
令色:伪善的面貌。令,善、美好。
鲜矣仁:为“仁鲜矣”的倒装,谓语提前。
汉人包咸:“巧言,好其言语;令色,善其颜色,皆欲令人悦之,少能有仁也。”(《十三经注疏》引)朱熹:“巧,好;令,善。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此章言语简洁,却是修身做人之借鉴,为识人用人所必知。
【解读】孔子说:“花言巧语,面目伪善,这类人的仁德一定是很少的。”
1.4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诠释】本章强调儒家最为重视的修己问题。孔子等早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特别注重修身,即修养自身,常常说到“修己”(《论语·宪问》)、“克己”(《论语·颜渊》)、“求之于己”(《郭店楚墓竹简·成之闻之》)、“敦于反己”(《郭店楚墓竹简·穷达以时》)。朱熹:“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此即儒家一再强调的“慎独”思想。自省修养,贵在慎独。这与儒家推崇的“大学之道”正相呼应。
曾子:姓曾,名参(读音有争议),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鲁国人。其父曾点,字子皙,一称曾皙。亦孔子弟子。
《论语·先进》记载孔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师徒五人谈话,孔子让他们各言其志。子路欲使国家人人有勇气,冉有欲使人人富足,公西华愿意做小司仪。曾点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说:“吾与点也。”说明曾点与孔子也有某些默契,或者从这个记录中也可说明《论语》与曾子的关系。
本章继孔子、有子言论后接着记载曾子言论,宋代以来有学者提出,《论语》一书实成于有子、曾子门人之手。朱熹《论语集注序说》引程子曰:“《论语》之书,成于有子、曾子门人之手,故此书独二子以子称。”关于有子,本篇首章已有叙述。曾子则践履孔子思想,是孔门之中颇有影响人物。曾子不仅在孔门弟子中年龄较小,去世较晚,更为重要的是,他是孔子孙子子思的老师,在孔子去世之后对子思有教导之功,影响较大,《论语》等书即完成于子思等曾子弟子之手。因此,在《论语》的记载中,曾子的身份显得比较特殊。
三省:多次省察。三,多次。省,反省、省察。《荀子·劝学》篇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参省,即三省。
谋:做事情。
忠:诚实、尽心。
传(chuán):老师的传授。
习:实践。与“学而时习之”的“习”一样,都是指在实际中应用。
【解读】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例如,为他人做事情有没有不诚实、不尽心的地方呢?与朋友交往中有没有不守信的地方呢?老师的思想学说在实际行动中是否有没能贯彻的呢?”
后记
《论语》成书以来,学术界、社会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像现在这样的《论语》研读热潮,以至于要收集到所有的《论语》解读本子都已经没有可能。本书在这样的背景下问世,很容易给人以“凑热闹”的嫌疑。
其实,笔者研究早期儒学,也正是在读到相关《论语》研究著作后,才更加认识到《论语》之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深切感受到正确理解《论语》文本之难。于是,我与一帮朋友尝试对其进行研读,不断切磋琢磨,偶有心得,随时整理,从而萌发了系统译解该书的想法。
我们认为,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实在不同于其他典籍。要正确认识该书,正确理解其中的意蕴,必须明白该书材料的来源,了解该书怎样编撰而成,清楚该书以怎样的标准选取材料,把握《论语》与其他孔子遗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与孔子学说乃至早期儒学不致有大的偏离。因此,本书以“代前言”的形式,首先谈了我们的初步想法。
本书名曰《论语诠解》。所谓“诠解”,即“诠释”与“解读”,亦即分析、解释、说明。按照通常分篇分章。各篇先有简要“概说”,然后分章诠解。每章先“原文”,次“诠释”,次“解读”。
“概说”说明该章的基本内容、主旨等相关内容。每篇设有“概说”,目的在于表明《论语》绝非资料的随意堆砌,而是有一定的内在逻辑,也可以与本书的前言相应,辅助对《论语》文本的理解。
“原文”按照通常的分章标明章序,力求精确。通行版本中的异文需要校正者,也不轻易改动,而在诠释中说明。校正原文时,参考了程树德的《论语集释》以及定州八角廊汉墓竹简《论语》等。
“诠释”相当于分析注释,区别于通常所说的“注释”。“诠”者,详细解释,阐明事理也。《说文》曰:诠,具也。《淮南子·诠言训》注谓:诠言者,谓譬类人事相解喻也。在逐章进行诠释时,我们先概说该章大意,进行适当论说;次进行适当分解;再进行重点字、词、句子的解释。引证典籍文献、前人注疏。个别难字、多音字用汉语拼音标注。力求解析透彻,论证充分。
“解读”相当于翻译,但与通常所说的译文也有区别。“解”者,判也。分析说明谓之解。本书名“解”,还有仿魏晋以今释古之义,与《逸周书》和《孔子家语》之“解”、《淮南子》之“训”相类。作为“语录体”,《论语》文字简练,有的不便直译,为更加准确,适当添加词句,以符合本文,意义完整。
在诠解过程中,我们力求以早期儒学为背景,与孔子思想学说体系进行观照,从而疏通凝滞,解释词义,阐明事理。但由于水平所限,其中还有不少疑难不能解决,只好在前哲时人基础上择善而从。
本书是集体合作完成,写好后进行了多次修改。具体分工是:
杨朝明:前言、第一、二篇;
崔海鹰:第三篇;
魏忠强:第四篇;
郭海燕:第五篇;
王成效:第六篇;
宋立林:第七、八篇;
魏衍华:第九、十篇;
郭玉娟:第十一、十二篇;
王冉冉:第十三、十五、十六篇;
魏 玮:第十四、十七、十八篇;
卢 梅:第十九、二十篇。
初稿完成后,魏衍华、郭海燕、崔海鹰、魏忠强又分别统稿,做了大量工作,甚至对个别篇章进行了部分重写。
全书由我组织编著,遇有分歧,则暂从我的看法。本次出版,在刘淑强的大力协助下,我又对全稿进行了全面修订。
《论语诠解》指出《论语》既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经典的代表,全书二十篇两万字,内容丰厚博大,涉及文化精神、个人修养、治国之道、教育思想等,含蕴着中国人的精神密码和文化基因。
一、学而篇
【原典】学而时习之
【启示】以学习应对挑战
【案例】诸葛亮喂鸡
【原典】君子务本
【启示】政风引导民风
【案例】汉文帝以身作则成盛世
【原典】吾日三省吾身
【启示】内求与自省
【案例】周处改过成名将
【原典】贤贤易色
【启示】内诚于心、外信于人
【案例】韩信报恩
【原典】父在观其志
【启示】多端辨才是“识人”
【案例】曾国藩“相士”有术
【原典】礼之用和为贵
【启示】在原则基础上讲和
【案例】将相和
【原典】敏于事而慎于言
【启示】克制物欲
【案例】勾践卧薪尝胆成霸业
二 为政篇
【原典】为政以德
【启示】社会和谐的基石
【案例】一支有主义的军队
【原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启示】人生要进行阶段性的调整
【案例】红顶商人胡雪岩的失败
【原典】今之孝者
【启示】百善孝为先
【案例】芦衣顺母闵子骞
【原典】君子不器
【启示】博学多识,全面发展
【案例】全才康熙
……
三 八佾篇
四 里仁篇
五 公治长篇
六 雍也篇
七 述而篇
八 泰伯篇
九 子罕篇
十 乡党篇
十一 先进篇
一二 颜渊篇
十三 子路篇
十四 宪问篇
十五 卫灵公篇
十六 季氏篇
十七 阳货篇
十八 微子篇
十九 子张篇
二十 尧阳篇
从字源上讲,从人从二、左右结构的“仁”是后起之字。《郭店楚墓竹简》的材料显示,“仁”的古字应当从身从心、上下结构,表示常常反省自身,即《论语》本篇记载的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人之反省和修养自身,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到孝亲,所以《中庸》记孔子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是所有的人都应该具有的品质,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人只有修养自身,具有仁德,做到孝亲,才能逐步外推,进而“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孔子家语·礼运》)、“泛爱众”(《论语·学而》),才能具有仁爱之心,进而自觉守礼尊君。这样,“孝弟”作为政治秩序的根本,人们由孝悌而守礼、敬上,社会秩序便得到了充分保障。本章在于阐述孝道。“孝弟”是仁爱的基础,是做人的根本,各种道德都是由此派生、推衍出来。
有子:孔子弟子。姓有,名若,字子有,后人尊称为有子。春秋末年鲁国人。今本《论语》载有子言论四处,三处称子(有子),一处称名(有若)。但称名者为与鲁哀公问答,故此章为特例,并不与前者矛盾。另外,冉有、闵子骞也偶一称子,说明他们也是当时较有影响的人物。
值得注意的是,《论语》主要记述孔子言语,而孔子弟子的言论相对较少,可是,在首篇第二章即记述了有子的话。实际上,《论语》之中有子的话有如此地位,与有子在孔子弟子中的地位直接相关。《孟子》中说他“智足以知圣人”(《公孙丑上》),又说“有若似圣人”(《滕文公上》),在传习孔子思想学说方面,有若曾经得到多数人认可。所以,孔子去世后,当孔子弟子思慕恩师的时候,子夏、子张、子游等人便推出有若,“欲以所事孔子事之”,但曾子不同意这样的做法(《孟子·滕文公上》)。这件事情说明有子毕竟不同于孔子,但也彰显了有子在孔子弟子中非同寻常的地位。
需要辨明的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有若状似孔子”,好像有若在长相上接近孔子。其实,情况很可能是,有若所学很得孔子思想之真谛,受到普遍敬重。《礼记·檀弓上》就记有子游对有子的赞语:“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也。”所以大家才希望像侍奉孔子那样对待有若。《史记》所谓“有若状似孔子”很可能是司马迁对《孟子》中“有若似圣人”一说的误解。对此,南宋学者王十朋已有分辨,他认为:“子游之徒知有子似夫子素矣。所谓‘似’者,必有如辨曾子之言之类,岂以貌似之故虚欲师事之耶?虽然,直似之耳,欲以事孔子事之则不可,故曾子不许之,而有子未尝居师之位也……世皆知颜子之后有曾子,而不知有子者,亦回、参之亚匹也。序《论语》者知之,故首记夫子之言,次记有子之言,又次记曾子之言,未必言之次第如是也,其必寓推尊之意焉。以谓夫子既没之后,其道可尊,其人可子,其言可法者,莫先乎有子、曾子也。”(见王十朋:《梅溪集·梅溪前集》卷十九《论语三说》)他的分析很能服人。《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仅仅说到有若“为人强识,好古道也”,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则记载了与《孟子》所记载相近的故事,说明《史记》此处的记载很可能来自《孟子》。
孝弟(tì;):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弟,通“悌”。《尔雅·释训》:“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孝、敬与忠、顺相连,《孝经》说:“事父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敬,故顺可移于长。”
鲜(xiǎn):稀少,罕见。
道:本意为道路,这里是其引申义,为抽象的道德概念,指仁人爱物、修身治国的法则。
为仁:行仁。为,动词。一般解“为”作“是”,恐误。仁,如前所述,包括修身、爱人等多种含义。此处“为仁”,与《论语·颜渊》“为仁由己”、《论语·卫灵公》“子贡问为仁”和《孟子·公孙丑上》“莫如为仁”、《孟子·滕文公上》“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等相同。
与:同“欤”。语气助词,表示疑问。
【解读】有子说:“一个人在做人方面能够孝敬父母,敬重兄长,却喜欢冒犯君上,这是十分罕见的;不喜欢冒犯君上却喜欢作乱,没有这种人。君子都致力于从根本上做起,根本牢固建立后,才能够产生仁人爱物、修身治国之道。孝敬父母,敬重兄长,应该是施行仁爱的根本所在吧。
《论语》成书以来,学术界、社会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像现在这样的《论语》研读热潮,以至于要收集到所有的《论语》解读本子都已经没有可能。本书在这样的背景下问世,很容易给人以“凑热闹”的嫌疑。
其实,笔者研究早期儒学,也正是在读到相关《论语》研究著作后,才更加认识到《论语》之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深切感受到正确理解《论语》文本之难。于是,我与一帮朋友尝试对其进行研读,不断切磋琢磨,偶有心得,随时整理,从而萌发了系统译解该书的想法。
我们认为,作为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实在不同于其他典籍。要正确认识该书,正确理解其中的意蕴,必须明白该书材料的来源,了解该书怎样编撰而成,清楚该书以怎样的标准选取材料,把握《论语》与其他孔子遗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与孔子学说乃至早期儒学不致有大的偏离。因此,本书以“代前言”的形式首先谈了我们的初步想法。
本书名曰《论语诠解》。所谓“诠解”,即“诠释”与“解读”,亦即分析、解释、说明。按照通常分篇分章。各篇先有简要“概说”,然后分章诠解。每章先“原文”,次“诠释”,次“解读”。
“概说”说明该章的基本内容、主旨等相关内容。每篇设有“概说”,目的在于表明《论语》绝非资料的随意堆砌,而是有一定的内在逻辑,也可以与本书的前言相应,辅助对《论语》文本的理解。
“原文”按照通常的分章标明章序,力求精确。通行版本中的异文需要校正者,也不轻易改动,而在诠释中说明。校正原文时,参考了程树德的《论语集释》以及定州八角廊汉墓竹简《论语》等。
“诠释”相当于分析注释,区别于通常所说的“注释”。“诠”者,详细解释,阐明事理也。《说文》曰:诠,具也。《淮南子·诠言训》注谓:诠言者,谓譬类人事相解喻也。在逐章进行诠释时,我们先概说该章大意,进行适当论说;次进行适当分解;再进行重点字、词、句子的解释。引证典籍文献、前人注疏。个别难字、多音字用汉语拼音标注。力求解析透彻,论证充分。
“解读”相当于翻译,但与通常所说的译文也有区别。“解”者,判也。分析说明谓之解。本书名“解”,还有仿魏晋以今释古之义,与《逸周书》和《孔子家语》之“解”、《淮南子》之“训”相类。作为“语录体”,《论语》文字简练,有的不便直译,为更加准确,适当添加词句,以符合本文,意义完整。
在诠解过程中,我们力求以早期儒学为背景,与孔子思想学说体系进行观照,从而疏通凝滞,解释词义,阐明事理。但由于水平所限,其中还有不少疑难不能解决,只好在前哲时人基础上择善而从。
本书是集体合作完成,写好后进行了多次修改。具体分工是:
杨朝明:前言、第一、二篇;
崔海鹰:第三篇;
魏忠强:第四篇;
郭海燕:第五篇;
王成效:第六篇;
宋立林:第七、八篇;
魏衍华:第九、十篇;
郭玉娟:第十一、十二篇;
王冉冉:第十三、十五、十六篇;
魏玮:第十四、十七、十八篇;
卢梅:第十九、二十篇。
初稿完成后,魏衍华、郭海燕、崔海鹰、魏忠强又分别统稿,做了大量工作,甚至对个别篇章进行了部分重写。
全书由我组织编著,遇有分歧,则暂从我的看法。本次出版,在刘淑强的大力协助下,我又对全稿进行了全面修订。
杨朝明
2012年2月13日
《论语》作为儒学要典,是研究孔子思想的基本材料。然而,这部共二十篇计一万五千余字的著作又非常特殊,这便是该书全部采用了语录体。《论语》成书以来,历代研读该书的人不计其数。尤其是近些年来,无论图书种类还是印刷数量,有关《论语》的出版物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可是,我们在对此感到欣慰或者欣喜的同时,也看到《论语》研读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而这又与《论语》的成书及其文本特征密切相关。那么,《论语》是怎样成书的?其文本又有什么样的特征?在此首先谈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关于《论语》的成书问题
《论语》的材料来自哪里?它是怎样编撰而成的?这是研读《论语》往往首先想到的问题。关于这一点,《汉书·艺文志》的说法是: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按照这里的说法,《论语》中所记载的内容有孔子的言论,有孔子弟子的言论。孔子的言论中,有他与弟子们的对话,有他与当时其他人的对话;孔子弟子的言论多是弟子之间的相互谈话,而这些也是曾经从孔子那里听来的。这就是说,不论孔子本人的言论,还是孔子弟子的言论,都出于孔子弟子所记。
关于《论语》的成书,《汉书·艺文志》至少还表述了三层意思:
第一,孔子弟子随时记录孔子言论。
《论语》中,不论孔子本人的话还是孔子弟子的话,都应来自孔子弟子的记录。在孔子长期的教学生涯中,他的弟子常常随时记录老师的言语。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张向孔子请教“行”的问题,《论语·卫灵公》记曰: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孔子认为,人应当“言忠信,行笃敬”,即说话忠诚守信,行事庄重严肃。人应当时刻牢记,将“忠信”、“笃敬”装在心中,用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只要做到这一点,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顺畅通达。子张觉得老师的话太好了,于是“书诸绅”,也就是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
孔子弟子随时记录孔子言语,在《孔子家语》中有更多的记载。比如,《入官》篇记载:子张向孔子请教为仕之道,即怎样当官治民。孔子就如何达到“安身取誉”作了详尽的回答,所以该篇最后说:“子张既闻孔子斯言,遂退而记之。”子张回去以后把孔子的话记录了下来。又如,《论礼》篇记载:子夏侍坐于孔子,师徒谈到《诗》中所说的“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子夏请教怎么样才可以称为百姓的父母。于是,孔子进行了一番长谈,他围绕君主修德治国的问题,从怎样为民父母、如何德配天地等方面展开论述。孔子的论述令子夏激动不已,他猛然站起来,表示一定要记录下来。所以,《论礼》最后记载说:“子夏蹶然而起,负墙而立,曰:‘弟子敢不志之?’”
第二,《论语》材料是孔子弟子集撰的结果。
《论语》是“门人相与辑而论纂”的结果,唐人颜师
……
《论语》注重做人、修身,这正是曾子门派的特征,这一特征或许就是孔安国所谓的“切事”。子思学于曾子,从上博竹书《从政》等篇看,子思不仅谈论心性问题,也十分关注为人、为政等社会的现实,他谈论心性也是他深刻思考社会人生的表现。正因如此,子思纂辑《论语》,才首重做人。梁人皇侃《论语义疏》说:“此篇论君子、孝悌、仁人、忠信、道国之法、主友之规,闻政在乎行德,由礼贵于用和,无求安饱以好学,能自切磋而乐道,皆人行之大者,故为诸篇之先。”子思这样条次编辑,既符合乃祖孔子原意,又与其师曾子保持一致,还与子思自己的思想通贯。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礼”、“中庸”、“道”、“义”、“和”等等都是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学术界还有不同认识。其实,孔子的思想虽然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但也的确有一个始终不离的中心,这就是孔子对现实社会秩序的关切。由此,他的学说始终是围绕“修己以安人”而展开,或者说,孔子的不同言论,都是他这一学说体系中的不同部分。
我们曾说,如果说孔子是一位思想家,那么他首先是一位政治思想家。没有当时“天下无道”、“礼坏乐崩”的历史事实,就不会产生孔子的伟大思想。孔子思想产生的早期,他所关注最多的是“礼”,即周礼。孔子步入社会之初,声名日隆,从学的弟子众多,原因都在于他对周代礼乐的精深造诣。这一时期,孔子谈论最多的也是周礼,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怎样以周代礼乐重整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孔子对社会的认识逐渐深化。他到处推行自己“礼”的政治主张,企图用自己的学说改造社会,但事与愿违,处处碰壁。他不得不进一步思考“礼”之不行的深层原因,于是,他开始越来越多地提到“仁”,思考“仁”与“礼”之间的关系。这一时期,孔子“仁”的学说得到了充分的拓展和完善。进入“知命”之年以后,孔子的人生境界逐渐提升,以至于最后达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佳境。他晚而喜《易》,并作《易传》,对自己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具体的阐发,他“中庸”的方法论观点也臻于成熟。如果把孔子的一生进行这样整体的分析,或许会有助于对孔子思想核心问题的理解,也会更有利于读懂《论语》,进而把握孔子思想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