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辖村:
大堰沟,洋码头,榜上,岑东寨,岑东院,杨家院,杨家湾,谢家坝,大碾房,寨贡
大碾房村位于旧州古镇西南面,距县城29公里,距旧州政府4公里。气候温和,年平均降雨量1210mm,年平均气温15.7度。降水充足,无霜期300天,平均日照时数1157小时,年积温4780度(3月28日–11月14日间隔232天)光照条件好,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
全村总共有21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寨。835户、总人口3150人,其中:农业人口3120人非农业人口30人,由汉族苗族相组成,苗族人口占全村人口的80%汉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20%,村适龄劳动力1656人,占总人口的53%,农村劳动力总给量1567人,仅占劳动力供给总量的38%农村富余劳动人口达927人,占农村劳动力供给总量的62%。
大碾房(11)
全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77.5亩,其中水田1577.5亩,土400亩,森林面积6184亩,其中生态林5139亩,经济林260亩,宜林荒山785亩,现有森林覆盖率42.4%;土壤类型:以黄壤土,紫黑土,黑色石灰土为主。主要产业有马铃薯、香米、稻田养鱼:特产品:马铃薯和香米;资源:水资源(黑塘河从北面横穿而过,洋码头支连汇入回家级风景区舞阳湖)、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本村在十二五发展口号“打造一个绿色、生态、文化、和谐大碾房”。
20012年的大碾房更是有好的发展机遇.首先是水泥路修通,全长21.6公里,全线呈东西走向,东起旧州草芦坪,最后到波洞村的白土寨;当地公交可随时畅通。
近年来,大碾房村坚持扩大对外开放战略,确立创建贵州省黄平东南部地区经济强村落和文明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大力推进新农蔬菜、农业生态发展区和乡村中心区“三大板块”建设,进一步优化村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大力推进乡村化进程,从过去典型的农业小村迅速转变为新型的科技型小百姓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驶入了历史快车道。2001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4万元,较2007年增长(下同)37%;全口径税收1.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06万元;水果业增加值8.7万元;规模以上农业增加值8.7万元;农业增加值6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0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1万元。近两年内先后获得“黄平县先进村”、“黄平县旧州先进农村党委”、“黔东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村”、“黔东南电视村村通模范村”、“旧州文明村”及“旧州养鱼培植村”等殊誉。
1、大碾房豆腐干:是豆腐的再加工制品,咸香爽口,硬中带韧,久放不坏。是豆腐的再加工制品,咸香爽口,硬中带韧,久放不坏。豆腐干是佐酒下饭的最佳食品之一,也便于旅途携带和食用。豆腐干有卤干、熏干、酱油干等,是宴席中拌凉菜、炒热菜的上乘原料。
2、西施泥哨:一种很古老的吹奏器的孑遗。乡村中的“七音哨”就是根据古代的陶埙发展而产生的玩具。
3、旧州椪柑:皮薄易剥,色泽鲜美,果肉橙黄色,汁多、组织紧密、浓甜脆嫩,化渣爽口、籽少,且有药用功效。
4、洋码头香豆芽:食豆芽已相当普遍。豆芽与笋、菌,已并列为素食鲜味三霸。宋元时食豆芽,主要用于凉拌。“将绿豆冷水浸两宿,候涨换水,淘两次,烘干。预扫地洁净,以水洒湿,铺纸一层,置豆于纸上,以盆盖之。一日洒两次水,候芽长,淘去壳。沸汤略焯,姜醋和之,肉燥尤宜。
主要经济产业:
蔬菜类:马铃薯,香米,红薯,小麦,高粱,油菜,稻田养鱼等
水果类:荔枝,枇杷,石榴,椪柑,蜜桃,柿子,西瓜,栗子等
《农家割稻谣》《洗衣姑娘》,《龙灯情缘》,《砍柴谣》、《采茶情》等百年民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