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英)培根 著,张毅 译
I S B N: 7208040931
页 数: 457
开 本: 大32开
封面形式: 简装本
出 版 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02-6-28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是英国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学家。他竭力倡导“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Histories make men wise, poets witty, the mathematics subtle, natural philosophy deep, moral grave, 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
他推崇科学、发展科学的进步思想和崇尚知识的进步口号,一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这位一生追求真理的思想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在逻辑学、美学、教育学方面也提出许多思想。著有《学术的进步》(1605)、《新工具》(1620)和《论说随笔文集》等。后者收入58篇随笔,从各个角度论述广泛的人生问题,精妙、有哲理,拥有很多读者。
培根尖锐地批判了中世纪经院哲学,认为经院哲学和神学严重地阻碍了科学的进步,主张要全面改造人类的知识,使整个学术文化从经院哲学中解放出来,实现伟大的复兴。他认为,科学必须追求自然界事物的原因和规律。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以感官经验为依据。他提出了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原则,认为知识和观念起源于感性世界,感觉经验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要获得自然的科学知识,就必须把认识建筑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他还提出了经验归纳法,主张以实验和观察材料为基础,经过分析、比较、选择、排除,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论说文集》最能体现培根的写作风格:文笔优美、语言凝练、寓意深刻。这本书中的文章从各种角度论述了他对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许多独到而精辟的见解,使许许多多人从这本书中获得熏陶指导。如:
“一个自身无德的人见别人有德必怀嫉妒”。
“没有友谊,则世上不过是一片荒野”。
“最能保人心神健康的预防药,就是朋友的忠言规谏”。“思想中的疑心就好象鸟中的蝙蝠一样,永远是在黄昏中飞的。疑心使君王倾向专制,丈夫倾向嫉妒,智者倾向寡断和忧郁。”
“狡猾就是一种阴险邪恶的聪明。一个狡猾人与一个聪明人之间,却有一种很大的差异,这差异不但是在诚实上,而且是在才能上的。”
“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忍。这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一种德性。”
培根一生在学问上成就很大,然而作为政客他饱尝了仕途之艰辛。做女王掌玺大臣的父亲去世后,他一直未得到女王的重用。直到詹姆斯一世当政,他才逐渐得到升迁,先后担任过法院院长、检察长、掌玺大臣等,还被封男爵、子爵等贵族尊号。然而,后来他又被免除了一切官职。成为平民之后,培根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学问研究中,他最终成为中世纪英国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创始者。1626年4月培根离开了人世。
该书是一部智者的思想记录。其可贵之处在于著者与他人殊异的论人生的角度。其中探讨的,有很多都是关于健康、完善、和谐的人生的认识极其建立的根基,既包含了知识的内容,也有价值观和信念的取向,全书坦示了一种反省和思辨的力量。其思想之博大精深,足可使人们汲取人生路上的精神养分。
1. 论真理
2. 论死亡
3. 论宗教统一
4. 论报复
5. 论逆境
6. 论伪装与掩饰
7. 论父母和子女
8. 论婚姻与独身
9. 论嫉妒
10. 论爱情
11. 论高官
12. 论胆大
13. 论善与性善
14. 论贵族
15. 论判乱与动乱
16. 论无神论
17. 论迷信
18. 论游历
19. 论王权
20. 论参议
21. 论迟误
22. 论狡猾
23. 论自我打算
24. 论革新
25. 论利落
26. 论假聪明
27. 论友情
28. 论开支
29. 论国家强盛的实质
30. 论养生
31. 论猜疑
32. 论谈吐
33. 论殖民地
34. 论财富
35. 论预言
36. 论野心
37. 论假面剧和竞技
38. 论人的天性
39. 论习惯与教育
40. 论幸运
41. 论放债
42. 论青年与老年
43. 论美
44. 论残疾
45. 论建筑
46. 论花园
47. 论谈判
48. 论随从与友人
49. 论托情人
50. 论学习
51. 论党派
52. 论礼仪与客套
53. 论称赞
54. 论虚荣
55. 论荣誉与名望
56. 论司法
57. 论怒气
58. 论世道沧桑
《培根论人生》是欧洲近代三大经典哲理散文之一,美国公众最喜爱的十大著作之一,流芳400余年,被译为世上几乎所有文字的传世经典。
论真理
彼拉多曾用嘲笑的口气说:“什么是真理呢?”他提出这个问题后并不想等人回答。的确,有的人就喜欢轻易地改变自己的看法,认为把一个信仰固定下来就等于套上了一副枷锁,因此,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都崇尚自由意志。并且,虽然那一类的各派哲学家已经作古,但仍然有一些心志游移的演说家与他们一脉相承,所不同的只是这些演说家比起古人来少一点刚强率直的气质。但是,人们之所以喜欢谎言,这不仅是因为寻求真理是艰难困苦的事情,或也不仅是因为找到真理之后人们的思想要受它的束缚,而且还因为人们对于谎言本身有一种虽然卑劣然而却是天生的爱好。希腊晚期哲学学派中有一个人曾研究过这个问题,他对于虚谎本身究竟有什么值得人们爱的东西百思不得其解,因为它们既不能像诗人之所为,引人入胜,也不能像商人之所为,使人得利。但是对于下述事实我也说不出个所以然:这种真理是一种无遮无掩的“白昼之光”,在这种光天化日之下演出世上的假面剧、哑剧,举行世上的凯旋仪式,远不如在虚幻的烛光下表演得那么典雅。在世人眼里,真理犹如一颗金贵的珍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但它没有钻石或红玉值钱,它们能在变幻的灯光下大放异彩。掺上一点虚谎的东西往往能给人增添无穷的乐趣。要是从人们的心灵中取出虚妄的看法、自谀的希望、错误的评价、武断的想象等等虚谎的东西,那么就会使许多人的心灵变成一种贫乏干瘪的东西,充满忧郁和不爽,甚至自己讨厌自己。对于这一点会有人怀疑吗?有一位早期基督教著作家曾非常严厉地把诗叫做“魔鬼的酒”,因为它能给人以想象,然而诗只是带有谎言的影子而已。有害的并不是从心灵中穿过的谎言,而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那种沉积于心灵中的谎言。但是,无论这些东西对人们堕落的判断力和爱好来说究竟如何,真理(它只评判它自己)却教导我们说:研究真理(就是向它求爱或求婚)、认识真理(就是和它相处)和相信真理(就是享受它)乃是人性中最高的美德。上帝在其创造万物的那些日子里,最先创造的是感官之光,最后创造的是理性之光。从那以后,他每逢安息日以其圣灵昭示世人。最初他把光喷吐在物质或混沌的表面上;后来把光喷吐在人的脸上;而且迄今还把光喷射在其选民的脸上。有一派哲学在别的方面不如其他派,可是有一位诗人为这派哲学增光不少。他曾说:“站在岸上看船舶在海上颠簸是一件乐事;站在一个城堡的窗前看下面厮杀是一件乐事;但是没有一件乐事能与站在真理的高地(一座高于一切的山陵,那里的空气永远是清新而恬静的)俯视下面峡谷中的谬误、漂泊、迷雾和风雨相比拟”;只要俯视者怀有恻隐之心而无自负之念,他就能永远感到其乐无穷。当然,要是一个人的心灵能以仁爱为动机,以天意为依据,并且以真理为旋转的轴心,那么他就可以说是生活在人间天堂了。
上面说的是神学和哲学上的真理,现在再来看看普通事务上的真理。即使那些不能做到坦诚正直的人也会承认坦诚正直地待人是人性的光荣;而真假搀和则犹如用合金工艺制作的金币或银币,合金也许会使它们变得更加好用,但却损坏了它们原来的品质。因为这些迂回曲折的行径无异于蛇行,蛇不是用脚而是卑贱地用肚子行走的。一个人如果被人发现是虚伪或不义的,那是世界上最可耻的事情。所以,蒙田。在研究谎言为什么这样可耻,其罪责这样令人可恨的时候,说得非常好。他说:“如果仔细掂量起来,说某人撒谎就等于是说他对上帝很大胆,对世人很怯懦。”因为谎言是面向上帝而怕见世人的。的确,对于虚假和背信的恶果再也不可能比下面这个说法表述得更加高明:“它可以说是请上帝来审判所有世人的最后的钟声。”有预言说,当基督来临的时候,“他将看不到世上有诚信”。
论死亡
成人害怕死亡犹如儿童害怕在黑暗中行走。儿童的那种天生的恐惧因故事而增加,成人对于死亡的恐惧也是如此。当然,静观死亡,把它看作罪恶的报应和通往另一世界的门径,是虔诚而且具有宗教性质的;但是害怕死亡,把它看作对自然的纳贡,则是愚蠢的。然而,在宗教的沉思中有时也搀有虚妄和迷信的成分。在有些修道士的禁欲书中你可以看到这样的词句:一个人应当自个儿想一想,要是他有一个指尖被压或受刑,那种痛苦是什么滋味。由此便可想象,当整个躯体腐烂解体时,死亡的痛苦是什么滋味。实际上,人即使经历多次死亡,其所受的痛苦也比一肢受刑为轻,因为人体中最致命的器官并不是最敏感的。未受宗教启蒙的世俗哲学家塞涅卡说得好:“伴随死亡而来的东西,反而比死亡本身更为可怕。”呻吟与痉挛,变色的面目,亲友的哭泣以及黑幔和葬仪等等,都显示出死亡的可怕。值得注意的是,人的心灵中的各种感情,无论多么脆弱,没有一种是不能克服对死亡的恐惧的。所以,当一个人身边有这么多能战胜死亡的“侍从”时,死亡并不是一个可怕的敌人。复仇之心战胜死亡,爱恋之心蔑视死亡,荣誉之心企求死亡,忧伤之心奔向死亡,恐怖之心被死亡缠绕。不仅如此,我们还在史书中读到:罗马皇帝奥托自刎后,许多人在哀怜之心(这是一种最温柔的感情)的驱使下也纷纷自尽,他们的殉死完全是出白于对其君王的同情,并且以此表明自己是那种最忠诚的追随者。此外,塞涅卡还加上了“苛求”和“厌烦”。他说:“想一想,你做同样的事情已有多久了。如果老是做同样的事情,不但强健的人和不幸的人会想死,而且爱挑剔的人也会想死。”一个人,虽然他既不勇敢也不可怜,但要是他对经常反复地做同样的事情感到厌倦,也会寻死的。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心理素质很好的人来说,死亡的来临对其情绪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因为他们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看上去还是平静如常。奥古斯都?恺撒临终时还和蔼地对皇后说:“永别了,利维亚,请你永远不要忘记我们婚后生活的那段日子。”提比略至死仍在弄虚作假,正如塔西佗所说:“他的体力日益衰竭,但他的作假却依然如故。”韦斯巴芗临死前还坐在凳子上开玩笑地说:“我想我正在变神呢!”加尔巴临死前则引颈高呼:“砍吧!如果这有利于罗马人民,那就砍吧!”塞普提米乌斯?塞维鲁斯临刑前也说:“如果还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做的,那就快点来吧。”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斯多葛派在死亡问题上付出的代价的确太大,对于死亡做过多的准备反而使它显得更加可怕。尤维纳尔说得比较好:“他把生命的终结看成是自然的一种恩惠。”死亡与降生一样自然;对于一个婴儿来说,降生也许与死亡一样痛苦。为热衷追求某事物而死去的人,犹如一个人在热血沸腾的时候受伤一样,当时是不觉得痛楚的。所以,只要一个人专心致志于某种善事,他就不会感觉到死亡的痛苦。但是最重要的是,请你相信,在一个人达到了崇高的目的或实现了美好的愿望时,最甜美的歌就是“主啊!如今请让你的仆人安然去世。”死亡还有这样一点:它能打开美誉之门,消除妒忌之心。“一个人虽然活着的时候遭人忌恨,但死后,却会受人爱戴。”
论宗教统一
宗教是维系人类社会的主要纽带,当宗教本身真正处于统一的整体中时,那是一桩幸事。关于宗教的争论和分歧,则是异教徒所不了解的不幸。原因就是,异端的宗教只是由仪式和典礼组成,他们并无任何固定的信仰:他们的神父和宗师多为诗人,因此,人们能想象得出他们有何种信仰。但是,真正的上帝有这样一种特质,即他要求绝对的忠实和崇敬,因此,他既不能容忍他的礼拜与宗教有任何混杂,也不能容忍任何同道。鉴于此,我们想就宗教的统一说几句话,由此而产生的结果如何,限度为何,其方法又为何呢?
统一的结果(仅次于上帝的满足,后者居首位)有二:一是对教外之人;一是对教内之人。对于前者来说,异端邪说和教会的分裂确实是万恶之首,更甚于伤风败俗。正如身体上的一个疮疤或裂口比一时的体液不畅更糟一样,精神上更是如此。因此,没有什么比对统一的破坏更能使教外之人远避教会、教内之人急欲外逃的了。那情形就像一个人说“看哪,基督在旷野里”,另一个人则说“看哪,基督在内室中”一样,即:一些人在异教的秘密场所找寻耶稣,另一些人则在教堂外面找寻耶稣。此时,人们应时时谨记一句话——“不要出去”。外帮人的宗师(恰好他的天职使他特别注意那些异教徒)曾说:“如果一个异教徒进来,听见你们七嘴八舌说话,他肯定以为你们疯了。”确实,当无神论者和世俗之人听到宗教中竟有这么多不和谐的相互冲突的意见时,情形绝不会更好。这种情况只会促使他们离开教堂,“坐于亵慢人之席位上”。当然,如此严肃的问题用这些小事来为证,似嫌不敬,但它再好不过地表达了宗教制度的缺陷。
本书由徐奕春、肖昶、林天斗、杜长安、李建强、安佳、实鲁等翻译。具体分工如下:徐奕春译第一、二、五、十、二十七、三十二、四十三、五十、五十七篇;肖昶译第十六至二十六、三十五、三十六篇,林天斗译第七、八、十一、十五、三十四、三十九、四十一、四十二、四十八篇;杜长安译第三十三、三十八、四十四至四十七、五十八篇和残篇;李建强译第九、四十、四十九、五十一至五十六篇,安佳译第三、四、二十八至三十一、三十七篇;实鲁译第六、十二至十四篇。译文若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培根论人生》属于为数不多的应当咀嚼的消化的书。你很难见到这么小一个盘子里盛这么多肉,而且烹制得如些色、香、味俱全。
——美 威尔·杜兰特
弗兰西斯·培根的人生随笔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尘世中的智慧,它让我们变得充满理性并世事洞明。
——美 F.房龙
培根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有文艺复兴之风,他以《培根论人生》闻名于世。
——英 贝特兰·罗素
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情感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英 雪莱
《培根论人生》体现了明智的处世本领,为世人所广泛传阅。
——法 让·德·维莱
作者:(英国) 弗兰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
译者:徐奕春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16世纪英国哲学家和文学家。出身于官宦之家,12岁即入剑桥大学,23岁就任议员,开始显示自己的政治潜能。在伊丽莎白一世时代仕途屡屡受挫,詹姆斯一世即位后,他成为新授勋的爵士之一,接着又先后出任副检察长、首席检察官、枢密顾问、掌玺大臣和大法官等职,并被授予圣阿尔班子爵。后因受贿而被革职罚金,郁郁终生。1626年在一次冷冻防腐的科学实验中受寒患病,于同年4月去世。 培根一生著述颇丰,主要作品有《培根论人生》、《伟大的复兴》、《政治和伦理论文集》、《学术的进展》、《新工具论》、《亨利七世史》等。他创立了科学归纳法,鼓励人们以科学的方法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对整个人类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的开端
译培根的这部作品,除了喜欢他的隽永、睿智的文字,也是出于对出版社邵敏兄的诚意的回应。一部像是一位智者老人的谈话录,在以往的若干汉译本中,包括海内外一些上佳的版本在内,都未免有不少疏漏和错解的可惜,这大概应归咎于历史和文化上相隔太远之故吧。毕竟这是一部近400年前的英国散文。译者不才,惟有幸得到牛津大学版的韦克斯(Brian Vickers)于1999年重新编注的《培根散文集》(Frands Bacon:The Essays,or Counsels Civil and Moral),故在理解培根的文字上,得以跨越许多词义上的障碍,例如对“Of Empire”《论王权》,即有清楚的词义注解,而处理“themind of manisn的re cheered and refreshed by profiting in small things,than by standing at a stay in great”一句话,也得以直接译为:“在细微小事上有所作为,也比宏伟大业中无以进取,更能使人心得到激发和振奋。”故有不分享不快之感动。
内容上,培根的论人生,贵在其角度的不同。他生于1561年,少年老成。又因当时英国百业大兴,可谓文昌武盛;其个人亦在事业上雄心万丈,顶峰时期,不但仕途上官拜国王掌玺大臣,贵及子爵;学问上亦立志要重新建构人类的知识系统。及至晚年,因涉嫌受贿而下台,落魄之极自不待言。然而,以其文采之长,后人屡屡有疑其为莎士比亚者;以其思想之博大精深,早已“震撼了那些震撼世界的人”,以至于如今都不乏为之钻研的专门学问和学人(包括中国在内);以其阅历之不凡,述一部论人生的小作品,可谓厚积而薄发。这样的作品,不但没有倚老卖老的摆谱,反而坦示了一种反思的力量。其中探讨的,有很多都是关于健康、完善、和谐的人生的认识及其建立的根基。其中有知识的内容,也有价值观和信念的取向。这样的反省和思辨,相信可以使我们获取走在人生路上的补充营养。
理解这种思索对我们自己的借鉴意义,或许应该借用当代英国贤哲、著名经济学大师凯恩斯爵士的一段名言来作对比;他曾指思想之影响和作用如下:
“……经济学家以及政治哲学家之思想,其力量之大,往往出乎常人意料。事实上,统治世界者,就只是这些思想而已。许多实干家自以为不受任何学理之影响,却往往当了某个已故经济学家之奴隶。狂人执政,自以为得天启示,实则其狂想之来,乃得自若干年以前的某个学人。我很确信,既得利益之势力,未免被人过分夸大,实在远不如思想之逐渐侵蚀力之大。”(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3月版,第330页)
从前,我们动不动就说“人生观”、“世界观”,言不由衷或人云亦云的成分太多,甚至谎话连篇,它所导致的反胃,到了今日都有后遗症。然而,我们追求有福气的人生,心何时死过呢?犹太先哲呼喊着告诫我们:“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旧约·箴言》第4章第23节)
培根论人生的精彩处,很大程度得益于这样的智慧。其实,整个西方社会之文化及其传统,至培根时代,早已很深、很广地浸淫在那种饱含犹太敬虔价值观的文化氛围里了。但是,培根的局限,在论人生的方面,也就在于他应用这种智慧时的体用观的狭隘上了。而在本书中,他在引用《圣经》时的信手拈来,甚至到了滥用的地步,如《论残疾》中的“无亲情”一词。又比如他论花钱,说得极好(《论开支》),却做得极差,他的大手大脚在他那个时代的上层,差不多也是出了名的。 相应地,我们国人的人生智慧,不可谓不够闪光。孟老夫子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理想人生,固然是自由、充实、高贵和坚强的。然而,我们需要的是如何实现这种高远人生的解决方案。平地起高楼,用砖头是垒不上去的,必须深挖地基,施以钢筋的配用。
我们不能苛求培根。用“知识就是力量”这句早已脍炙人口的培根名言来看,培根自己关于人生真谛的论述,证实了人生的不能自我控制(《论幸运》),对世界至高者的基本敬畏(《论无神论》、《论迷信》),故在看人看事的知识上,比一般所谓的思想家要扎实得多,深切得多。
令人困扰的是,知易行难的经验总是嘲笑我们的软弱。人生的不易,尽见于顺利时无法不得意,失意时无法不灰心;拥有时无法分享,困乏时无法自强。因此,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如何理解人生不同经历的意义(《论逆境》)?我们如何才能拥有坦然无惧地面对人生的勇气及享受人生每一刻的平安?
上述的问题当然不是这部作品所能解答通透的事。这样的事,惟有犹太民族经过寸草不生、滴水不存的旷野,40年不事生产也不缺吃喝的事后才可领受的。那时,摩西对其民众总结教训说:“你当心里思想,耶和华你神管教你,好像人管教儿子一样。”(《旧约·申命记》第8章第4节)他正告,这管教为的是要领人遵行正道,以进入福地。否则,“恐怕你心里说,‘这货财是我力量、我能力得来的’。你要记念耶和华你的神,因为得货财的力量是他给你的。”(同上,第8章第17至18节)新约时代的信息更为清晰,说神的恩典够人用的,因为神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新约·哥林多后书》第12章第9节)因此,对于人来说,“你有什么不是领受的,若是领受的,为何自夸,仿佛不是领受的呢?”(《新约·哥林多前书》第4章第7节)这样的智慧,培根的书中多有言及(《论殖民地》、《论司法》等),可惜没有深入。
犹太人的最高智慧总结说:“敬畏耶和华是知识的开端。”(《旧约·箴言》第10章第7节)对于我们如今心烦意乱的中国人来说,如果骤然到那个境地暂且感到不着边际的话,那么,培根的思想,肯定是有益于我们远眺这知识之开端的无限风光的。因此,本书的价值,与其说是提供了一些处理人生的技巧,不如说是引介了一种关怀人生的新角度;它就像《论参议》中忠诚的谋士,又像《论友情》中真挚的朋友一样,为我们提供了开启理智、健全情感的忠告。更重要的是,本书站在一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让我们领受其“展开的语言”时,也可触摸到其“卷起的思想”,其根基上的价值观正是:只有当我们以神为神时,我们才能以人为人。(《论无神论》)
基于同样的原因,此汉译本中对有关《圣经》相关内容的注释,亦尽量周全一点。所引用经文之标准译文,一律以国语和合本《圣经》为准。另外,为阅读上的方便,本书的汉译中,又适当做了不同于原文的分段。原作所附的“献书辞”及后赘的残篇——“论谣言”,均未译出。因前者纯属客套,后者基本上是重复第15章的内容。故此说明。
最后,再藉此机会感谢邵敏兄的信任,感谢高孝先兄多方的鼓励和帮助,以及杨沛小姐的打字,他们的慷慨使年来多事的译者,一直都领受到及时雨般的关照,也更体验到友情的珍贵。感谢我的孩子海山、之南及我的妻子惠仪:译事所需的工夫,剥夺了他们期望着的、属于他们的许多快乐时光,但他们都用耐心的等待来支持完成是项工作。离开校园多年,此次再尝耕耘文字的三十六味,欣然有得。感恩之心,谨以此为纪念。
张毅 2001年3月于海怡半岛御庭园
5月修订于奇力湾嘉隆苑
2002年4月校于慧忠北里
2012年4月再校于香港
读《培根论人生》
戚江民 《今日临安》 2012.12.19
人生易老。倏忽之间,已半辈子过去了。
工龄二十七年的我,扫过马路,当过统计员、施工员、路政员,一直干到公路管理段副段长,我美好的年华也留在了公路事业中的发展中。不得不承认,岁月留给我的痕迹不仅写在我的身体上,这些年来,在我心灵中也积淀了很多人生感悟。孔子云:“四十不惑。”年至四十,明辨是非,遇事不迷惑。我想罢却是不禁一笑:我是四十有惑,疑惑不解之事,觉得还有很多很多。
正值单位第二次开展“读一本好书、写一篇感想”活动,我便选择了培根的《论人生》,意欲从书中寻找人生答案。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而《培根论人生》正是这样的一本书。书中充满了作者对人世的通透洞察,谈论了人生的价值。它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真善美”,告诉我天性与修养的关系,嫉妒与猜测总是会毁掉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
细细品味,《论友谊》和《论美》两篇让我感触颇深。
人生中最不可缺少的情感中,友谊就是其中之一。“得不到友谊的人将是终身可怜的孤独者,没有友情的社会将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种乐于孤独的人不是属于人而是属于兽的。”人生之中,我们对能够提携、帮助自己办成人生大事的人称之为:“恩师”、“伯乐”、“贵人”。这一些人是良师也是益友。我回想自己的工作历程中,曾经帮过我的不乏其人,正是他们的得力相助,才有自己在事业上更上一层楼的机会和动力,这一切需要归功于他们带给我的深厚友谊。
培根在《论友谊》中的另一句话也是我们所熟悉的:“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句话将友谊的真谛、价值道了出来。我能切身体会到这一点,我想,如果刚刚吵完架的朋友看到了这句话,也会不由自主地检讨自己的过错,会想方设法和朋友和好如初。友谊对我们弥足珍贵的,她就像生活中的阳光一样,能给我们带来温暖、希望和快乐。读着培根对友谊的论述,我更加珍惜这些年来之不易的友谊。
《论美》促使我思考美到底是什么。要说清美是什么是难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观,没人能真正说得清。培根在《论美》中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的确,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譬如我,身高只有一米六,可我从不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我知道,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颜色之美、形体之美都是先天的,父母所赐,我们唯有感恩;而优雅行为之美,含有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之美,言谈举止的优雅之美,这是后天自身修养所得,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这才是最美。我们养路工人是公路的美容师,身着橘红色的工作服,“一把铁撬写春秋,五尺扫把绘人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公路上从事着清扫路面、清除边沟、整修路肩、修补坑槽、抢险救灾等工作,风吹日晒,也许颜容憔悴,但在我看来,的确是最美的人之一。因为,美在于意义。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每天关注着自己形体和颜色之美,对于自己的内在的美却忽略了,于是就会出现外表美丽却脏话连篇的“美女”,形象潇洒的“帅男”行为粗鲁,让人觉得很没教养,很不稳重。正如培根所说:“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保持的。”因此,我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论何时,当第一次见某人时,一般是注意他的外表引而不是立马探究他的内在,但随着交往的深入,才会逐渐了解对方的内在而决定是否值得继续深入交往下去。当然,有的人却会被对方的外表所迷惑,不知深浅地交往,结果深受其害。这样的人,就是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啊!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到中年,工作繁忙,家事琐碎,的确让人难以静心。但读一读《培根论人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作些思考,真的是很有意义的。读懂了这些思考,就是找到了力量,生命的历程自然更加宽阔和丰厚。作为一个从事公路事业的基层干部,读着这样的书,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养路养人品,修路修人生”的道理。